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市,2023-2024

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

来源:出卷网 日期:2024-02-08 类型:历史期末考试 学期:八年级上学期 查看:8
选择题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 “这场战争表面上是为强迫中国人购买印度鸦片,但也为更一般的目的,即扫除那些妨碍英国商品自由进入中国的壁垒。”材料说明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 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 B. 清政府统治腐朽 C. 英国走私鸦片扭转逆差 D. 林则徐虎门销烟
  • 1860年,英国驻中国的全权代表额尔金在做某决策时说:“这是清帝最喜爱的住处,将之毁去,不仅仅动摇他的威严,也会刺痛他的情感。”这一决策是(     )
    A. 反对禁烟发动侵华战争 B.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 组建洋枪队镇压太平军 D. 八国联军劫掠北京城
  • 太平天国运动高举“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革命口号,对封建统治进行了全方位的打击……这是清朝统治第一次遭受长时间大规模“袭击”。材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
    A. 重创了外国侵略势力 B. 提出了一系列反封建主张 C. 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D. 鼓舞了农民的反封建斗争
  • 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某类企业有以下特点:产品主要售往国内市场;一般都计算成本,追逐利润;企业与雇佣工人之间基本为劳资关系;企业创办时吸纳的商股属于民间资本。下列属于这类企业的是(     )
    A.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B. 福州船政局 C. 安庆内军械所 D. 汉阳铁厂
  • 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后,严复发表了《论世变之亟》和《救亡决论》,提出“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并第一次响亮地喊出“救亡”口号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
    A. 彻底废除了封建制度 B. 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C. 揭开了民主革命序幕 D. 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
  •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指出:“这一条关系重大。以后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时使用的军队就是根据这个条约早已盘踞在平津铁路沿线的‘中国驻屯军’”“这一条”的内容是(     )
    A.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B. 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C.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D. 各国可派兵驻守北京东交民巷使馆界
  • “皇帝该算是至尊极高、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辛亥革命的(     )
    A. 背景 B. 进程 C. 意义 D. 结果
  • 时人认为“国内军人本皆听命政府,袁氏教之离叛,并利其拥戴,使其自悟枪杆有力量,武人能干政,此后分崩离析”。“此后分崩离析”指的是(     )
    A. 宋教仁遇刺身亡 B. 袁世凯称帝失败 C. 军阀割据混战 D. 护国战争爆发
  • 1919年1月《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大力宣传“德先生”“赛先生”;1920年5月《新青年》第七卷第六号喊出了“劳工神圣”。这一宣传内容的变化反映了(     )
    A. 工人运动高潮达到顶峰 B. 民主科学思想发展 C. 新文化运动宗旨的变化 D.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下图中我国近代两次学生运动的口号共同体现了他们(     )

    A. 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 B. 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C. 对封建道德礼教的反抗 D. 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
  • 习近平总书记感慨:“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的会议是(     )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二大 C. 八七会议 D. 遵义会议
  • 1923年1月,《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指出:“由于中国的中心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者及其在中国的封建代理人的民族革命……在目前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党员留在国民党内是适宜的。”“共产党党员留在国民党内”是为了(     )
    A. 大力推动工农革命运动开展 B. 促成国共合作共同推翻军阀 C. 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实现民主统一促进和平建国
  • 某班同学精心编排了下面三幕历史剧,现在需要一幅图片布景,应选下列图片中的(     )

    第一幕:“革命失败遭屠杀”

    第二幕:“英雄浴血南昌城”

    第三幕:“打响武装第一枪”

    A. B. C. D.
  • 在行军途中,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经过十几个省,最终胜利会师。这次“行军”(     )
    A. 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B. 巩固了井冈山根据地 C.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D. 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 下面报纸报道的事件(     )

    1936年12月13日《大公报》发表文章

    A. 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 B. 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 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D. 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 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了具有战略进攻性的战役,破坏了日军在华北的主要交通线,收复了被日军占领的部分地区,迫使日军将更多的兵力转向后方,推迟了日军南进的步伐。这一战役是(     )
    A. 淞沪会战 B. 武汉会战 C. 平型关大捷 D. 百团大战
  • 1947年12月,毛泽东提出的“人民解放军作战十大军事原则”第三条写道:“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这一目标基本实现是在(     )
    A. 重庆谈判后 B. 孟良崮战役后 C. 挺进大别山后 D. 三大战役后
  • 据统计,截止到1947年7月,东北解放区有6290624个无地和少地的贫苦农民,平均每人得8亩地。数十万翻身的农民涌入人民解放军主力及地方武装,积极支援前线,一年来参战群众59万余人,组成担架41000副,大车86000辆。这表明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
    A. 人民解放军作战勇猛 B. 中国共产党的战术正确 C. 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D. 南京国民政府腐败无能
  • 下表中近代北京餐饮业数据整理自1923年出版的《增订实用北京指南》。下表说明近代北京餐饮业(     )

    饭庄

    饭馆

    饭铺

    西餐厅

    咖啡馆

    老式酒馆

    洋酒馆

    新式饭店

    22家

    176家

    55家

    55家

    22家

    2家

    4家

    23家

    A. 中式餐饮已被取代 B. 具有新旧并呈特征 C. 体现自由平等思想 D. 影响其他行业发展
  • 以下两部作品共同反映的精神是(     )

    聂耳《义勇军进行曲》手稿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手稿

    A. 英敢顽强、不屈不挠 B.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 C.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D. 亲民爱民、科学求实
非选择题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民族英雄

    事迹

    概况

    名言

    林则徐

    虎门销烟

    林则徐在给道光帝的上书中指出,如果听任鸦片流毒,“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左宗棠

    收复新疆

    晚清时期,清王朝昏聩无能、屡战屡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在此背景下,左宗棠在抗拒外敌入侵的战争中获得完胜,光复大片被占国土的壮举,无疑是当时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一件大事。

    ——摘编自邵纯《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功绩》

    “西事(收复新疆)艰阻万分,人人望而却步,我独一力承当,亦是欲受尽苦楚,留些福泽与儿孙,留点榜样在人世耳。”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左宗棠、沈葆桢、丁日昌、曾纪泽等有识之士都强调“变局论”,主张学习西方。李鸿章较早就萌发出变法的意念。他认为,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只有“识时务者当知所变计耳”。李鸿章看到,“今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兢兢,即败亡灭绝而不悔”。李鸿章的慷慨陈词感染了奕䜣,他说:“中国之宜谋自强,至今日而已亟矣,识时务者,莫不以采西学、制洋器为自强之道。”

    ——摘编自李青《洋务派法律思想与实践的研究》

    材料二   戊戌变法是对洋务运动的汲取、扬弃和超越,是更高层次、更深层次的“变计”洋务运动要“修补破屋,不使倾倒”,维新变法则要“大变”“全变”“骤变”,要“变体”“变道”,要全面效法“西学”“西政”,采用对中西方文化兼收并蓄的立场⋯⋯建立“宪政”国家。

    ——摘编自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次北伐入湘、入赣,得民众之援助极大,尤其是江西方面,农民参战更为踊跃。如攻新喻(今新余)时,北伐军已不支,农民(约200人)用土炮逐走敌人,北伐军遂得冲上……攻入南昌、退出南昌,皆得农民之助力不小,不然,北伐军之损失更大.此外,如一路之送茶送饭,觅渡肩挑,或代觅米粮等,则到处如是,给北伐军以种种便利。

    ——摘编自《中央局报告》(1926年12月5日)

    材料二   据统计,1926年11月工人党员占比已达60%。随着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到农村,大批农民入党,党的阶级构成发生变化。1928年6月全党党员发展到130194人,其中工人成分占10.9%,农民成分占76.6%。1929年,工人党员占比降为7%,1930年7月降为5.5%,1930年9月又降至1.6%。

    ——摘编自《中共党员86年之变》

  •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其反映的历史信息,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材料

    ◎“中共会竭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愿意为此作出任何让步与牺牲。”

    ◎“中共武装力量……一定会血战到底,直至全部壮烈捐躯,或是直到将日寇彻底赶出中国。”

    ◎“切断交通线如同一群大黄蜂骚扰一头大象,不断进行突袭,随即又逃得无影无踪。……我相信日本军官的确在日记中抱怨过‘八路军真是让我头疼’。”

    ◎“在敌后,克复国土、动员民众的主要动力来自共产党……中共每占据一块新地盘后,所推行的首要军政方针就是动员普通民众……民众是八路军情报信息的来源,但日军却对八路军动向一无所知。”

    ——美国卡尔逊上尉对八路军抗战的考察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民族资本近代企业不是在手工工场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是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促使中国封建自然经济解体后,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创办起来的;投资少、规模小,主要建立在通商口岸或靠近口岸的地方;投资人多为官僚、买办和商人(特别是华侨商人)。

    ——摘编自钱家先《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看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的摧残。内忧外患的危机,严重阻碍着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