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微型小说进行鉴赏,实际上是一种赏析,这是相对于“论析”而言的。论析,是一种科学化方法;赏析基本上是一种艺术化方式。在对微型小说的评论中,赏析是最接近于艺术本身的,所以它最使读者感到亲切愉悦。由此可见,文学活动其实就是一种审美欣赏:创作是对人生的审美欣赏,而赏析则是对创作(欣赏)的欣赏。赏析的析,则指艺术分析,它以作品为欣赏对象,把整体欣赏过程中的印象依据作品中的方方面面加以分析、阐释,使读者不仅知其然,知其美,而且还知其所以然,知其为什么美,美在哪里。
鉴赏微型小说,是审美活动的一种方式,或者说是和读者一起进行审美活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共同创造。只有通过鉴赏,包括专家学者以及普通读者的鉴赏,才能发挥微型小说的审美功能和社会效益。对微型小说进行鉴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解读、阐释和借鉴,这对于微型小说的作者、读者以及一切爱好者而言,也可称之为艺术向导,它能让他们从这些长短不一的赏析文字中,在赏心悦目之中悟出一点有益的东西来。
微型小说,形态各异,别具一格,鉴赏就是要根据这些作品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的特点,选择一个特定的艺术角度,用美学的、历史的观点去观照和分析,从中发现美,寻找微型小说中表现美的艺术规律。这不仅是一种审美鉴赏的艺术活动,而且也是对微型小说进行阐释、欣赏、分析的文学评论实践。也许,它们会给微型小说的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许多有益的启迪。
在微型小说的叙事艺术中,从时间上来说,往往表现“瞬间”内主人公的行为活动和精神状态。而这“瞬间”,特别在心理小说中如果艺术化地表现为人物的“心理时间”,那么,它将幻化出众彩纷呈的艺术境界,充分展示出人物隐蔽深邃的内心世界的奥秘。《老木》正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作者捕捉主人公老木在车站送处长出差这个“一瞬间”的尴尬心态,运用特殊的“心理时间”,最大限度地放大或延长心灵的曲折流程,折射出心灵镜子映照出的官场社会相。从老木的心理感觉中,处长对他说的告别话漫不经心地答应着,而握着的手又很快松开了,一副随便、冷淡的态度;从他的视觉中,眼前的处长“一副长者之风”,高高在上,而作为下级公务员的他,心存畏惧之意,当然不敢仰视,连说话都只“讷讷”然了。再接着打破原有的时空界限,把已逝去的时间再倒回来,道出了处长送别时不高兴的缘由:一是本来联系坐小轿车到车站,如今因小轿车送产妇到医院而改坐了吉普车,这有损于他处长的威信;另一件是处长临行前与局长告别时遭到了“冷遇”,恰又被下级老木看到,大伤了处长的面子。老木的内心世界“总觉得是自己得罪了处长”,处于一种“芒刺在背”的境地,作者对老木这个公务员在上级面前呈现的卑怯心态和惶恐情绪的描述真可谓入木三分,力透纸背。
虽然从物理时间计算,只有二三分钟,但在主人公的感情世界里,如果以心理时间计,则好像“过了一个世纪”。从物理空间看,车站是如此的宽广,又如此的喧嚣,但从心理空间看,老木感觉到“巨人的、无边的沉默把他压得不敢呼吸”,站台一下子变得“无声无息”。这种充满窒息压抑气氛的空间正是老木感情化了的感觉,是主观化后造成的一种变形世界。
微型小说特别重视结尾。美国著名评论家罗伯特·奥弗法斯特把它当作微型小说三要素之一:“(一)构思新颖奇特,(二)情节相对完整,(三)结尾出人意料。”所以,作者往往在结尾处妙笔生花,做足文章,恰似凌波仙子临去那秋波一转,勾去人魂魄,似惊似呆,余意绵绵。《小站歌声》的结尾就有这种艺术魅力。作品写女教师要回城结婚,然后就留在城里不回山村了。孩子们舍不得他们的教师离开,一曲《好人一生平安》把孩子们的纯真童心唱出来了,把他们感情的泪水宣泄出来了。已上车的苗老师也泪流满面,融入这遽然诀别的场面之中。小说结尾处一个意外的“交代”,把隐情的包袱一下子抖开:三天前去县城体检,女教师患了白血病,估计只有半年的寿命了。这晴天一声惊雷式的转折,写出了山村女教师为了不使学生悲伤而有意隐瞒了悲刷性的真情,却编造出喜剧式的结婚理由,让学生安心学习。这一无奈的善良的“欺骗”,显示出美好心灵,为刻画普通山村女教师的形象,添上了具有艺术张力的关键性一笔。
结尾,对读者有没有吸引力、感召力,至关重要,正如《小站歌声》的结尾那样,能使读者触目惊心,产生无限的遐想,甚至勾魂摄魄,使人执卷留连,看过数日,犹觉声音在耳,情景在目,心绪绵绵,终不能忘怀,这就是微型小说特别重视的结尾的艺术魅力所在。
主角(节选)
陈彦
①她叫忆秦娥。开始叫易招弟。是出名后,才被剧作家秦八娃改成忆秦娥的。
②易招弟为了进县剧团,她舅给改了第一次名字,叫易青娥。
③多少年后,剧作家秦八娃给秦腔名伶忆秦娥写文章时,是这样记述的:
④那是1976年6月5日的黄昏时分,一代秦腔名伶忆秦娥,跟着她舅——一个著名的秦腔鼓师,从秦岭深处的九岩沟走了出来。那天,离她十一岁生日,还差十九天。
⑤易青娥自从进了剧团就被安排进了厨房。本来她是死了心,当厨师算了的。这下有了自己的空间,她反倒想练一练了。有一天,她正在灶门口烧火,见三个灶洞的火都旺得呼呼地笑,就兴奋得把一条腿,自己抬上了头顶。苟存忠来换火种生炉子,一眼看见这条腿,竟然激动得“呀”了一声,说:“娃,腿是自己上去的?”易青娥急忙把腿放下来了。他说:“踢几下让老师看看。”她就踢了几下,苟存忠甚至都惊呆了,说:“娃呀,你的腿这么好,愿不愿学武旦,苟老师给你教,保准能教个好武旦出来。”
⑥易青娥知道,苟存忠原来是看大门的,礼貌起见,她还是点了点头。可没想到,苟存忠把这事当真了。
⑦每天早上,他都要到灶门口检查易青娥的练功情况,过去,她拿大顶也就十到十五分钟,现在就被要求必须半小时以上了。
⑧一天,苟存忠拿了条宽板带进来,要她系上。板带边沿,已经洗得发毛了,明显是有了年代的东西,但还十分紧结、精致。原来这是他师父传给他的,是一条真正的丝质板带。板带有小拇指厚,扎在腰上,有一种被夹板箍起来的感觉。
⑨苟存忠说:“你知道我们那时是咋练圆场的?师父让腿中间夹把扫帚跑,你步子一大,扫帚就掉了。一跑就是大半早上,师父拿根藤条,你扫帚一掉,一藤条。你一慢,一藤条。你腰一拧,一藤条。你说为啥我们‘存字派’能出这么多吃遍大西北的名角儿?就是师父太厉害了!老师为啥看上你,一来觉得娃乖,小小的就活得没别人顺当。二来觉得你有潜力。在女娃娃里面,你是能真正挑起梢子的人。三是老师看你能吃苦。这是唱戏这行的本钱,不吃苦中苦,哪能人上人哪!娃呀,你把老师这三条记下!”
⑩苟存忠这番话,让易青娥很感动,眼里都转起了泪花,这对她是多大的鼓励啊!进剧团快三年了,谁这样肯定过自己是学戏的好材料呢?她想哭,她想喊,但没有喊出来。她知道,这是灶房,她只是个烧火丫头,再激动,都得悄声着。但苟存忠待见她,这一院子人里,就他死死认定:易青娥是块唱戏的好料当!她扑通一声,跪在苟老师脚下,泪流满面。
⑪很快,剧团下乡,易青娥就跟着炊事班走了。
⑫一路上她一直守着柳条筐,也看着车厢最后边的那道槽子。因为那里边,还放着一根平时练习《打焦赞》的“烧火棍”。第二天早上,易青娥发现舞台前后都还没有人,烧火又有些早,就拿出棍,到舞台前的平场子里练了起来。不一会儿,就聚拢来好多人。易青娥一动作,旁边就有人鼓掌喊好。她平常都是在灶门口练,在别人没起床时练,在剧场关门时练,而在这么多人面前练,还是头一次。她也没经见过这大的阵仗,武艺就越发的好。练着练着,就聚起了小半场子人。
⑬看得大家都有些傻眼:一个不起眼的烧火娃,竟然能玩出这样“枪挑不入”“水泼不进”的棍花,宁州县剧团算是出了奇事了。
⑭关键是被当地拿事的人看见了,当下就要剧团安排娃的戏,并且就要娃耍棍的戏。
⑮这样,易青娥的《打焦赞》,就在一个乡村土台子上,把相亮了。
⑯这天晚上,易青娥化妆后需要包大头。旦角化妆后,用一两丈长的黑纱网,拿水闷湿后,捆扎好多圈,把整个头发包起来。苟老师就要求胡老师她们,把娃头使劲朝紧地勒。只听易青娥“哎哟”一声,苟存忠喊道:“咋了?痛了?不痛还能学成戏?”胡老师说:“把娃勒晕了,一会儿咋演哩。”可苟存忠还在往紧地勒,易青娥说了声:“不要紧,苟老师,我能行。”但声音明显已经有些发飘了。
⑰易青娥撑着,忍着,为苟老师、古老师、周老师……为了剧团,当然,更是为自己撑下来。虽然头是炸裂着痛,但比起这几年所受过的屈辱,又算得了什么呢?易青娥必须坚持,今晚绝对不能丢人。
⑱《打焦赞》的“大开场”唢呐吹响了。
⑲苟存忠老师在她身后又嘱咐了一句:“娃,稳稳的,就跟平常排练一样,你是我见到过的最好武旦!上!”
⑳易青娥手持“烧火棍”,一边出场,一边“嗖”的一下,将棍抛出老远。然后她一个高“吊毛儿”,再起一个“飞脚”,几乎是在空中,背身将“烧火棍”稳稳接住。再然后,又是一个“大跳”接“卧鱼”;再起一个“五龙绞柱”加“三跌叉”;紧接“大绷子”“刀翻身”“棍缠头”。底下观众连声“好好好”地喊叫起来。
21出场以前,易青娥还头痛欲裂。可一登场,尤其是唢呐一吹,铜器一响,观众一叫好,头颅都不存在了一样。第一个回合下来,她一进幕条,苟老师一把将她抱住说:“好!我娃绝了!比平常任何时候排练都好!我娃成了!绝对成了!”
22戏终于演完了。当易青娥走完最后一定动作,她感到浑身都在颤抖着。她听到了掌声,听到了叫好声,可她已经支撑不住了。她感觉头重脚轻,天旋地转,刚进后台,果然就栽倒了。
23这天晚上,易青娥感受到了一个主角非凡的苦累,甚至是生命的极端绞痛。但也体验到了一个主角,被人围绕与重视的快慰。这么多人关注着自己,心疼着自己,那种感觉,她还从来没有体味过。她觉得,脑壳即使勒得再痛些,也是值得的。
(有删改)
材料一: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 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蔡人嫁之。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穀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节选自《左传·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材料二: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材料三: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和友人寄长林孟明府
杜荀鹤
为政为人渐见心,长才聊屈宰长林。
莫嫌月入无多俸,须喜秋来不废吟。
寒雨旋疏丛菊艳,晚风时动小松阴。
讼庭闲寂公书少,留客看山索酒斟。
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做一个词人。郭沫若说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辛弃疾这个人,(甲),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由武而文而又由文而政的辛弃疾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被用或被弃中矛盾、煎熬。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 A , 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稍有政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乙)。他亲自组建过军队,上书过《美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时刻 B 的政治家。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打思想和艺术的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笔端,化作诗词。诗词,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能飞翔,才能炸响,才能 C 。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问题。
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