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林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林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彎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翼者霸上、林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乙】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①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②。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③。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逆劾不下公门不敬。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
(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徙:迁调,升迁。②便宜事:指便国利民之事。③谒者仆射:古代官名。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李清照少有的豪放词。请你从画面描绘和情感表达两个方面,谈谈这首词如何体现豪放特征。
材料一:
古建筑是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活动、居住、使用及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与构筑物。这些古建筑遍布神州大地,从巍峨的宫殿庙宇,到典雅的园林庭院,再到质朴的村落民居,无一不在诉说着过去的辉煌和变迁。它们不仅是珍贵的物质遗产,更是古人智慧的象征与体现。古建筑能够更加真切直观地体现出古代社会发展情况、建筑风格特点以及手工能力等内容,与文献资料相比更加形象,是一种十分特殊的文化载体,在现代社会背景中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以及历史价值。
(整理自福州市人民政府网、王珺《谈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研究》)
材料二:
广布于祖国大地的古建筑,它们沿历史长河而来,如同一个个音符,谱写出一部展示中华文明的宏阔交响曲。如果能够亲临其中静观这些恢宏壮观、古朴典雅的建筑,人们不仅会感佩其匠心和巧思,更会为其中所蕴藏的建筑美学与文化美学所折服。
古建筑本身是一种空间载体,集合多种艺术并呈现出建筑美学。无论是整体结构中遵循构图比例的视觉之美,还是雕梁画栋上明艳多姿的色彩布局,抑或是匾额、石碑上所展现的书法与篆刻技巧,皆是集百工之精华,融匠心于一体。
此外,最引人入胜之处,莫过于古建筑中所承载的文化美学。比如,登临岳阳楼,见长江浩浩汤汤、气象万千,可览胜景、抒情怀;置身古赤壁,观高山明月、一叶扁舟,可思接千载、与古人神游;走进莫高窟,赏飞天壁画、石窟造像,感受中西文化交融荟萃、美美与共……古建筑作为中式美学与传统文化的形象化表达,所蕴含的人文、历史与思想意涵等文化美学皆彰显出中华文明所具有的连续性、包容性等突出特性,成为其延续生命力的重要源泉。正如建筑学家梁思成所表达的观点:中国建筑的构造体系始终秉持自己的基本特征,数千年而长存不败,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人们徜徉其中,不仅能尽情领略古建筑的无穷魅力,更能在其不断发展变化的建筑风格中读懂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整理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
网师园始建于南宋淳熙四年,是我国现存较为完整的古典园林之一,也是苏州四大名园中最古老的一座。2005年,网师园与苏州另外三大名园沧浪园、留园、拙政园一起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近900年来,网师园历经多次扩建和改造。现在的网师园占地面积5.6万平方米,园内景点众多,既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又融入了一些近代园林元素,古朴和典雅的园林艺术风格成为网师园的一大亮点。
网师园中有近百座亭台楼阁,如望江亭、听雨轩、静心斋等,供人随时休憩雅聚。这些建筑造型独特,充分融合运用了雕刻、砖雕、木雕等技艺,别具匠心。此外,网师园的另一大特色是收藏了大量文人墨宝,历代书画名家在此创作、题咏的作品随处可见。沿着护玉堤,可以欣赏王羲之、苏轼、文徵明、徐渭等数百位古今名家的书法墨迹。这些流传千古的艺术瑰宝,使网师园成为一个艺术的殿堂。
网师园高度凝聚了中国园林艺术的智慧,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并以其独特的景观布局、丰富的建筑艺术、珍贵的文化收藏,成为中国历史最悠久、艺术造诣最高的园林之一。
(整理自《贵州政协报》)
材料四:
古建筑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应该加大对古建筑的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了解古建筑的重要性,鼓励更多人参与古建筑保护。首先,文化机构应定期举办公益讲座、展览以及工作坊参观等活动,邀请历史、建筑等领域的专家现场讲解古建筑遗产的故事,深入剖析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以提升公众的知识水平,激发他们对古建筑的热爱和尊重。其次,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古建筑,让他们亲身体验古建筑的魅力,感受历史的厚重,使他们意识到每块砖瓦、每扇门窗都承载着丰富的故事和历史记忆,更好地激发他们保护古建筑的热情,引导他们成为古建筑保护行动的积极参与者。与此同时,可以发挥新媒体力量,促进古建筑文化传播。例如:制作古建筑微纪录片,通过镜头捕捉古建筑的细节,讲述它们背后的故事;设计精美的插画和3D模型,让古建筑在虚拟世界中“活”起来,让年轻人在欣赏美之余,了解其背后的历史底蕴;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古建寻宝”游戏等线上互动活动,将古建筑的相关知识融入游戏,让人们在寻找线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习和了解古建筑知识,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能吸引更多年轻人积极参与,还能够使其在游戏中关注并学习古建筑保护知识,逐步成为保护古建筑的中坚力量。
(整理自刘芬妍《城市更新下的古建筑遗产保护利用和创新研究》)
刘云芳
①我们盘腿坐在地垄上,任风把刘海撩起。母亲转身从地里薄下一段葱叶,掐去叶尖,把一端捏紧了,用指甲从它一厘米处刮去,被刮过的葱叶的绿色顿时变深。她将葱笛抿在唇边,轻轻吹起来,“嘟嘟”的声音便在田野上飘荡。我学着母亲的样子,也做了一支葱笛,却吹不出任何声音,这令我无比沮丧。
②我总觉得,母亲是能引导植物歌唱的人。满地的蒲公英,她随手采来一朵,把长有白色冠毛的果实给我,截下一小段茎秆,又用指甲随意一刮,抿在嘴边,就能吹出悦耳的声响。声响引得风也来凑热闹,把满坡的蒲公英吹得摇头晃脑,我也跟着摇头晃脑。
③我喜欢黏着母亲,因为她比我的伙伴们更像孩子。她陪我捏泥巴,跟我折纸枪,和我一起用高粱秆做各种东西。她带我去地里逮蟋蟀,去山里抓知了。夜间,她拿着手电筒,带我去一堵老墙前捉蝎子,不是为了卖钱,只是想让我看清,那个我一直好奇的小生物到底长什么样子。
④有几年,我常跟她去山里,砍柴、放牛、挖药材……整座山林仿佛是她私有的场地,她到处翻找着什么宝物,翻出的,还有她少年时的故事。在这座山里,她收养过迷路的兔子、野鸡,也被狼尾随过;她遇到过比胳膊还粗的蛇,也碰到过巨型的马蜂窝。在这座山里,她从小就学会了干活,学会了如何与自然为友。
⑤那年初春,她带我沿着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爬到一面山崖上。我看到巨石的缝隙里,横着长出一棵山桃树,我以为她想让我看桃花,不想她却指着一旁的草丛说:“看那里!”我踮起脚尖,看到一丛还未返青的荒草背后藏着一个大碌砖",母亲说它已经在这里一二十年了,她兴奋地讲述自己的猜想:“那人一定是发现了一块能做碌的好石材,带着工具一顿凿刻,直到快完工时,才想起还得将它搬回家。这里是悬崖,要把这样一个大物件带走,凭一己之力无法完成,所以他只好作罢。”
⑥为了搬回这件少年时发现的宝贝,母亲没少动员别人。一开始,她让舅舅去看,舅舅们都说没办法。后来,她又告诉姥爷,姥爷说,想要搬走它,得先修出一条路。母亲出嫁后,又带父亲来这里勘测,父亲也表示无能为力。
⑦那时,我不理解母亲为什么那么执着于它,直到长大后我才明白,对一个经历过饥饿的人来说,她是多么渴盼听到麦穗在碌砖下脱粒时噼里啪啦的歌唱声。
⑧她带我去看碌砖那天,我跟母亲一起坐在石崖上,看着正在苏醒的群山,一片片粉色点缀在苍翠的松柏与枯树之间。山风忽然大起来,把伸出去的桃树吹得花瓣乱飞,我们却感觉不到风的存在。这是一处避风港。再向远处望,只见松涛滚滚,各种树木都在疯狂地乱晃,此时,植物的歌唱显得格外悲壮,我看呆了。母亲把我藏于身后,说,等风停了,我们再走。
⑨后来,母亲又带我去过那里几次。有一次,桃花正好开败,附近的紫丁香紧跟上了步子。母亲凑上去闻花香,在树枝间挑选一番后,把一朵花递给我。她用紫丁香的枝条做了一支树笛。那时候,我已经能够吹响它们。坐在石头上,我和母亲看着对面山上的羊,看着那里长满麦苗的田地,万籁俱寂。我能感觉到心里似乎流动着某种语言,那是一个人面对大自然时,才会对自己说的话。在那样的宁静里,似乎听见了植物在歌唱:柴胡的歌声是白色的,是小小的温柔的花;连翘的歌声像星星,金黄而明亮,在风中闪烁。
⑩几年后,我去外村读书,难有机会再往山里跑,但不时会听到母亲说,她又带着一群人去采松子、酸枣、山核桃了。多年以后,她病了,再也不能去山里;因为仅有一只手能活动,也不再做什么树笛、葱笛。但她常常讲起在山林里的种种经历,望着远方的山。许多个下午,她就在院子边的土台上,静静坐着,仿佛在侧耳倾听那些植物的歌声。
⑪有一天,我从附近小坡上的菜地里拔了棵葱回来,葱叶比翡翠还绿。回到屋里,将它放到案板上,正要下刀,我忽然愣了一下,掐下一小段,做成葱笛送给母亲。她笑起来,并没有放到嘴边,而是小心地攥在了手里。
(有删改)[注]
①碌砖: [liù zhou]又称“碌轴”,中国农业生产用具,是一种轧谷物的畜力农具。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600字以上; 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