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启正,中学

浙江省杭州市启正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来源:出卷网 日期:2025-03-18 类型:语文月考试卷 学期:八年级下学期 查看:8
积累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有责任把我国的地方传统戏曲发扬光大。为此,我校八年级决定以“拯救社戏”为主题,开展一次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给加点字注音。

    自从修了路,这个原本偏pì___的山村就变得热闹非凡,不只是村里出嫁的女儿带着家___归___,还有很多游客也来了。每天天刚亮,人们照lì___忙碌起来,为游客制作特色小吃。村后耸立的大山就像yì___立的巨人,在初升的朝阳中迎接四方来客。

  • 《社戏》一文中“船头看戏”这一情节,出现了“老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等戏曲行当的名称。下列剧照代表的角色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老生
    B.
    小旦
    C.
    老旦
    D.
    小生
  • 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新闻内容,不超过15字。

    2月10日,位于北京昌平长峪城村的村民在该村的永兴寺排演社戏,《香山》《斩龙袍》等曲目将轮番上演,一直持续至正月十七。长峪城村有唱社戏的传统,表演者及伴奏队伍均为本村村民,自明代成村以来,已唱了近600年。

  • 古诗词填空。
阅读
  • 名著阅读。

    有一个“推荐好书”环节。你所在的小组负责向七年级的同学推荐《经典常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两部作品,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 文学类作品阅读。

    (一)汤圆   
     毕飞宇

    ①我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了,总之,那一天我得到了一碗汤圆。但我们乡下人要土气一些,把汤圆叫作“圆子”。我的碗里一共有 4个圆子,后来,有几个大人又给了我一些,我把它们都吃光了。以我当年的年纪,我的母亲认为,我吃下去的数量远远超出了我的实际能力,所以,她不停地重复,她的儿子“爱吃圆子”,“他吃了8个”。后来,大家都知道了,我自己也知道了,我爱吃圆子,一顿可以吃8个。

    ②直到现在,我都快五十了,我的母亲都认定了她的儿子“爱吃圆子”。我其实不喜欢。在那样一个年代,在“吃”这个问题上,爱和不爱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问题,首要的问题是“有”。在“有”的时候,一个孩子只有一个态度,或者说一个行为:能吃就吃。这句话还可以说得更露骨一点:逮住一顿是一顿。

    ③我还想告诉我的母亲,其实那一次我吃伤了。很抱歉,“吃伤了”是一件很让人难为情的事,可我会原谅自己。在那样的年代,有机会的话,我相信所有的孩子都会吃伤。

    ④我为什么至今还能记得那碗汤圆呢?倒不是因为我“吃伤了”,首要的原因是因为汤圆属于“好吃的”。吃好吃的,在当时这样的机会并不多。我的父亲有一句口头禅,说的就是“好吃”与“记忆”的关系:饿狗记得千年屎。那碗汤圆离我才 40多年呢,60年之后我也未必能够忘记。

    ⑤“好吃的”有什么可说的吗?有。

    ⑥我们村有一个很特殊的风俗,在日子比较富裕的时候,如果哪一家做了“好吃的”,关起门来独享是一件十分不得体的事情,是要被人瞧不起的。我这么说也许有人要质疑:你不说你们家做了“好吃的”,人家怎么知道呢?这么说的人一定没有过过苦日子。我要告诉大家,人的嗅觉是十分神奇的,在你营养不良的时候,你的基因会变异,你的嗅觉会变得和狗的嗅觉一样灵敏。这么说吧,你家在村东,如果你家的锅里烧了红烧肉,村子西边的鼻子会因为你们家的炉火而亢奋——除非你生吃。

    ⑦所以,乡下人永远都不会去烧单纯的红烧肉,他们只会做青菜烧肉、萝卜烧肉、芋头烧肉,一做就是满满的一大锅。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要送。左边的邻居家送一碗,右边的邻居家送一碗,三舅妈家送一碗,陈先生(我母亲)家送一碗。因为有青菜、萝卜和芋头垫底,好办了,肉就成了一点“意思”,点缀在最上头。

    ⑧我们乡下人就是这样的,也自私,也狠毒,但是,因为风俗,大家都有一个思维上的惯性:自己有一点儿好的马上就会想起别人。它是普遍的,常态的。这个别人当然也包括我们这家外来户。

    ⑨柴可夫斯基有一首名曲《如歌的行板》。它脱胎于一首西亚的民歌,作者不详。这首歌我引用过好几次了,我还是忍不住,决定再一次引用它。它是这么唱的:瓦尼亚将身坐在沙发 /酒瓶酒杯手中拿/他还没有倒满半杯酒/就叫人去喊卡契卡。

    ⑩这首歌的旋律我很早就熟悉了,但是,第一次读到歌词是在 1987年的冬天。那一年,我大学毕业,一个人在宿舍。读到最后一句的时候,几乎没有过渡,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不需要回忆,不需要。往事历历在目。在我的村庄,在那样一个艰难的时刻,伟大而温润的中国乡村传统依然没有泯灭,它在困厄地流淌,延续:每一个乡亲都是瓦尼亚,每一个乡亲都是卡契卡。我就是卡契卡,可我还没有来得及做瓦尼亚,我就离开了我的村庄。这是我欠下的。

    ⑪很可惜,在我还没有离开乡村的时候,这个风俗已经出现了衰败的态势,最终彻底没落了。

    ⑫风俗和法律没有关系,可我愿意这样解释风俗和法律的关系——风俗是最为亲切的法律,而法律则是最为彪悍的风俗。

    ⑬风俗在一头,法律在另一头。一个时代或一个民族的好和坏不是从一头开始的。好,从两头开始好;坏,也是从两头开始坏。在任何时候,好风俗的丧失都是一件危险的事,这不是我危言耸听。

    ⑭分享,多么芬芳的一个东西,它哪里去了呢?

    ⑮“一块给狗的骨头不是慈善,一块与狗分享的骨头才是慈善。”

    ⑯这句话是杰克•伦敦说的。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正是大学的二年级,在扬州师范学院的图书馆里头。这句话至今还像骨头一样生长在我的肉里。杰克•伦敦揭示了分享的本质,分享源于慈善,体现为慈善。

    ⑰我要感谢杰克•伦敦,他在我的青年时代给我送来了最为重要的一个词:分享。此时此刻,我愿意与所有的朋友分享这个词:分享。这个词可以让一个男孩迅速地成长为一个男人——他曾经梦想着独自抱着一根甘蔗,从清晨啃到黄昏。

    ⑱如果有一天,即便我的身体里头只剩下最后一根骨头,这一根骨头也足以支撑起我的人生。这不是因为我高尚,不是,我远远没有那么高尚。但是,因为有太多太多的人和我分享过他们的骨头,我自然有分享的愿望。

    ⑲我很高兴地注意到一个现象,“分享”这个词的使用率正在上升。我渴望着有那么一天,“分享”终于成为汉语世界里使用率最高的一个词,而“分享”也真的成为我们切实可感的“民风”。

    (选自《苏北少年“堂吉诃德”》)

  • 非文学作品阅读。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准确地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更是包含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从古至今,二十四节气在人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用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国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春分,古时候又称“日夜分”。春分这天南北半球昼夜平分,从春分开始白天会越来越长,而黑夜越来越短。春分时节,气候适宜,万物蓬勃生长。古代民间有警花喝酒习俗,时至今天,踏青、放风筝、吃春菜、立蛋等风俗在很多地方一直延续井有新的发展。所以,二十四节气对当今社会的人来说,很重要的就是它具有增进文化认同的功能价值。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摘编自百度百科及中新网)

    【材料二】二十四节气顺口溜大全

    【材料三】

    雨生百谷,故曰谷雨。谷兩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转折点。此时的万物仿佛懂得人情事故,蓄满生意与春惜别。“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说的是谷雨节气的洛阳牡丹,用这样一个震撼的仪式与春天告别。这时候鲜河豚、嫩香椿、谷雨茶蹦跃登场,让人强壮骨,慰藉肺腑。联合国将每年农历谷雨节作为‘联合国中文日”,以此纪念中华文祖仓颉对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
        二十四节气令我们惊叹和震撼的,除了与物候、时令的奇异吻合和准确对应,还有它的一个个具有田园风味和充满诗歌韵味的名称。比如“惊蛰”,两个汉字并列一起,即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和无穷的故事。仿佛为了响应这一富于“革命”意味,天,豁然睛朗了。整面天空像一个隐匿林中的蓝色湖泊。

                                                    (选自苇岸《大地上的事情》,有删改)

    【材料四】

    浙江卫视 《“中国好时节”春分篇》 在二十四节气之春分的基础上,用跨品类艺术形式来“着色”,历史与现代交织增加“饱和度”。《春茶意暖》中,舞蹈演员们被固定在4.7米的杆子上,配合4米长的水袖舞动,宛若灵动的茶叶,在茶碗中律动。《剑器近》中,从龙泉宝剑起源铺陈开来,讲述到现代被授予荣誉的中国海军“深蓝之剑”。厚重的历史内涵在现代社会有了绵延。同样,让人印象深刻的《听见江南》,用巧思来串联宋代文化,古琴中描绘出江南韵味,展现出独具特色的地域特征,也凸显出传统文化在当地的浸润。节目始终与观众、时代同频共振,体现出中国人骨子里对传统文化的自信。

    《中国好时节”春分篇》以CSM64城收视率1.629位列同时段收视第一,在全网7个社交平台获得热搜28个,全平台主话题阅读量近2亿,微博讨论次数超2.8万,抖音平台视频总播放量超812.7万等。“宋韵氛围感拉满”“春茶意暖舞蹈演员就是龙井茶本茶吧”等话题引发全网热议,登上社交平台热搜榜。

                                                                     (选自《浙江卫视》)

  • 古诗文阅读。

    兰雪茶

    [明]张岱

    三峨叔知松萝焙法,取瑞草试之,香扑。余曰:“瑞草固佳,汉武帝食露盘,无补多欲;日铸茶薮 , ‘牛虽瘠,偾于豚上’也。”遂募歙人入日铸。扚法、掐法、挪法、撒法、扇法、炒法、焙法、藏法,一如松萝。他泉瀹之,香气不出,煮禊泉,投以小罐,则香太浓郁。杂入茉莉,再三较量, 用敞口瓷瓯淡放之,候其冷;以旋滚汤冲泻之,色如竹箨方解,绿粉初匀;又如山窗初曙,透纸黎光取清妃白,倾向素瓷,真如百茎素兰同雪涛并泻也。雪芽得其色矣,未得其气,余戏呼之“兰雪”。

    四五年后,“兰雪茶”一哄如市焉。越之好事者不食松萝,止食兰雪。兰雪则食,以松萝而纂兰雪者亦食,盖松萝贬声价俯就兰雪,从俗也。乃近日徽歙间松萝亦名兰雪,向以松萝名者,封面系换,则又奇矣。                    

    (选自《陶庵梦忆》,有删节)

    【注释】①张岱: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②松萝:与下文“瑞草”都是名茶。③日铸茶薮:日铸岭的茶产量极高。④歙(shè)人:安徽歙县人。⑤瀹(yuè):煮。⑥竹箨(tuò):笋壳。⑦越:越地,指作者故乡绍兴一带。⑧止:____。⑨向:____。

  • 宣讲员小语与小文想要在公众号中推送一篇《古桥悠悠今犹在》的文章,他们在搜集资料、阅读古诗文中遇到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他们解答。

    【甲】南浔小泊

    [清]鲍轸

    水市千家聚,商渔自结邻。

    A.长廊连篰屋, 斥据通津

    【乙】浔溪竹枝词

    [清]董载昌

    B.垂杨踠地掩清秋,长板桥头水自流。

         分付哀丝与豪竹,夜深吹徧百间楼。

    【注释】①篰(bù)屋:民家。②斥堠(hòu):瞭望敌情的碉堡。③通津:南浔三古桥之一。 ④踠(wǎn)地:屈曲斜垂在地面的样子。

作文
  •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鲁迅先生在《社戏》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时光的流逝,世事的变迁,让我们的生活里有太多的“再也没有”。“再也没有”,也许是一份不再拥有的遗憾,也许更是一种成长中的美好,“再也没有”里,有对往事的追念,有对现实的感怀,也有对未来的期盼……

    请以“再也没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