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文县,2023-2024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来源:出卷网 日期:2024-07-23 类型:历史期末考试 学期:七年级下学期 查看:3
下列各题均有四个备选项,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填在答题卡内
  • 下列结束了长时间政权分立的局面,并完成国家统一的王朝是(     )
    A. 隋朝 B. 唐朝 C. 明朝 D. 清朝
  • 根据图表,据此可知唐朝前期注重(     )

    时期

    唐太宗时期

    武则天时期

    唐玄宗时期

    措施

    完善三省六部制

    创立殿试制度

    改革税制

    A. 加征赋税 B. 整顿吏治 C. 制度革新 D. 完备军事
  • 下列反映“盛唐气象”的一组史料,展现出(     )

    《李白诗集》书影

    颜真卿 《颜氏家庙碑》

    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A. 繁荣的社会经济 B. 开放的社会风气 C. 丰富的物质生活 D. 多彩的文学艺术
  • 杜甫诗句“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寂寞天宝后,……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描绘了(     )
    A. 赋役繁重引发农民起义 B. 社会战乱造成人民苦难 C. 藩镇割据导致朝廷衰落 D. 统治腐败带来宦官专权
  • 下面示意图中某朝代的政治措施带来的结果是(     )

    A. 皇权大大加强 B. 中央集权弱化 C. 军事大权旁落 D. 军机处的设立
  • 王安石变法中规定: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材料中措施的目的是(     )
    A. 改善农田水利 B. 加 强户籍控制 C. 增加政府收入 D. 促 进农业发展
  • 下面示意图呈现的历史阶段总体特征是(     )

    A. 南北政权对峙 B. 从分立到统一 C. 经济重心南移 D. 东西交流加强
  • 宋朝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反映了这一带(     )
    A. 纺织技术先进 B. 人口数量增加 C. 商贸交往频繁 D. 农业地位提升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颂的名言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表现了(     )
    A. 岳家军的精忠报国 B. 文天祥的大义凛然 C. 辛弃疾的报国情怀 D. 戚继光的英勇无畏
  • 宋代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南宋临安城中有大瓦、中瓦、下瓦、南瓦等多处,元杂剧演出活动遍及城乡各地。这些现象反映了(     )
    A. 市民文化生活的需求 B. 宋朝文教事业的发展 C. 元杂剧创作空前发达 D. 传统的节日受到重视
  • 明朝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郑和船队的远航(     )
    A. 是在明太祖时期经济繁荣、国力雄厚背景下进行的 B. 先后八下西洋,规模之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 C. 加强了与亚非国家和地区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D. 先后到达了亚洲、非洲和美洲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 下图是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瓷代表,据此可知(     )

    A. 当时瓷器畅销海外 B. 统治阶层奢侈腐化 C. 景德镇是制瓷中心 D. 陶瓷技艺不断发展
  • 明朝科举严格规定了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并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些变化(     )
    A. 阻碍了阶层的流动 B. 激化了社会的矛盾 C. 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D. 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 建构历史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面示意图中“?”应是(     )

    A. 朱元璋称帝 B. 皇太极建清 C. 李自成起义 D. 吴三桂降清
  • 清代文学艺术取得很大的成就,小说创作大放异彩。下列作品能反映这一特征的是(     )
    A. B. C. D.
  • 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史实

    结论

    A

    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资治通鉴》

    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

    B

    北宋前期, 四川地区出现“交子”

    完全替代了金属货币

    C

    宋朝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工具

    推动了欧洲社会变革

    D

    元代著名科学家王祯撰写《农书》

    发明了铜活字印刷术

    A. A B. B C. C D. D
本卷共3小题, 17小题16分, 18小题16分, 19小题20分, 共52分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中外交流史事列表(部分)

    国家或地区

    史事

    日本

    日本先后派出十几批遣唐使,最多时有500多人。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

    朝鲜半岛

    唐朝诗文、典籍等大量传播到朝鲜, 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 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并广泛流行于民间。

    天竺

    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贞观初年, 玄奘西行前往, 10多年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大食

    大食派遣使臣与唐朝通好, 先后有40多次。大食的商人经陆路和海路来到中国,贩卖珠宝、香料和药材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唐朝中外交流的特点。

    材料二   《本草纲目》是由李时珍经过27年持续不断的努力编写而成。全书190万字, 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 收录药方11000多个,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这部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更上占有重要地位。17世纪初传入日本和朝鲜,后又被翻译成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

    宋应星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不懈的研究,编写了《天工开物》一书。全书内容丰富,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在具体介绍各种物品、生产工具及生产流程时,还绘有120多幅插图。《天工开物》一书,对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这部书后来传到国外,被译成日文、法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归纳《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的相同点。

    材料三   据报道: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背诗文免票的景区队伍不断扩大、蔚然壮观。如江西滕王阁,背诵《滕王阁序》可免门票;四川剑门关,背《蜀道难》可免门票;安徽琅琊山,5分钟内背完《醉翁亭记》可免门票……

    ——摘编自人民网、央视新闻网等(2024年5月)

    (3)结合材料三的新闻报道,谈谈你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贞观以后, 太宗励精辉理。至(贞观)八年、九年, 频至丰榴, 米斗四五钱, 马牛布野, 外户动则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 米每斗值两钱。

    ——杜佑《通典》卷七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唐经济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   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 商业日益繁盛, 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 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 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都市的商贸活动也辐射到乡镇, 形成了新的商业区, 叫做草市; 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宋代经济发展的特点。

    材料三   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到了清代, 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此外, 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更多的地方推广。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根据材料三,分析影响明清经济发展的新因素。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

    材料一   蕃人旧日不耕犁, 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 洛阳家家学胡乐。

    ——王建《凉州行》

    女为胡妇学胡妆, 伎进胡音务胡乐。……

    胡音胡骑与胡妆, 五十年来竞纷泊。

    ——元稹《法曲》

                     唐朝阎立本《步辇图》(局部)

    (1)根据材料一,说明以上绘画和文学作品反映出的唐朝社会情况。

    材料二   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榷场的贸易量很大,如宋辽之间,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粟。

    金朝有多位皇帝敬奉孔子,尊崇儒家思想。金朝设立了译经所,把《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翻译成女真文字。为满足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内容命题的需求,朝廷还组织人力整理典籍,编纂史书。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归纳材料二中的经济、文化措施,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材料三

    元朝疆域图(1330年)

    元朝交通路线图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谈谈元朝时期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历史条件。

    材料四

                                                      清朝疆域图(1820年)

    (4)根据材料四,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