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学习红色文化,让我们受到了精神。读《邓稼先》,我们欣赏到了邓稼先淡泊名利、朴实无华的高尚品格,领略到了邓稼先心怀天下、为强国梦不懈奋斗的家国情怀。他的故事曾经鲜为人知, 他的成果却锋芒毕露;读《黄河颂》,我们欣赏了掀起万丈狂lán的黄河,领略到中华民族坚不可催的民族精神;读《老山界》,我们看到翻越悬崖峭bì的红军战士,明白了中国人民不惧艰险的品质;读《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认识了一群“最可爱的人”,领略到他们的坚韧、淳朴和谦xùn;读《土地的誓言》,我们听到了飘荡在关东原野上的坚定誓言,领略到东北同胞炽热的爱国情怀……
材料一:
苗绣,苗族的刺绣。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楚绣、与湘绣、汉绣同流而异源。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也用在裤脚和鞋面。在衣服上以栏杆形式围在肩膀和袖口。黔东向苗族的盛装刺绣,衣饰部位不是栏杆形式。苗绣针法有平绣、辫绣、结绣、缠绣、绉绣、贴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几种,其中辫绣、结绣是苗绣中特有。辫绣是先将8根或12根同色丝线纳成“辫子”,然后再回旋缀于底布成花,多用于“男性之衣”(“鸟爸”)的盛装中,绣品风格粗犷凝重。结绣则将丝线在针头挽数结,然后抽针,如此反复插满成花。苗绣图案多是鸟、鱼、花、果子。在盛装的大型图案中,出现庞大、凶猛的动物,如龙、大象、狮子等。龙在苗绣中有虫龙、水龙、牛龙等形态。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苗绣一般先在绣布上绘或贴上图案。黔东南苗族妇女不直接在衣物上刺绣,而是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缀到衣物上相关部位,这样一方面便于操作,也便于单独取下来保护或替换。
(摘编自《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
材料二:
①苗绣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从启蒙开始,苗族人就可以从苗绣里学习生活常识,认识草木动物,学习纺线耕田,了解节日习俗,解读神话、宇宙天体等,无所不可。乍一看这本“书”,罗列的事物真不少,率性随意,缺乏归纳,但如果仔细阅读,你便会发现,它所表现的内容也都是经过了严格选择的,而且不乏思想深度。苗族先人把祖祖辈辈获得的人生智慧,都隐藏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苗绣故事中。
②苗绣一直无声无息深藏不露,20世纪后半叶才逐渐被发现。有趣的是,它被发现的时间与读图时代几乎同步,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代的美学趣味显然不谋而合。神秘的气息,独特的想象,呆萌的造型,饱满的情感,让我们惊叹相见恨晚。
(摘编自解如光《十指春风 一绣千年》,《人民日报》)
材料三:
目前,民间手工技艺的主导传播形式多依托出版物或博物馆等相对静态的媒介,传播途径单一。实际上,民间手工艺的文化形态非常丰富。以苗绣为例,其非物质文化形态至少包含三种:苗绣中的图案,苗绣的针法和绣法,苗绣中承载的文化等。这些丰富的内容仅仅依靠静态形式传播显然是不够全面和详尽的。尤其是苗绣的刺绣技法十分复杂,无法仅仅依靠静态形式记录,借助摄像和三维动画等形式能更好地记录和还原刺绣复杂的过程。另外,传承主体的口述记录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重要形式,利用视频记录显然比单纯用文字记录更为方便、生动、鲜活。移动互联网上灵活多样的数字化观看模式可以改变传统出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相对静态和单一的展示方式,观众能进行个性化的选择,深入、反复地观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摘编自罗丹《民间手工艺遗产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七十二本存折
麦 家
①朋友姓骆,称其父为骆父吧。骆父瘦,腿长,更显瘦,杆子似的。
②骆父不爱说话,爱运动,日日带着干粮上路,奔波在漫山遍野中,把力气和脂肪全通过汗水洒在路上。
③骆父年轻时在石灰厂做工,双肺吸足了尘灰,年纪轻轻便落下慢性支气管炎,未及中年,已同老人一样虚弱。大家都以为他寿命长不了,老早就病怏怏的,一副随时要被阎王爷叫走的样子。他却一路蹒跚,踉踉跄跄,挺到了八十四。
④全村人当稀奇讲,织出各种故事。故事的配角是朋友,讲他手眼通天,花钱收买了阎王爷。
⑤事实上朋友是普通人,理工男,嘴笨性平,通人的功夫都不及格,谈何通天?只是做事钻,下海早,挣到钱。
⑥朋友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做了合适的事,摇身变为了一个做八辈子梦都想不到的大款。他却从不款待自己,唯一款待的是病父,细心地呵护着,真不愧是大孝子!
⑦骆父持之以恒,不论严寒酷暑,只要出得了门,就绝对不会待在家里。但病肺终归不饶他,不时地向他报警,2016年,他终因肺衰竭撒手人寰。
⑧医生说老人家的肺像老透的丝瓜瓤,只剩网状的筋络,凭这样的肺却能活到这个年纪,是奇迹。
⑨骆父还创下了另一个奇迹。
⑩朋友整理遗物时,发现在父亲的房间里,那张他小时候曾做过作业的小书桌,有一只抽屉被牢牢地锁着:一把明锁,一把暗锁,双保险。
⑪朋友的父亲是突然跌倒,然后在多家医院辗转、深度昏迷半年之久走的,没有临终交代,没有遗嘱。朋友也不知道这“重兵把守”的抽屉里藏着什么宝贝。抽屉当然要打开,兴许里面就有遗嘱。
⑫朋友到处找也找不到钥匙,只好找刀钳帮忙。他撬开看,小小的抽屉里塞满五花八门的存折,有的黄,有的红,有的蓝;有的新,有的旧,有的破;有的只是一页纸,是最老式的存单。这些数一数,总共七十二本(张),少则几千,多则几万,大多是一万整数,累计八十三万多。
⑬朋友讲,当他看到这些摞起来要排成两列,否则就要坍倒的存折时,完全傻掉了。他瘫坐在父亲的床上,足足一个下午都在流泪,心痛,好像每一本存折都是一本令人心碎的书。
⑭存折有的已经存放二十多年了,已经发霉、变色;房间也已经空落半年之久,四处积满了灰尘,在夏天的高温天气里,不可避免地散发着一种酸腐味。但朋友讲,这是他闻过的最好闻的一种味道。一年多来,他坚持每个周末回去,到父亲房间坐一会儿,重温这个味道,好像上了瘾。
⑮我曾陪朋友去他父亲日日行走的路上走过一趟,走得饥肠辘辘,看见一家野菜馆,便去就餐。菜端上桌,我们举杯。朋友举起又放下,流下泪水,捂着脸出门,不回来,一意孤行地走。我付完钱,追上去,忍着饥饿,默默地陪他走。我知道,他一定是想起父亲每天带着干粮在这条路上走。
⑯我纳闷:“难道他不知道你有钱?”朋友讲:“其实他是知道的,只是出身苦,舍不得花钱。”
⑰我想也是,我母亲也是这样的。据说我给她的钱大多存在银行里,我让她花掉,她总是讲,她少花一块,我就可以少挣一块。我不知道这是什么逻辑,只知道,天下父母都这样,宁愿自己苦着、累着、熬着、啼着血,也要对子女道一声岁月静好。
(选自《读者》2018年第12期)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晚春
(唐)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夕阳西下,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谁家玉笛暗飞声,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___ ,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4)马上相逢无纸笔,___。(岑参《逢入京使》)
(5)学而不思则罔,___。(《论语十二章》)
人物 | 典型情节 | 性格特点 |
①___ | 攒钱买第一辆车 | ②___ |
虎妞 | 管理车厂工人 | ③___ |
④___ | 和虎妞决裂 | 残忍、冷酷 |
提示:“这样的人”应该是具有某种精神品质或者代表某种风气的人,要着眼于个性、品质去描写,写出你的感情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