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2025年,中考

广东省东莞市2025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来源:出卷网 日期:2025-04-07 类型:历史中考模拟 学期:中考阶段 查看:1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周礼》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如图是新石器时期遗存中出土的联璧,是自然崇拜的象征,具有重要祭祀功能。它们可用于研究(       )

    A. 旧石器时代历史 B. 原始农业的兴起 C. 礼乐文明的起源 D. 民本思想的孕育
  • 据如图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

    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而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普语》(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齐国、晋国等诸侯国的历史)

    战国时期的铁犁铧

    A. 商品经济繁荣 B. 社会生活丰富 C. 手工技艺高超 D. 农业技术革新
  • 秦始皇继承了商鞅变法以来的农商政策,但又对西戎牧业大商人乌氏倮(luǒ)和四川地区巴(郡)丹砂业大商人寡妇清予以较高礼遇,地位堪“比封君”。这反映了秦始皇的执政理念是(       )
    A. 家国同治 B. 注重皇权 C. 因事制宜 D. 中央集权
  • 下面反映了汉代冶铁业发展状况。这些状况可以佐证汉代(       )

    ·考古发掘的汉代冶铁遗址遍布全国各地,仅河南省就发现汉代冶铁和铸铁遗址18处。

    ·汉武帝在全国设立铁官49处。

    ·汉代的铁官作坊共有冶铁高炉80余炉,日产达到24——48吨液态铁。

    A. 铁器对汉朝的影响很大 B. 仅有河南省重视冶铁 C. 政府大力推广铁犁牛耕 D. 水排的使用提高了钢铁产量
  • 东汉初年,阴皇后家族擅权。光武帝在去世前一年下令将高皇后(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后)的神位从祭祀刘邦的高庙移走,理由是“高皇帝(刘邦)与群臣约,非刘氏不王”,而高皇后封吕氏为王,危害汉家天下。此举旨在(   )
    A. 节省开支 B. 整顿吏治 C. 威慑外戚 D. 遏制诸侯
  • 孝文帝迁都中原后,积极吸收中原先进文化和制度,尊孔子,为群臣“班赐冠服”,并“亲祠孔子庙”,依汉律制定礼乐刑罚,上述措施(       )
    A. 加快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 B. 开始确立儒家学说的正统性 C. 促进了民族交融与文化认同 D. 削弱了门阀士族的政治特权
  • 南朝时期,南方一方面承袭原有传统,推广和普及水稻种植;另一方面从北方移植麦、粟、菽等作物。此外,栽桑养蚕、园地栽培、药材种植等行业也渐趋兴旺。材料表明这一时期南方(       )
    A. 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B. 农业发展经济具有单一性 C. 农业发展已经超过北方 D. 少数民族开始与汉族交融
  • 有学者认为,唐代的考试制度使“穷苦子弟……也可跃登上第”,但“此等平民,在先并未有家庭传统之礼教,亦更无政治上之常识……‘进士轻薄’遂为当时所诟病”。这表明该学者认为唐代(       )
    A. 科举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 B. 平民参政无益于社会进步 C. 礼教因考试制度受到挑战 D. 官员的政治素养普遍不高
  • 唐代秘书省从事藏书活动。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来华留学的日本学者阿倍仲麻吕就任从三品高官阶的秘书监,并在晚年荐举另一位日本学者藤原清河继任秘书监一职。这可以佐证唐朝(       )
    A. 科举选官方式的式微 B. 鼓励对外输出中华文化 C. 开放包容的大国气象 D. 积极吸收域外优秀文化
  • 《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都城汴京的一景:“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其杀猪羊作坊,每人担猪羊及车子上市,动即百数。”此景的出现,表明(       )
    A.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 宽松环境利于商业繁荣 C. 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D. 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改变
  • 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元朝地理方位示意图。下列对边疆地区采取的措施,对应正确的是(       )

    A. ①由宣政院管理 B. ②设西域都护府 C. ③派遣驻藏大臣 D. ④设澎湖巡检司
  • 在古代中国,冕旒的数量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它与佩戴者的身份和地位紧密相关。明世宗在不更改冕旒数量的同时对冕服制度做了较大修改,形成了明代冕服的最终款式,一直延续到明末。其款式对冕的规定中有“冠为圆匡,冒以乌纱,上为桐木质延板”等文字。下图是复原的明朝服饰图,从左至右序号依次为①②③④,其中最接近明后期皇帝冕服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 如图,明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划界通常平直而粗略,而清代对蒙古、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的划界曲折而明确,与内地并无二致。这主要得益于清代(       )

    A. 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B. 开始注重边的管理 C. 平等包容的政治理念 D. 绘画艺术的高超
  • 翦伯赞先生曾经形象地比喻说:“研究历史要有史料,但是史料不等于历史。如同盖房子要有砖瓦,但是砖瓦不等于房子。把砖瓦变成房子,把史料变成历史,要经过加工制作的过程。”作者意在说明(       )
    A. 历史学就是史料学 B. 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 C. 实物史料最为可靠 D. 历史研究须甄别和诠释史料
  •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在编写《历史》的过程中,对联想和神谕等传统史诗创作手法进行了扬弃,转而注重对史料的批判分析与逻辑概括。这(       )
    A. 否定了传统史学的价值 B. 推动了民主政治的确立 C. 批判了个人主义的泛滥 D. 体现了理性著史的精神
  • 11世纪晚期,西欧佛兰德斯地区的一名骑士因在市集上复仇闹事被一位伯爵扔进沸水里;法王路易六世(1108-1137年在位)将大量时间花在镇压那些掠夺商人的人身上。这(       )
    A. 抑制了城市自治 B. 助推了商品经济活跃 C. 强化了专制王权 D. 增强了民族国家意识
  • 阿拉伯文学作品《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终成眷属》等,都含有《一千零一夜》的元素。这反映了(       )
    A. 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化的继承及影响 B. 阿拉伯帝国控制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 C. 阿拉伯文学是欧亚非民间故事的汇编 D. 阿拉伯人依靠武力征服发展民族文化
  • 下图是德国画家丢勒创作的版画:在一间小木屋外,高大健壮的生翼女子手持圆规托腮苦思,身旁发呆的爱神,散落的工具——天秤、沙漏、多面体等。据此推断,该版画(       )

    A. 宣扬了人文主义精神 B. 点燃了民主运动火炬 C. 推动了近代科学发展 D. 宣告了理性时代到来
  • 下表为16-18世纪英王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例。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时间

    英王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例(%)

    1558-1603年

    28.83

    1625-1640年

    12.24

    1661-1685年

    5.41

    1689-1714年

    1.98

    A. 民族国家的出现 B. 全球航路的开辟 C. 政治制度的变革 D. 启蒙思想的传播
  • 19世纪中期,英国一位正在替妻子补袜子的男人对来访的朋友说:“我知道这不是我干的活,可是我那可怜的老婆在工厂里……我已经三年多没有工作……她早就成了家里的男人,我却成为女人了。”据此可知,工业革命(       )
    A. 冲击了旧有的家庭结构 B. 抬高了工人的就业门槛 C. 改变了传统的等级观念 D. 提升了妇女的政治地位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等;所以每一个历史时代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思想的基础。”这(       )
    A. 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 B. 揭露了资产阶级的丑陋 C. 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 D. 颂扬了工人阶级的贡献
  • 如图是欧洲画家鲁道夫于1892年在维多利亚女王资助下前往印度创作的油画《瞥视火车》。油画的左下角是一部分铁轨,一家人正在等待火车,背景里有些泥筑的低矮建筑,人们在屋外纺织和晾晒粮食。该作品意在(       )

    A. 展示殖民地的现代化成就 B. 描绘印度农村的生活状况 C. 激发印度民众的危机意识 D. 宣传美化英国的殖民统治
  • 历史学家罗荣渠把现代化进程的起源分为两种,一种是内源性的,如左图所示:一种是外源性的,如右图所示。据此推知,以下属于外源性现代化起源的是(       )

    A. 英国工业革命 B. 法国大革命 C. 日本明治维新 D. 德意志统一
  • 1894年,美国记者亨利·劳埃德在《财富与国民的对立》中指出,标准石油公司操纵市场,以便消除竞争。他还称“自由创造富裕,但富裕毁灭自由”。这反映了美国(       )
    A. 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 B.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C. 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 D. 贸易保护主义的形成
  • 如图为1912年的漫画《沸点》。画面中,象征着英、法、德等各大帝国的人物坐在写着“巴尔干麻烦”的火药桶上,拼命想要压住已经被沸腾的蒸汽顶起的桶盖,画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 B. 军事集团的对抗 C. 奥斯曼帝国逐渐衰落 D. 世界被瓜分完毕
  • 俄罗斯的某一时期,农民因难以忍受深重负担而发起暴动;大批工人由于饥饿和工厂停工而纷纷从城市逃往乡下,成为“背口袋的人”(搞粮食投机的人)。为解决这些问题,当时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 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B. 实行余粮征集制 C. 开展农业集体化建设 D. 实施新经济政策
  • 1930年,德国小说《西线无战事》的同名影片上映后好评如潮。但在电影的柏林首映式上,纳粹冲锋队员向影院里倾倒了大批事先准备的蟑螂和老鼠。纳粹冲锋队的行为折射出当时德国(       )
    A. 反战思潮成为社会主流 B. 英法列强联手制裁德国 C. 经济动荡加剧社会危机 D. 纳粹政权大肆扩军备战
  • 如图为二战期间欧洲、北非战场示意图。据此判断,该示意图反映的时间是(       )

    A. 1943-1945年 B. 1940-1945年 C. 1943-1944年 D. 1938-1942年
  • 如图是1960年美国刊登的漫画《一英寸一英寸》。画面中,几名学生正试图推开学校种族隔离的大门。该漫画旨在(       )

    A. 抨击种族歧视政策 B. 赞颂青年学生英勇斗争精神 C. 提倡聚焦民主运动 D. 揭示实现社会公平任重道远
  • 在国际舞台上,新兴大国正在演化为一种强大的经济和政治的综合力量,冲击着几个世纪以来统治世界的“西方中心主义”,逐步形成“多个发展中心”。这表明(       )
    A. 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 B. 霸权主义退出历史舞台 C. 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 D. 新兴大国成为世界主导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2分,第32小题12分,第33小题16分,共40分。
  • 某校通过楚国文物考古,研究如何跨学科与考古结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证据一:武王墩一号墓

    武王墩一号墓位于安徽省淮南市,距楚国晚期都城寿春15千米。武王墩一号墓是目前国内首次见到的、结构清晰明确的九室楚墓,为楚最高等级的丧葬礼制。下列为部分出土文物及简介。

    墓中出土的鼎是目前发现最大的楚国大鼎,口径超过88厘米,通高111.5厘米。此墓还出土许多青铜礼器,如两组九鼎八簋的国王级别的礼器组合。

    墓中出土的铜簠(读fǔ,盛放稻粟的食器)及铜簠口沿上的铭文:楚王酓(读yǎn)前作铸金簠以供岁尝。(古文字研究者认为“酓前”是楚考烈王的名字)

    证据二: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考烈王(公元前263年—前238年在位),名完(或元),楚国君主。战国后期随着秦国对江汉地区的咄咄进逼,楚国政治中心逐渐东移。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都城迁至寿春(今安徽淮南市寿县一带)。

    研究结论一:此墓为楚考烈王之墓。

    (1)依据证据列举支持结论一观点的相关史实。

    研究结论二: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诸侯崛起。

    (2)设计一项跨学科研究方案验证研究结论二。(方案包括:主题、目标、具体学科、流程、结论、资料等)

    研究方案示例

    主题:此墓为楚考烈王之墓。目标:解析铭文等史料证明史实。

    具体学科;历史与语文、历史学十社会学、历史与数学。

    流程:①查询史料,解读铭文。

    ②分析:测绘鼎的尺寸。

    ③统计:陪葬品类别及数量。

    结论:通过文字解读及陪葬品数量证明此墓为楚考烈王之墓。

  • 学校开展“探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端砚制作技艺”项目式学习。你是其中一员,请按要求完成任务。

    【任务一       探寻古物】

    材料一

    史料一


    唐代端石箕形砚(1965年在广州动物园工地的唐墓中发现)

    史料二

    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唐)李肇《唐国史补》

    【任务二       鉴赏珍品】

    材料二       宋砚以端砚、歙砚为贵,其石质细腻,发墨如油,深受文人墨客喜爱……元代,随着文人画的兴起,砚台逐渐成为文人雅士案头必备之物,其造型也更加多样化,出现了仿古砚,随形砚等新样式。

    ——摘编自《文房四宝》

    【任务三       传承技艺】

    材料三

    砚台名称

    制作创意

                          水之韵

    (肇庆市端砚制作技艺传承人程振良以2008年奥运会为主题创作的砚台)

    “水之韵”砚台采用了奥运会标志性建筑——水立方为题材,其外方内圆,符合中国人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还加入了篆刻、诗句、名言和寓意五环的五朵浪花图案等文化元素。该砚取材于端砚中的名石——绿端,翠绿的色泽呼应了绿色奥运的主题。

  •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蒸汽轰鸣到智能飞跃,科技革命如何重塑世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推动了工业革命的爆发。工厂取代了手工作坊,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生产力得到空前提高……然而,工业革命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工人阶级的贫困化问题。

    ——摘编自《全球通史》

    史料二

    电力的广泛应用,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内燃机、汽车、飞机等新发明层出不穷,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摘编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2024年,中国科技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推出人工智能助手DeepSeek-V3,它能够进行自然语言处理、信息检索、数据分析等任务,并应用于教育、医疗、金融等多个领域。DeepSeek-V3的出现,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进入新阶段,也引发了人们对未来社会变革的思考。

    ——摘编自《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