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第十三,中学

河北省邯郸市第十三中学2024年中考历史二模试题

来源:出卷网 日期:2024-04-29 类型:历史中考模拟 学期:中考阶段 查看:4
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魏源撰《道光洋艘征抚记》指出:“此烟………蔓延中国,横被海内,槁人形骸,蛊人心志,丧人身家,实生民以来未有之大患。”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英国为扭转贸易顺差,采取措施带来的后果 B. 《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带来的后果 C. 引发的直接事件是虎门销烟 D. 反映的史实是火烧圆明园
  • 李鸿章的淮军在他的操办下,这支军队“尽改旧制,更仿夷军。”淮军较早地使用了西方的武器装备,学习西方的军事训练方式,可以说淮军是代表着当时中国陆军现代化的最高峰。淮军取得上述成就主要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洋务运动 C. 太平天国运动 D. 戊戌变法
  • 一位美国教育家于1919年5月来华,6月他在北京给女儿写信:想想我们国内14岁以上的孩子,有谁思考国家的命运?而中国学生负起政治改革运动的领导责任,并使得商人和各界人士感到惭愧而加入他们的运动,这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材料说明这场运动( )
    A. 以《新青年》作为重要阵地 B. 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 C. 遭到北洋政府的镇压 D. 引发实业救国的热潮
  • 周恩来指出:“我们必须立即行动,暴动不可推迟,更不可停止。对于暴动,我们应当站在独立领导地位,绝不可以靠军阀”。在欢庆胜利的时刻,周恩来又庄严宣告:“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来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材料反映的是周恩来吸取哪一历史史实的教训而发表的观点( )
    A. 五四运动 B. 国共第一次合作 C. 南昌起义 D. 抗日战争
  • 下列表格内容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57年全国工业工程技术人员达16.7万人

    比1952年增长1.9倍

    1957年工业和基本建设部门职工达1019万人

    比1952年增长 66%

    A. 土地改革的进行 B. 一五计划的实施 C. 三大改造的完成 D.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 英国政府于 1660年颁布《列举商品法》,规定糖、烟草、棉花、靛青、木材等货物只能运销英国。1663年又颁布《主要商品法》,禁止欧洲各国直接把商品运入北美殖民地。后来又颁布了《羊毛织品法案》(1699年)、《制帽条例》(1732年)、《制铁条例》(1750年),对殖民地有关产品的品种、规格、行销地区、工人人数都作了严格的限制。由此可见( )
    A. 英国资产阶级爆发的原因是政府的专制 B.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是英国殖民统治 C. 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是英国占领南方市场 D. 英美之间矛盾的根源是市场之争
  •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扩展,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下列政府举措符合这一潮流的是( )
    A. 彼得一世改革——鼓励兴办手工工场 B. 俄国农奴制改革——废除黑人奴隶制 C. 明治维新——殖产兴业 D. 罗斯福新政——《全国工业复兴法》
  • 法国对没有完全实现其肢解德国、奴役德国的计划不满,为了巩固它在欧洲大陆上的霸权,继续采取削弱德国的政策。英国则在欧洲大陆上继续推行“均势政策”,在经济上、政治上支持德国,希望以此来削弱法国。美国不甘心在会上的失败,在欧洲扶植德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同日本、英国展开了新的争夺。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 一战 B. 《凡尔赛条约》 C. 华盛顿会议 D. 大国推行霸权主义
  • “粮食产量在1925—1927年期间平均每年为7527万吨,1928—1932年降为年均7360万吨,1933—1937年再降为7290万吨。畜牧业的状况更差。1928—1932年,马的头数从3210万头降为1730万头,牛从6010万头降为3350万头……”。这一现象( )
    A. 是战争导致的后果 B. 与列宁实施的相关政策有关 C. 经济大危机造成的破坏 D. 导致苏联农业长期处在落后状态,伤害农民的利益
  • 下图漫画反映了( )

    《拒绝马歇尔计划的苏联,只能发挥制度优势来对抗》

    A. 马歇尔计划促进了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 苏联农业落后 C. 美苏冷战 D. 苏联实现了工业化
  • 下图反映当今世界的基本特点是( )

    作为世界上唯一处理国与国之间贸易规则的国际组织,WTO的建立,标志着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化。



    “一带一路,共建繁荣”

    A. 世界多极化 B. 经济全球化 C. 社会信息化 D. 文化多样化
  • 漫漫历史长河中,反映各族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彰显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故事浩如烟海。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昭君出塞 ②瓦氏夫人抗倭 ③文成公主进藏 ④锡伯族万里戍边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③①②④ D. ②①③④
  • 在内蒙古草原,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深入基层一线,将党的声音、民族团结主旋律唱进农牧民群众心坎里;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青藏、川藏、藏中、阿里4条“电力天路”和“三区三州”电网建设等重点项目编织起一张张安全可靠的“光明网”“民生网”“幸福网”;在新疆,和若铁路结束了南疆洛浦、策勒、于田、民丰、且末等地不通火车的历史………一项项民心工程、一件件惠民实事,照见各族群众( )

    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铸越牢 ②团结一心,抵抗侵略 ③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④实现了共同富裕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非选择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列的红一方面军的第一部电台、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收藏的贺页朵的入党宣誓书……今天,我们与革命文物的每一次对话,都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对革命历史的每一次回望,都是一次精神的传承。

    材料二 新时代以来,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到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制定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再到中央财政对革命文物保护展示投入予以倾斜……革命文物工作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提升,部门协作、央地联动更加密切,革命文物史实研究和价值挖掘得以深化,革命文物保护级别得到提升,保护管理状况显著改善。据统计,全国登记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达3.6万多处、国有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超过100万件(套),全国革命文物资源家底基本摸清,革命文物整体保护取得突破。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殖民体系构成了强有力的冲击,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意识的觉醒,列强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使其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都得以成长壮大起来,因而战后相继爆发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等,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这表明任意宰割落后国家和民族的殖民政策已难以为继,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开始陷入危机。

    ——摘编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等

    材料二 1945年到1960年期间,至少40个国家和8亿人口(超过世界人口的25%)反抗过殖民主义,并赢得了他们自己的独立………二战前,亚非拉地区只有36个独立国家,战后………有90多个国家挣脱了新老殖民主义的枷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殖民主义主导国际关系、西方列强任意奴役和宰割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英国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现代化历程大事件(部分)

    时间

    大事件

    1956年

    中共八大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1957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1958年

    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4年

    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提出了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1965年

    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材料二 美帝国主义长期剥夺我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政策和企图在联合国内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宣告彻底破产。多年以来,许多友好国家一直为恢复我国在联合国中合法权利进行不懈的努力,这次联大表决的结果,反映了各国人民要求同中国人民友好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摘编自《人民日报》社论《历史潮流不可抗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