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版,2024年,春季,高中

部编版2024年春季期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同步练习

来源:出卷网 日期:2024-04-01 类型:思想政治同步测试 学期:高二下学期 查看:4
单选题
  • 下列与下图漫画(作者:林帝浣)蕴含的哲理最一致的是(   )

    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②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浙江余村通过复垦复绿、治理水库、改造村容村貌等举措,从炮声隆隆、粉尘漫天变得山清水秀、竹海连绵。如今,美丽生态已成为余村的一张金名片。2022年,50余个项目入驻余村,当地村民主动提升业态,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305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突破800万元。由此可见(    )

    ①乡村振兴要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②余村治理实践有主观能动性、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

    ③余村村民思想理念的更新直接促成了余村建成美丽乡村

    ④从先进的发展理念出发是余村实现生态治理的前提条件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 某校开展职业体验活动,同学们走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科研院所……参加劳动实践,既掌握了一些劳动技能,又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光荣。这启示我们(   )
    A.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C.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D. 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立足各自比较优势,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快融合,产业协同发展的新乐章持续奏响。京津冀协同绘就产业发展新版图表明(   )
    A. 统筹考虑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实现三地产业融合发展 B. 主要矛盾的不断解决成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决定力量 C. 充分利用三地比较优势实现了从斗争性向同一性的有效转变 D. 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实现了三地产业链分工成片的“乘数”效应
  •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一论述说明(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 实践比认识更重要、更可靠
  • 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与神舟十六号乘组在空间站进行在轨轮换。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是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第30次飞行任务,也是第12次载人飞行任务。本次飞行任务除了常态化实施乘组轮换、常态化的乘组在轨工作外,还将首次进行空间站舱外试验性维修作业。这表明(    )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意识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③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④载人航天工程是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 下列能体现唯物辩证法总特征观点的诗句是(    )

    ①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③看似寻常最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  

    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教授邓正宾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以及多个国际研究机构的合作者,成功开发出钛稳定同位素组成的超高精度测量方法,应用地幔来源火成岩的钛同位素记录,揭示地球地幔运转模式是呈阶段性演变的,现代板块构造体制下接近全地幔对流的模式只是地球演化近期的过渡状态。这表明(   )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人的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④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延安整风时,毛泽东同志曾批评一些学风不正的人,把马列主义之“箭”拿在手里搓来搓去,连声赞曰:“好箭!好箭!”却老是不愿意放出去。材料给我们的启迪是( ___ )

    ①实践作为直接现实性活动高于认识    

    ②坚持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理论必须落实到实践中去才有意义

    ④只有被实践检验了的认识才是真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 漫画《巧眼不如拙尺》(作者:郑辛遥)蕴含的哲学寓意,启示我们(   )

    ①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相互联系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应坚持实践第一

    ④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 近来,关于“预制菜”进校园的争议越来越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这说明(   )
    A. 大脑是意识的机能 B. 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有很多 C. 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D.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
  • 水稻,自古以来都是种在水田里。山多旱地多、水稻产能不足的云南,近年来积极选育适宜旱种的杂交水稻品种,并集成轻简化种植模式,让水稻“上山”,开辟了稻谷生产新途径。这一技术主要适合用于云南海拔1700米以下、年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的雨热资源丰富的山区旱地。材料表明(    )

    ①人的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

    ②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

    ③改变事物自身固有的联系可以建立新的联系

    ④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条件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 2023年10月18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推进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优化完善思路、举措、机制、方法,把主题教育不断引向深入。这有利于广大党员干部(    )

    ①掌握强大的真理力量,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

    ②坚持以科学理论武装自己,以学促干,重实践、建新功

    ③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出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④把掌握科学理论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 1965年,毛泽东会见斯诺时,斯诺说他相信毛泽东著作的影响,将远远超过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毛泽东则回答:“这要看后人,几十年后怎么看。”“现在我的这些东西,还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东西,在一千年以后看来可能是可笑的了。”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认识具有无限性,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变化发展的

    ②真理是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忌简单照搬

    ③超出了一定的条件和范围,真理也可能会变成谬误

    ④认识有待实践检验,是不是真理取决于实践的需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 “苍筤”是春天竹子出生时的青绿,“月白”是月光洒下的一片青白,“海天霞”是云朵和天空染上的那层浅红,“暮山紫”是黄昏山间烟雾与夕阳交织的紫色……气韵雅致的中国古色从天地万物的造化中衍生而来,充满中国人的感知力与想象力。中国古色(    )

    ①展现中国传统美学的魅力,承载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

    ②融合自然具象与心灵意象,在触类旁通中创新色彩表达

    ③体现对自然现象的把握,源于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感知

    ④作为主体的想象,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答
  • “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学习的重要性,而读书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不论在地方工作,还是在中央工作,他始终高度重视领导干部读书学习——强调领导干部“一定要把学习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如饥似渴地学习,哪怕一天挤出半小时,即使读几页书,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积跬步以至千里”;叮嘱领导干部“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并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倡导领导干部“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

    从古今中外历史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据此,有人认为,读书就能走得更远。结合材料,运用“探索认识的奥秘”的相关知识加以评析。

  • 阅读与思考第53页

    实用主义者詹姆士认为,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他说:“‘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或者说,‘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这两句话的意义是一样的。”评述詹姆士关于真理的说法。

    在人们对事物的各种认识中,什么样的认识能够被称为真理?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后真相”一词因入选《牛津词典》年度英文词汇而备受关注。所谓后真相,是指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与客观事实相比,个人的情感和信念更能影响舆论的走向。有人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后真相时代,人们不评价某种主张是否真实,只评估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否符合自身感受。以至于我们开始不在意谎言,不担心说谎的危害,而更多地去关心某种主张所包含的情感因素,以及这种主张对个人的价值,从而陷入“真理是因为‘有用’而‘真’”的窘境。

    结合材料,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对“真理是因为‘有用’而‘真’”的观点加以批驳。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

    1921年,时任中国政府矿政顾问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和中国考古学家袁复礼首次主持发掘了位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大批精美陶器、石器等珍贵遗物,揭示了史前华夏的人文之光,开启了中华文化的寻根之门,破除了“中国无石器时代”的谬论,推翻了“中国文化西来说”的错误认识,揭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

    100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陕西蓝田上陈、云南元谋等遗址的考古发现,证实了中华大地在200万年前就已有人类活动。湖南道县玉蟾岩、浙江浦江上山和义乌桥头遗址的考古发现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水稻农业1万多年前发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是世界粟作与稻作农业的起源地。北京周口店遗址、浙江余杭良渚遗址、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甘肃敦煌莫高窟、广东“南海1号”沉船……见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之光,向世界诠释着何为“中国气派”……百年考古实践不仅完全重建了中国史前史,也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有文献以来的中国历史。

    有人认为:“只有通过考古发掘,人们才能认识真实的历史。”结合材料并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对该观点加以评析。

  •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花好月圆中秋日,人和家兴国庆节。2023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我国再掀旅游高峰。旅游途中,每个目的地都有独特的环境风貌和文化习俗,了解和适应不同的社会氛围,能够让我们拓展理念和认知的边界。旅行如同探索不同生活方式的体验课程,全新的目的地带来全新的认知,涵盖历史、文化和人文等全方位信息。旅途中,我们需要与不同的人互动,应对各种未知的境遇和挑战,所有行程中面临的问题和琐事,都能够锤炼我们的意志和心性。

    然而,也有不少人在难得的假期里选择躲开出游的喧嚣,更中意来一次精神世界“说走就走的旅行”。他们走进图书馆,捧起书本,利用假期闲暇给自己“充电”,沉浸在书香的海洋里,使假期别有一番风味。

    有人认为,“与其去景点看人山人海,不如在阅读中畅游书山学海”。结合材料,请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对此进行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