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伊索寓言》
这则寓言反映出古希腊宗教具有( )
罗马帝国地图 阿拉伯帝国地图
材料一:(表一)英国古代历史简表
1~5世纪初 | 罗马帝国统治英格兰地区 |
5世纪中叶 | 日耳曼盎格鲁、撒克逊部落从今北德意志地区迁入英国 |
6世纪 | 基督教传入英国 |
8~11世纪 | 北欧维京人袭扰英国 |
11世纪 | 法国诺曼公爵入侵英国,建立诺曼王朝 |
14~15世纪 | 英法百年战争 |
(表二)部分英语单词来源表
中文 | 英语 | 德语或古德语 | 法语或古法语 | 该单词出现时期 |
女人 | woman | woman | femme | 约6~9世纪 |
八月 | August | August | août | |
猪 | swine | Schwein | cochon | |
猪肉 | pork | Schweinefleisch | porc | 11世纪后 |
羊肉 | mutton | Schaffleisch | mouton(绵羊) | |
勇敢 | dauntless | courageux | mutiges | 莎士比亚创造于16世纪后期 |
诋毁 | besmirch | verleumden | piétiner | |
单调 | lacklustre | eintonig | monotonique | |
秋葵 | okra | 源于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 | 17、18世纪 | |
玉米饼 | pone | 来自美洲印第安语 | ||
羊绒 | cashmere | 即“开司米”,印度克什米尔词汇 |
* 斜体横线单词(如dauntless)为英语原创词汇。
材料二:据统计,从1500年到1659年,英语中一共出现了24,947个新词。这些新词基本上都是引进的外来词,这期间的外来词基本上都是整体借用。工业革命开始后,外来词已经被借的差不了。这个时候英国人又发明了新的借词方式,这时候的借用实际是一种外来词素的嫁接和合(拼词),即发明新词,这是早期现代英语的另一个特点。此时早期现代英语再造新词的方不完全是整词借用,开始采用“拼词”的造词方法,即用拉丁语和希腊语词素(morpheme)二合一的方法创造新词。工业革命带来了科学和技术的创新,同时也推动了词汇的创新,很多新创造发明出来的事物在问世之初没有现成可用的名称,而古典语言中又不存在这样的名词,所以英国人在创造新事物的同时又要创造新名词。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人目光转向了拉丁语和希腊语。例如,在铁路机车问世的时候,人们就用拉丁词locus(位置)和motivus(移动)创造了一个新词locomotive。字面上看,locomotive意思就是“移动位置”。在汉语中,locomotive被译为“机车”,俗称“火车头”。因为新的发明没有现成的单词可用,所以英语采用了大量的拉丁语和希腊语的词素来创造新词,类似的例子还有television(电视),telephone(电话)和telescope(望远镜)。tele-来自希腊语,意思是“远距离”,而-vision来自拉丁语的“看”,组合在一起就是“在远处也能看到的”;phone来自希腊语,意思是“声音”,合在一起就是新词telephone;-scope来自希腊语-skopion,意思是“观察”,合在一起便是telescope。
——《英语发展史》
材料三:16世纪英国人向海外殖民,建立若干殖民地。随着殖民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殖民地的人民开始形成本土意识,最后宣布独立或建立自治政府。于是,英语成为若干国家的官方语言以及那些国家的人民的母语。二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确立英语在本国的官方语言地位。这些国家中的大部分历史上曾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语已经被殖民主义者自上而下地灌输给当地的人民,特别是当地的上层人士和亲英阶层。这就为那些国家独立后确立英语的官方语言地位准备了部分条件。在过去的3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英国以及它所衍生出来的英语文化圈,在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国际贸易等诸多方面始终保持着优势地位,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制造源和输出源,从而把英语带向了全世界。同时英语也广泛吸取了大量的外来语汇,成为语词最丰富、密集的语言之一。
——《英语全球通用语言地位的形成》
材料四:语言是交际工具,也是知识工具,是思想文化和价值理念的重要载体。一种语言对于知识、思想和文化等的承载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在世界语言之林中的地位和作用。一个国家掌握他族、他国语言的能力和对外传播本族、本国语言的能力,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借鉴其他国家优秀的思想和科技资源,同时也要与世界各国分享自身发展和世界认知的经验、知识和方案,贡献中国对于人类未来发展的理念和方案。这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路径。
——姜锋《教育强国建设与外语教育的时代责任》《神州学人》(202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