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在智能算法时代,海量隐私数据是一种基础性社会资源,也是算法受众与算法平台或组织争夺、控制和利用的质料对象。算法是一种规训权力,会不断争夺隐私领域规则以及个人隐私资源分配的控制权,从而持续影响算法受众产生隐私未得的感受。
个人信息收集是算法隐私剥夺行为的起点,也是算法受众接触算法平台时经历与个人隐私资源被争夺相关体验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平台能够通过三种方式争夺算法受众的隐私资源。分别为:过度收集个人隐私信息,有一些平台不需要用户的定位,也不需要知道用户的联系人列表,就能读取这些信息;利用服务功能迫使个体主动提供个人信息,即个体必须让渡部分个人隐私才能使用平台提供的部分服务;通过非法手段,如黑客破解、网络攻击等获取个人数据。
由于算法受众往往无法了解或理解平台处理个人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的算法受众表达了对个人隐私资源的担忧。平台整合不同渠道、不同颗粒度的数据隐私信息,通过这些东西去挖掘不想暴露的信息,继而掌握了更多个人生活细节,包括消费喜好、消费能力、社交行为等。在此基础上,平台继续对已有数据进行二次加工,将零散且孤立的隐私信息汇总成可匹配用户的“整合型隐私”。最后,经过整合、分析和数字画像,个人隐私信息最终被平台转化为被其掌握和利用的数据资源,个体也因此变得更加透明。
在个人信息传播阶段,算法隐私剥夺现象进一步加剧,算法受众强烈感受到个人数据隐私似乎完全脱离个人的自我控制范围。个体某些真实信息未经其授权同意就被平台不当披露,抑或直接关乎个人的隐秘被平台曝光。个人拥有合理披露自身信息且不受侵害的利益期待,因而无论是不当披露还是曝光数据隐私,都是对个人隐私期待的破坏。更严重的是,个人信息一旦公开传播,就给算法受众带来个人信息失控的风险。
算法隐私剥夺行为违背公平理念进而带来隐私伤害,可能会影响个体的人格利益。对算法受众而言,算法平台的监视是一种不受欢迎的行为,构成了主观隐私伤害。私生活处于不安宁状态,意味着个体会陷入一种无休止的隐私关注、焦虑乃至精神上的痛苦之中,对被监视感到不安和恐惧。个人信息被意外使用对个体造成不利后果,构成了客观隐私伤害,如个人信息遭算法平台不当披露后被电信诈骗等利用。算法隐私剥夺行为引发的客观隐私伤害,还可能导致个体在经济、社会和其他方面遭到歧视性对待,包括妨碍个体将来获得平等工作的机会、购买保险的支出费用以及过有尊严的生活等等,进而引发出个体的愤怒感。总体而言,隐私伤害的主客观类别可视为一枚硬币的两面,如同攻击是担忧被殴打一样,对不受欢迎的观察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信息驱动的伤害的担忧,其结果都导致了算法受众人格剥夺感受的产生。
在此基础上,个体会发挥自主性,实施反向规训的抵抗策略,如卸载比较小众、冷门的APP、关闭平台非必要的授权、寻求替代平台、转换使用、减少平台授权范围、伪造个人信息等等,但这些抵抗只能使个体暂时“无力地避让”。最终,当个体的隐私价值能力有限,外界救济保障措施相对匮乏时,算法受众抵抗算法隐私剥夺行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抵抗无力的感受由此被激发出来,真正从“无力”直接走向“徒劳感”。
(摘编自杨喜喜《结构性剥夺:算法受众隐私剥夺感的生成逻辑》,有删改)
材料二:
进入数字化社会后,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边界逐渐消融。数字化社会个人信息毫无保留地进入公众领域,通过对带有个人特征信息的搜集、提取和整合,形成了虚拟化的数字人。数字人是自然人的虚拟对应物,它可以代表或者代替自然人参与社会生活,开展商业活动,行使某些权利。不同于自然人有着真实肉身,数字人是纯数据化的产物,其形成和发展在现代技术的加持下变得快捷和简单:通过分析用户线上购买服装的尺寸可以得知个人的身高、体重等隐私数据;分析某一群体的线上工作流程可以得知这一工作的责任、义务和实践方式,而将这些信息整合起来,就形成内容丰富的数字人。
在数字化社会,个人以自然人和数字人的复合身份出现,在很多时候,数字人的身份拥有更加自由的活动空间。数字人可以自如地切换于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自由地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具有公共性社会特征。智能技术赋能各种穿戴设备、智能机器,实现了更多的人机互联和人机交互,这种技术的迭代升级使得数字人的使用边界得到扩展,原本一些需要自然人完成的任务,可以方便地借助数字人完成。自然人永远被限制于时空之中,数字人却可以突破时空限制,通过后台数据处理进化其能力,换句话说,数字人会长久存在。智媒时代的隐私保护背景复杂,问题繁多,难度更大。我们已经不可能用简单的物理区隔来阻止个人隐私进入公共领域,也就是说边界区隔已无法阻止数据化的进程,数据的搜集和分析以及在不同平台间的流动不可逆转。
私密化是隐私的关键问题,隐私一直强调私密、不为人知,但数字人的存在无法避免私密信息进入公共空间,这种悖论决定了一方面人们需要私密化,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在社会交往中不知不觉地去私密化,从而导致隐私受损。____。从客观现实看,在圈子中进行隐私交换是人们获得信任十分快速和有效的方法。进入智媒时代,人们似乎已经习惯逐渐通过去私密化来参与社会交往。不仅如此,隐私主体去私密化的行为也从一种无奈的妥协逐渐演变成一种主动选择。现代社会中自我披露从小众群体发展到全民参与,从最初的遮遮掩掩到愈演愈烈,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彼此全方位“凝视”的全民窥私狂欢。
(摘编自顾理平《数字人的去私密化:智媒时代的隐私困境与化解路径》,有删改)
鲁迅
一
袁世凯想做皇帝的那一年,蔡松坡①先生溜出北京,到云南去起义。这边所受的影响之一,是中国和交通银行的停止兑现。我还记得那时我怀中还有三四十元的中交票② , 可是忽而变了一个穷人,几乎要绝食,很有些恐慌。我只得探听,钞票可能折价换到现银呢?说是没有行市。幸而终于,暗暗地有了行市了:六折几。①我非常高兴,全去换了现银,沉垫垫坠地在怀中,似乎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两。倘在平时,钱铺子如果少给我一个铜元,我是决不答应的。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②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那一面,但又属于无论那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实际上大概是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猾,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用成语来说,就叫作“天下太平”。
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弯子了。有更其直截了当的说法在这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但我们也就都像古人一样,永久满足于“古已有之”的时代么?都像复古家一样,不满于现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二
我们的古圣先贤既给与我们保古守旧的格言,但同时也排好了用子女玉帛所做的奉献于征服者的大宴。中国人的耐劳,中国人的多子,都就是办酒的材料,到现在还为我们的爱国者所自诩的。西洋人初入中国时,被称为蛮夷,自不免个个蹙额,但是,现在则时机已至,到了我们将曾经献于北魏,献于金,献于元,献于清的盛宴,来献给他们的时候了。何况在华屋中享用盛宴呢?待到享受盛宴的时候,自然也就是赞颂中国固有文明的时候;但是我们的有些乐观的爱国者,也许反而欣然色喜,以为他们将要开始被中国同化了罢。古人曾以女人作苟安的城堡,美其名以自欺曰“和亲”,今人还用子女玉帛为作奴的贽敬,又美其名曰“同化”。
但我们自己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因为一动弹,虽或有利,然而也有弊。我们且看古人的良法美意罢——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阜,阜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左传》昭公七年)
但是“台”没有臣,不是太苦了么?无须担心的,有比他更卑的妻,更弱的子在。而且其子也很有希望,他日长大,升而为“台”,使又有更卑更弱的妻子,供他驱使了。如此连环,各得其所,有敢非议者,其罪名日不安分!
虽然那是古事,昭公七年离现在也太辽远了,但“复古家”尽可不必悲观的。太平的景象还在:常有兵燹③ , 常有水旱,可有谁听到大叫唤么?打的打,革的革,可有处士来横议么?对国民如何专横,向外人如何柔媚,不犹是差等的遗风么?③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其实并未为共和二字所埋没,只有满人已经退席,和先前稍不同。
外国人中,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占了高位,养尊处优,因此受了蛊惑,昧却灵性而赞叹者,也还可恕的。可是还有两种,其一是以中国人为劣种,只配悉照原来模样,因而故意称赞中国的旧物。其一是愿世间人各不相同以增自己旅行的兴趣,到中国看辫子,到日本看木屐,到高丽看笠子,倘若服饰一样,便索然无味了,因而来反对亚洲的欧化。这些都可憎恶。至于罗素在西湖见轿夫含笑,便赞美中国人,则也许别有意思罢。但是,轿夫如果能对坐轿的人不含笑,中国也早不是现在似的中国了。
这文明,不但使外国人陶醉,也早使中国一切人们无不陶醉而且至于含笑。因为古代传来而至今还在的许多差别,使人们各各分离,遂不能再感到别人的痛苦;并且因为自己各有奴使别人,吃掉别人的希望,便也就忘却自己同有被奴使被吃掉的将来。于是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
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④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九日
【注】:①蔡锷将军,字松坡。②解放前中国银行与交通银行发行的钞票。③兵燹(xiǎn):战争造成的焚烧破坏等灾害。燹,野火。
材料一:
天下,大器也;群生,重畜也。器大者,不可以小道治;势重者,不可以争竞扰。古先哲王知其然也,是以捍其大患,御其大灾。百姓皆知上德之生己,而不谓浚已以生也,是以感而应之,悦而归之,如晨风之郁北林,龙鱼之趣薮泽也。然后设礼文以理之,断刑罚以威之,谨好恶以示之,审祸福以喻之,求明察以官之,尊慈爱以固之。故众知向方,皆乐其生而哀其死,悦其教而安其俗;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廉耻笃于家闾,邪辟消于胸怀。故其民有见危以授命而不求生以害义又况可奋臂大呼聚之以干纪作乱乎!
基广则难倾,根深则难拔,理节则不乱,胶结则不迁,是以昔之有天下者之所以长久也。
(节选自干宝《晋纪•总论》)
材料二:
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陈时政曰:臣历睹前代,自夏、殷、周及汉氏之有天下,传祚相继,多者八百余年,少者犹四五百年,皆为积德累业,恩结于人心。岂无僻王,赖前哲以免尔!自魏、晋以还,降及周、隋,多者不过五六十年,少者才二三十年而亡。良由创业之君不务广恩化,当时仅能自守,无遗德可思。故传嗣之主政教少衰,一夫大呼而天下土崩矣。今陛下虽以大功定天下,而积德日浅,固当崇禹、汤、文、武之道,广施德化,使恩有余地,为子孙立万代之基。岂欲但令政教无失,以持当年而已!且自古明王圣主虽因人设教,宽猛随时,而大要以节俭于身、恩加于人二者是务。故其下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此其所以卜祚遐长而祸乱不作也。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陛下虽每有恩诏,令其减省,而有司作既不废,役之如故。臣每访问,四五年来,百姓颇有怨嗟之言,以陛下不存养之。
太宗曰:“近令造小随身器物,不意百姓遂有嗟怨,此则朕之过误。”乃命停之。
(节选自《贞观政要•奢纵》)
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①
苏轼
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
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卞峰照城郭,震泽②浮云天。
深沉□可喜,旷荡□所便。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归来记所历,耿耿清不眠。道人亦未寝,孤灯同夜禅。
【注】①苏轼于元丰二年调任湖州知州,苏轼与秦观、参寥子(道潜)等众友在湖州游诸寺且分韵作诗,苏轼分到“禅”字。②震泽,湖名,即今江苏太湖。
用典,借古说今,文言中常用,当然是因为这样表达有好处,好处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引古可以加重意思的分量。因为所引古事古语几乎都是名人之事、名人之言,甚至圣贤之事、圣贤之言,其正确性是不容置疑的,文中用了,就会有更大的说服力量。如① , 引用老子“五音令人耳不聪,五色令人目不明”的话,比说自己认为如何如何,似乎力量就大得多。
二是表达一个意思时,引用大家熟悉的古事古语常常比用自己的话省力。如形容黄宪人品的高不可及,引用古语“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原是形容孔子的),可轻而易举达到效果;如果不引用而以事实描述,② 。
三是用典可以简驭繁,就是用较少的词语表达较多的意思。如形容文人贫困,引用“室唯四壁”,只用四个字,所表达的除穷以外,还有才学像司马相如,将来必成大名的意思。在用典的一些好处里,这以简驭繁的好处分量最重,力量最大,它常常使为文的人不能不用。这种强制性最明显地表现在作诗方面,古诗词字数往往有限制,有时还要讲究格律,表意还要丰富,不用典就不容易轻松地写出来,如孟浩然《宴梅道士山房》中“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一联就是这样。
四是用典可唤起联想,让意思显得更形象生动。比如,如果以“惊鸿”来代美丽的妇女,熟悉《洛神赋》的人自然会想到洛神的美,这表达的效果比说一个美女就好多了。
五是用典 ③。通常表难言之意或难写之情,也就是不好直说的话,尽可以用典故表示。如《资治通鉴》记淝水之战,苻坚大军南下,谢安故作镇静,桓冲很忧虑,说:“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左衽“是用典(出于《论语•宪问》),等于说我要当亡国奴了。“亡国”的话当然不好明说,但用了典故就委婉多了。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而《哪吒》导演饺子却说:“那首先要出来。”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