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蜡烛燃烧②食物腐烂③呼吸作用④钢铁生锈⑤火药爆炸
①一定含C、H; ②一定不含O; ③可能含O; ④一定含O; ⑤分子中C、H的原子个数比为1∶2;⑥分子中C、H的原子个数比为1:4。其中正确的是( )
(1)古人挖煤时,先打通竹子中的节,并将一端削尖,插入煤层中,待“毒气”沿竹子内部通向高空后,矿工再下到煤井挖煤。这种做法主要利用的瓦斯的性质是___
(2)在现代,人们用氢氧化钠来吸收“毒气”中的硫化氢气体,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NaOH+H2S=___+2H2O,请将空格处补充完整。
(1)过程A是通过___实现的,
(2)过程B是指___ ,它和过程D是通过___实现的;通过B 处的气体交换后,血液中的___含量增多、___含量减少。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
(2)小明利用装置A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3)用装置B、E制备并收集氧气,当装置E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里。在收集过程中发现装置B中有大量气泡产生,而装置E中只有少量气泡冒出。你认为实验过程中忘记了什么操作?___。
(1)B 瓶中石灰水的作用是___
(2)C 处用不透光的玻璃罩罩住植物的目的是___.
(3)D 处石灰水的作用是___
(1)光照强度为B时,水藻吸收二氧化碳的量为0,水藻是否进行了光合作用?___。
(2)单位时间内,水藻释放氧气的量应___(填“大于”“小于”或 (“等于”)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
(3)图乙实验中,每隔5分钟改变一次试管与光源之间的距离,随着距离的增加 密闭的试管中产生的气泡减少。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___变弱。
(4)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25℃时,B点将向___(填左”或“右”)移动。
(1)你认为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原因有___(写出一种即可);
(2)请根据上述题目所给的信息,用文字表达式表示海水酸化的原因:___;
(3)我们曾经做过如图所示的一组对比实验,该对比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填序号)。
①二氧化碳比空气重
②二氧化碳能够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③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石蕊纸花变色
④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①如图甲用双氧水催化分解的方法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满3瓶氧气。
②用图丙装置,测各集气瓶中氧气含量并记录。
③将步骤①中的收集方法改为向上排空气法(图乙)收集满3瓶氧气,测各集气瓶中氧气含量并记录。
④再利用双氧水催化分解制取氧气,通过浓硫酸干燥后,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满3瓶,测各集气瓶中氧气含量并记录。
(1)检查图甲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是___。
(2)老师建议用图乙方法收集氧气,验满后,再继续收集30秒,是因为___。
(3)该兴趣小组的同学所做的实验记录如下:
表1 | |||||||||
制取方法 | 双氧水催化分解(氧气未干燥) | 双氧水催化分解(氧气干燥) | |||||||
收集方法 | 排水法 | 向上排空气法 | 向上排空气法 | ||||||
氧气浓度% | 65.5 | 66.1 | 65.9 | 66.5 | 66.8 | 66.7 | 74.7 | 75.2 | 75 |
氧气均浓度% | 65.8 | 66.7 | 75 |
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向上排空气法比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浓度更高,原因可能是___。
(1)实验开始前,需要将黑藻暗处理一昼夜,目的是___
(2)比较甲、乙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___
(3)有同学质疑,光照是否会引起BTB 水溶液中 含量减少。为继续探究这个问题,小金接下来的实验操作是:取一支相同的试管丙,___,置于光照下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若BTB水溶液颜色呈现___,则证明光照不引起BTB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反应过程 | 反应前 | 反应后 |
质量变化(不含容器质量) | 34.3g | 32.7g |
若反应后,双氧水分解完全且氧气全部逸出,试回答:
(1)制得氧气的质量为___克。
(2)请你列式计算所取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为多少克?___
(1)计算该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2)计算该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