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2024-2025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来源:出卷网 日期:2025-01-28 类型:历史期末考试 学期:八年级上学期 查看:5
选择题
  • 如图是清朝道光年间白银外流数额的统计图(单位:万银元)。据此判断,导致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

    A. 闭关锁国和政治腐败 B. 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 C. 鸦片走私和林则徐禁烟 D. 《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
  • 史料可以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以下可以作为研究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第一手史料的是(     )
    A. 《百家讲坛》相关讲述 B. 圆明园大水法遗址 C. 现代专著《火烧圆明园》 D. 电影《圆明园劫难》
  •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都是中国近代反抗外来侵略的重要运动。下表反映了这两场运动的共同点,从共同点可以看出(     )

    项目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领导与组织

    缺乏成熟的政治理念和组织纪律,难以形成有效的治理和持久的战力

    政治目标

    缺乏全面的政治改革方案和长远规划

    军事行动

    军事上的不专业性和战略短视

    A. 农民斗争缺乏规划 B. 清政府的腐朽落后 C.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D. 自然经济的保守性
  • 下列材料是对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相关描述。该段描述突出强调了洋务运动的(     )

    洋务派办的军事工业,全是官办性质,不但不能自主经营,而且在管理方式上还存在官僚衙门的恶习。以福州船政局为例,局内人员的“薪水工食”竟占了全部经费的80%。它们的生产成本高,效率低下,管理水平远远低于国外的同类企业。在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中,这类问题也同样存在。”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A. 兴起原因 B. 开展目的 C. 失败原因 D. 积极影响
  • 1895年(光绪21年)英商怡和纱厂成立,1896年(光绪22年)英商增裕面粉公司、美商鸿源纱厂、德商瑞记纱厂等成立……这一时期,外商在中国投资建厂的主要背景是(     )
    A. 《马关条约》的签订 B. 资本主义的发展 C. 洋务运动的开展 D. 辛亥革命的爆发
  • 历史图片中包含了诸多重要的历史信息。仔细观察如图,我们能够获取的信息是(     )

    A. 戊戌变法运动号召变法图强 B.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救亡图存 C. 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D. 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和科学
  •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在一份报告中写道:“吾人在此却有一事不应忘去者,即中国领土之内……共有人口四万万,均系属于一个种族,并且不以宗教信仰相异而分裂,更有‘神明华胄’之自尊思想…“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无限蓬勃生气……”这段话意在强调(     )
    A. 中华民族蕴含巨大力量 B. 两次鸦片战争的危害 C. 近代中国人口增长迅速 D. 瓜分狂潮的不断加深
  • 下图所示史料反映的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趋势是(     )

    A. 从分裂走向统一 B. 从屈辱走向独立 C. 从专制走向民主 D. 从封闭走向开放
  • 下表是中国20世纪初相关数据的统计表。该表可以用于研究(     )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0多万亩

    荒地

    1914一1918年

    增加49000多万亩

    陆军

    1914一1919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6一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

    A. 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 B. 《天津条约》的影响 C. 小农经济的发展状况 D. 军阀割据混战的后果
  • 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图所展示的年代尺研究的主题最可能是(     )

    A. 资本主义的扩张 B. 近代的侵略与探索 C. 中国人民的反抗 D.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 1924年1月孙中山写道:“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为此孙中山所采取的举措是(     )
    A. 创建了同盟会 B. 领导辛亥革命 C. 进行国共合作 D.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诗史合一是毛泽东诗词的鲜明特色。下列诗词中反映长征时期革命斗争的是(     )
    A.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B.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C.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D.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 下面是西安事变后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的言论。据此可知,中国共产党对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是( )

    毛泽东

    “我们不是正面反蒋,而是具体指出蒋介石个人的错误,不把反蒋抗日并列。”

    周恩来

    “西安这一行动是为了抗日,而不是针对南京政府。”

    张闻天

    “我们不采取与南京对立方针,不组织与南京对立方式。”

    A. 避免内战,和平建国 B.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C.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D. 和平谈判,一致抗日
  • 下表是1933年、193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组成结构比例表。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1933年

    1938年

    农民

    62%

    48%

    工人

    18%

    14%

    知识分子

    20%

    16%

    中小商人

    0

    10%

    地主

    0

    12%

    A. 民族危机的加剧 B. 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 C. 红军长征的胜利 D. 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
  • 仔细观察如图《三大战役示意图》,选出对①②③三处战役名称及战果表述正确的一项(     )

    A. ①处为辽沈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解放 B. ②处为平津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 C. ③处为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解放 D. ③处为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
  • 胡适说:“张季直(即张謇)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而影响及于全国。”张季直作为“开路先锋”,其思想主张是(     )
    A. 维新变法 B. 民主科学 C. 武装革命 D. 实业救国
非选择题
  • 青年的命运,从来都同时代紧密相连。民族危亡之际,近代青年用行动谱写了一曲青春赞歌。

    【民族苦难,青年探索】

    材料一

    序号

    时间

    人物

    地点

    年龄

    1894年

    孙中山

    檀香山

    28岁

    1898年

    梁启超

    北京

    25岁

    1915年

    陈独秀

    上海

    36岁

    1919年

    李大钊

    北京

    30岁

    1927年

    周恩来

    南昌

    29岁

    (1)分别写出与序号①、②、③信息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序号④信息相对应的文章是什么?请写出⑤信息相关历史事件的意义?

    【民族觉醒,青年先锋】

    材料二

    五四运动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母亲用共产主义为我们命名,我们开创新的世界。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与五四运动的性质,写出最能反映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并对材料中“‘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进行解读。

    【民族危亡,青春战歌】

    材料三   

    (3)由《国民革命歌》歌词指出国民革命的重要任务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北伐顺利进军的原因。《义勇军进行曲》发出的时代最强音是什么?发出此呼喊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4)恰逢新时代,吾辈正青春。你将如何书写自己的青春华章?

  • 近代百年,风雨征程,中国共产党面对挫折和磨难,凭借顽强的革命斗志和高超的政治智慧,力挽狂澜,一次次带领中华民族从低谷走向新生。

    【革命足迹】

    材料一   

    (1)图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自图二后,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图三召开的会议有何重大意义?

    【革命智慧】

    材料二   下表是中国共产党1927年至1949年间与土地政策相关的口号统计表。

    序号

    时间

    口号

    1927—1937年

    打土豪,分田地

    1937—1945年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1946—1949年

    耕者有其田

    (2)请写出三个口号分别所处的历史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调整土地政策的依据。

    【革命功绩】

    材料三   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是十分英勇的,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彻底摆脱失败的厄运,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并且把被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和凝聚成万众一心的不可战胜的力量。

    ——摘编自中共党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中国共产党简史》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所起的伟大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可从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中得出什么科学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