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我们在诗歌阅读中体悟中华文化,感受那①péng pài的文化自信。有无扎实的诗歌阅读基础,是青少年提高文化鉴赏能力的关键。
跨越自己
汪国真
我们可以欺瞒别人
却无法欺瞒自己
当我们走向枝繁叶茂的五月
青春就不再是一个谜
向上的路
总是坎坷又②qí qū
要永远保持最初的浪漫
真是不容易
有人悲哀
有人欣喜
当我们跨越了一座高山
也就跨越了一个真实的自己
小龙同学在朗诵比赛训练的过程中深刻感悟到诗歌的魅力,读“当我们跨越了一座高山,也就跨越了一个真实的自己”,他明白了少年无畏险阻,勇往直前,才能不断突破自我;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他懂得了___;读“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他明白了___。
① ② ③ ④
(1)故园东望路漫漫,___。(岑参《逢入京使》)
(2)此夜曲中闻折柳,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___,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4)莫笑农家腊酒浑,___。(陆游《游山西村》)
(5)___,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6)___,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7)壮丽山河美景,殷殷赤子之情,慷慨报国之志:《木兰诗》中“①___,关山度若飞”写出了木兰奔赴战场的矫健雄姿;《登幽州台歌》中“念天地之悠悠,②___”表达了陈子昂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苦忧愤;《游山西村》中“③___,___”蕴含了陆游在困境中仍坚信终有报国出路的哲思……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欧阳修《卖油翁》)
【乙】
汝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训其子。楚士始训之搦管临朱。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其子辄欣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曰:“儿得矣!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①也,请谢去。”其父喜,从之,具币谢遣楚士。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万氏姓者饮。令子晨起治状,久之不成。父趣②之。其子恚③曰:“天下姓氏多矣,奈何姓万?自晨至今,才完五百画也。”
(节选自《贤弈篇·应谐录》)
【注】①馆谷:教学报酬,古代多用谷物作薪水。②趣:同“促”,催促。③恚(huì):怨恨,恼怒。
【材料一】
《深圳市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日前正式印发,该实施意见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在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方面,《意见》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高中(含中职)学校每周开设3节体育课,高校逐步实现所有阶段开设体育课。中小学每天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将开展体育活动作为课后服务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加强体育家庭作业设计,鼓励家庭制定学生课后和节假日体育锻炼计划。确保学生每天校内外体育锻炼各1小时。
(摘自《南方日报》)
【材料二】
图1:青少年除体育课外每天锻炼时间走势
【材料三】
①深圳此番出台的规定,无疑是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保证了充足的体育课时。然而,该规定也引发了热议—“每天一节体育课”会不会太多了?
②“如果不是每天都有体育课,学校很难保障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根据我们目前的统计,全国能做到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学校不到60%。”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美育教育研究所所长吴键说。
③对于小学和初中增加体育课时,受访家长和业内人士普遍表示支持。近年来,中小学生久坐少动引发的健康问题备受关注。业内专家认为,开足体育课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④“孩子们体育锻炼时间不足,导致近视率、肥胖率越来越高,慢性病、心理疾病越来越多。”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研究员黄镇敏说。
⑤业界专家普遍认为,体育运动能给孩子学习带来积极影响。深圳市福田区新沙小学校长陈志华说:“脑科学研究发现,运动是促进大脑发育、提高智力水平的关键途径。爱运动或习惯健身、每天活动量大的孩子,各方面能力表现都比较突出。”
(摘自《澎湃新闻》)
【材料四】
①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课时有了,如何上好,确实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比如,报道中就有专家对体育教师配足配齐的问题提出了担忧:“这个制度出台后,可能出现体育教师紧缺问题,因此如何解决体育教师配足配齐问题至关重要。”这背后涉及长久的相关教育资源的欠账,加速补齐资源短板,是把体育课真正上好的一个基础。
②同时,在重视体育课俨然成为一种新的纠偏风潮的今天,也确有必要警惕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思维。比如,就在前几天,针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关于“把体育学科由副科教学变为主科教学的建议”,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开答复表示,国家课程方案规定开设的科目,没有主次之分。各科目都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彼此间不能替代,同时各科目又相互配合,协同育人,确保培养目标的达成。应该说,这种回复是得体的,也是一种警醒:无论什么课程和学科,都需要得到基于教育规律的科学保障,而不是随意地划分为主、次,被功利化地进行“重要”和“不重要”的排序。体育课的强化,更不应该被理解为是以对其他课的弱化为基础,而是回归它本就应该有的地位。
③还要提醒的一点是,体育课时增加了,社会教育观念的改变也要跟上。会不会出现学校体育课时增加了,课后的补课时间就变多了?一门课的重要性,是不是只有通过纳入考试来证明?如何真正认识体育课的价值?这些问题,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思考并在行动中给出答案,家长和整个社会也要有观念上的触动。当教育改革与社会观念的变化实现“同频共振”,才能尽可能达致理想的教育效果。
(摘自《光明网》)
艾叶香中寻玉佩
邹凤岭
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迎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干做成的,一端连接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麦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焯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质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摸出崭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的衣袋里,这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的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一个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叶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奶奶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小块艾叶饼,将剩下的全都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呜呜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的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静静地,我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亮的竹笛,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却不见了。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生活的碎影如帧帧影像,那些难忘的画面编织着我们岁月的斑斓与芳华,有欣喜的,有惭愧的,有感伤的,有温暖的……那触动心灵的一幕幕,灿烂心间,又怎会忘记?
请你以“那一幕,留在心底”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诗歌除外;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与人名;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