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上 | 统一蒙古草原;建立政权 | |
文化上 | 创制蒙古文字;颁布法典 | |
军事上 | 编制组织军队;进攻西夏 |
文献史料 | 实物史料 | |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沈括《梦溪笔谈》 | 南宋持罗盘陶俑 | 元朝火铳 |
1 | 1405年至1433年,郑和船队七下西洋,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 |
2 | 自康熙实行开海通商政策后,法国“安菲特里特号”商船、瑞典“哥德堡号”商船、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远航来华。 |
3 | 乾隆四十九年,美国“中国皇后号”商船首航中国,驶入广州黄埔港。 |
材料一:如图唐朝北方与南方诗坛占比情况
——摘自王兆鹏《唐宋诗歌版图的空间分布与位移》
材料二:如表电影《长安三万里》部分故事情节
情节一 | 持节监军代表朝廷审问高适。持节监军问:“你如何认识李白的,从头说来。”高适:“他,他曾是我的好友,我们以诗为交。”持节监军:“我朝人人习诗,上至圣上,下至贩夫走卒,何奇之有?” |
情节二 | 高适、杜甫赴长安城东南的曲江池,高适问:“你也在准备应试吧?”杜甫答:“我考了两次,还没考中,我的曲江宴,还得等等。”(曲江宴是指唐朝在曲江沿岸为新科进士举行的盛大庆祝宴会。) |
情节三 | 高适、李白第三次相见,两人因发现安禄山私制官服、有谋反之心而被追杀,幸赖郭子仪出手退兵才脱险。 |
材料三:《长安三万里》展现给我们的唐诗带来的文化自信让我们动容,……登峰造极的唐诗就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璀璨明珠——让华夏文明一直能够延续至今的正是包括诗词在内的中华文化的传承,我们有“诗在,书在,长安就在”的铿锵誓言,更有“文化在,中华就在”的宏伟气势。
——摘编自苗君甫《诗在,书在,长安就在》
材料一:清代基本上不修长城,康熙希望能筑起一座无形的长城。实际上他有硬的一手和软的一手。硬的一手是在长城外设立“木兰围场”,实际上是一种声势浩大的军事演习;软的一手是与北方边疆的各少数民族建立起一种常来常往的友好关系,他们的首领不必长途进京也有与清廷彼此交谊的机会和场所,而且还为他们准备了各自的宗教场所,这也就需要有热河行宫(即避暑山庄)和它周围的寺庙群了。
——摘编自余秋雨《一个王朝的背影》
材料二:
清代《避暑山庄图》(局部) | 在避暑山庄之外,建有12座宏伟的庙宇。这些庙宇融合了汉、藏、满、回等民族的建筑风格。清朝每年指定蒙古王公轮流到避暑山庄,陪同皇帝打猎习武,并给予赏赐。维吾尔、藏、苗、高山等少数民族首领都曾到避暑山庄觐见过皇帝。 ——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
材料三:中央民族大学蒙曼教授说:“清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大整合时期,而避暑山庄和‘外八庙’(避暑山庄外皇家寺庙群总称)正是其在建筑上的表征。站在此处,我们将更加感受到我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和民族团结的真实性。”
——摘编自文静《承德避暑山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
材料一:如表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清代《龙舟盛会图》 | 端午节不断汲取、吸纳着中华民族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文化元素,使其文化内涵不断地丰富、拓展,从而具有穿越历史时空的强大生命力。端午节本是围绕着“禳毒祛瘟进行的”,是一个典型的“祭祀节日”,但是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扩大了它纪念屈原”的内容,使端午节增强了“纪念性”,同时它还兼具“游艺性质”,从而成为“综合性大节”。 ——摘编自朱婉莹等《中国传统文化》 |
材料二:如表中国传统节日图(部分)
宋代《岁朝图》 画面描绘了正月初一的拜年活动 | 清代《元宵灯市图》 |
清代《清明戴柳图》中的祭扫场景 | 清代《月曼清游图•琼台赏月》 画面描绘了八月中秋赏月的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