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2024-2025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来源:出卷网 日期:2025-03-27 类型:语文期末考试 学期:七年级上学期 查看:7
积累与运用。
  • 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 吆/彩  希/小心 B. 取/别  应/随声附 C. 若/徉  规/一一样 D. 周/南  狭/精求精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分歧 烘托 鸦鹊无声 拈轻怕重 B. 枯噪 云宵 见异思迁 杞人忧天 C. 莅临 渊博 咄咄逼人 翻来覆去 D. 沁凉 销耗 各得其所 忙然无措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夜游珠江,两岸灯火辉煌,人声鼎沸, 广州最繁华的景象尽收眼底。 B. 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科技感十足,各类互动展示屏让人力不暇供 C. 长期搜索枯肠, 饿着睡觉,不仅影响睡眠质量,还容易引起胃溃疡。 D. 这块矿石翠绿迷人,亭亭玉立, 但硬度、内部结构等和翡翠大相径庭。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人工智能不仅能提供情感支持,但不能代替真实的人际关系。 B. 坚持经常写随笔可以培养同学们思考生活、观察生活的习惯。 C. 为满足各类人群的入户需求,广州计划放宽引进人才的条件。 D. 中小学生书写水平逐渐下降的问题,广泛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 七年1班的几位同学把《皇帝的新装》改写成剧本,并在班里表演。观看后,大家热烈地讨论起来。请你参与讨论并完成以下任务。

    【剧本】

    音乐响起——
    (皇帝踱着步走上台,身后是打着“华盖”的典礼官和双手悬空作托后裙状的两位内臣。)

    百姓1:听说愚蠢的人就看不见咱皇帝的新装呐!哎(扭头),你看见了吗?

    百姓2:当然看见啦!这上衣和下裙,多美丽呀!

    小孩:(突然大声叫嚷)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啊!

    百姓3:(惊讶地,大声叫道)大家听见了吗?这小孩说皇帝没穿衣服!百姓4:(连声附和)真的!真的!真的没穿衣服!

    内臣:(心虚地)皇上,您别听他们的。

    皇帝:(发抖)嗯!我必须要把这场游行大典进行到底!(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古诗文默写。
  • 古诗文默写
古诗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乙】

        (尔)其勖求君子之道,研钻勿替,敬慎威仪,以近有德。显誉成于僚友,德行立于已志。若致声称,亦有荣于所生 , 可不深念邪!家今差多于昔勤力务时无恤饥寒。菲饮食,薄衣服,节夫二者,尚令吾寡恨。若忽忘不识,亦已焉哉!

        (节选自郑玄《诫子益恩书》)

      【注】①勖:勉励。②所生:指父母。③恨:遗憾。

  •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阅读与鉴赏。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小荔学习“人与动物”单元后,搜集整理了以下材料,与大家分享。

    材料一:

        2024年11月22日上午,像往常一样来到 G3 长江公铁大桥南岸的工作人员胡雅婷收到一条短信:“上游3号、大桥2号、下游1号,今日17时30分至20时共侦测到江豚脉冲次数0、221、0。”“江豚又来过这里。”胡雅婷注视着宽阔的江面,期待能看见江豚黑亮的脑袋探出江水。江面上, G3 长江大桥正在进行桥面铺装施工。这条便捷的过江通道,跨越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江豚,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检验长江十年禁渔成效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示物种。随着长江十年禁渔的全面实施和铜陵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中江豚数量由2001年的4头增加到现在的12头。

        当“超级工程”建设遇上江豚保护,如何找到两全之策?答案是“礼让”。“在 G3大桥建设中我们使用了一套‘听豚’系统——水下噪声及长江江豚实时声学预警保护系统,就是为了防止施工干扰江豚的活动。”铜陵江豚保护专家郑邦友告诉记者。“当江豚靠近施工水域,我们会评估施工阶段的噪声对江豚的影响,进行施工避让。”“听豚”系统应用以来,在G3大桥施工水域段,已持续记录到上万次来自江豚的脉冲信息。“根据中科院近两年的监测,经过中科院水生所专家的分析,项目施工对长江江豚产生的影响非常微小。”郑邦友补充。“礼让”远不止于此。G3大桥在设计之初,桥位就设在长江江豚不活跃的水域;首创斜拉-悬索协作体系双层多功能桥,一跨过江,使大桥建设远离喜走深槽沙坝的中华鲟和在长江深槽水域泗游的其他珍稀物种;主桥水中主墩建设采用围堰挡水施工工艺,确保了施工水域中水生物的生存活动空间;基础在枯水期施工,使繁育的江豚与作业区隔离,在中华鲟幼鱼泗游期前完成栈桥和主塔基础施工……

        (整理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长江主要水生生物资源统计

    类别(单位/种)

    2022年

    2023年

    土著鱼类

    193

    227

    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

    11

    14

    滇池金线钯

    0

    1

    细鳞裂腹鱼

    0

    1

    (整理自《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公报(2023年)》)

    材料三:

        近年来,随着智慧化监测系统、远红外相机、大数据+物联网、物种AI 识别等数字高科技手段的应用,逐步构建起来的野生动物智慧保护体系,为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我国珍稀濒危物种数量稳中有升。大熊猫野外种群总量从20世纪80年代约1100只增长到近1900只;朱鹦由发现之初的7只增加到万余只;亚洲象野外种群从150余头增加到300多头;“高原精灵”藏羚羊野外种群由20世纪90年代末的6万-7万只恢复到30多万只。

    (整理自《科普时报》)

    材料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之一。

        中华传统文化秉持“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创造出美好的世界。《管子·五行》有云:“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从古至今,中国人都非常注重自然对万物的养育和影响,产生了“仁民爱物”等关于自然和万物关系的思想。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态智慧,为我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文化养分。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须“顺天时,量地利”,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谋求发展,在自然资源开发过程中取之有度、用之有节。

        (整理自《光明日报》)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三位语文老师

    杨苡

        第一位是王老先生,王德修。他教的是文言文,但和在家里魏老先生教的还是不一样。魏老先生就是讲《论语》,还是四书五经的那一套教法,主要就是背。在中西女校(全称为“天津中西女子中学”)我们是有课本的,内容丰富多了,也不是那么一本正经,而且以讲解为主。我们都是十二三岁的女孩子,太细就听不下去了。照规矩我们该端端正正坐着,可正是好动的年纪,有时忍不住要在下面说悄悄话,王老先生听到了,眼睛会从老花镜上面看过来,眉头紧皱,却不停下来,还接着讲。偶尔低声呵斥一句“不要讲话”,我们也不大在乎。说话的人暂时安静了,脸上却还笑嘻嘻。

        一般来说,我们都是不大喜欢文言文的,好多文章只记得头一句,比如“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王老先生教得有些有意思,没逼着我们背,我们倒一下就记住了,像李清照的词“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辛稼轩的写他喝醉酒的词,到现在我还能背得一字不落:“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一是王老先生教时一边吟诵一边比画,做出醉倒的样子,我们一下就记住了;二是因为“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这句,我们经常挂在嘴上——不是讨厌文言嘛,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还要学它干吗?这下有理由了。

        学课文以外,也要作文。王老先生教的作文当然是文言的,白话的他恐怕也写不来。我们都是用毛笔写。虽说烦文言,学着写时也有它的好玩。写过什么都不记得了,只记得胡诌过一篇《愁城记》,因为是后来登在班刊上的,要不也早忘了。

        私塾里学生都怕老师,我们不怕。王老先生不怎么严厉,我不用功,总惦记着玩儿,他拿我也没办法。毕业纪念册上他给我写,“杨静如是我的弟子,颇颖悟,勤于学”,我姐一看,说,就知道玩儿,还勤于学哩!这当然是说好话,后面他用朱笔写“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我姐说,这才是他的中心意思,警告你哩。我哪会不知道?只是好话更容易记住。

        第二位是范绍韩老师,初中三年级到高中一年级,他是我们的国文老师。忘了他是哪个大学毕业的,好像是个师范学院。他讲课很好。王老先生,净讲古文,我们不大爱听。范先生变了,讲白话文的文章,我们都爱听。他还鼓励我们自己办刊物、写文章。我们的班刊就是在他教国文时办起来的,我们出班刊《十九支箭》,他是我们的指导老师。

        范先生对我们要求很严,逼着我们不断地动笔,每周要写一篇命题作文,文言、白话轮着做,之外每周还得交至少两篇周记,都要用毛笔抄好。他常说,要讲真话,“你怎么想就怎么写,骨在喉,一吐为快”。我们也真把什么都写出来,不管是快乐还是烦恼。他看得很仔细,因此每个学生的性格、心思他都了然于胸。但周记里的那些内容他是不会拿出来说的,权当我们的“悄悄话”。我们都很信任他,越发“怎么想就怎么写”了。有次我在周记里自叹才不如人,太笨,以后不会有什么成就了,他用朱笔批了八个字:“不问收获,只管耕耘”,很潇洒的草字。他是很会鼓励人的,我后来喜欢写作,还有爱写长信,多少都和他最初给我的鼓励有关系。

        在中西女校,范先生代了一年国文课以后,来了一位新老师,叫高玉爽。高先生很喜欢新文学,自己为我们编讲义,自己动手刻钢板油印,选的全是新文学的名家名作:鲁迅、茅盾、巴金、叶圣陶……他还喜欢讲新诗,讲闻一多、陈梦家、徐志摩。我喜欢上新诗,自己也开始写,起初就是受他的影响。他并没有让我们像背古典诗词那样背下来,就因为喜欢,我们自己背,好多新诗我们都能背,比如闻一多的《死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虽然新诗其实比整齐押韵的旧体诗难背得多。

        据说高先生是北师大中文系毕业的,又爱讲新文学,照说怎么都应算是个新派人物了,我们却给他起了绰号,背后叫他“高老夫子”。那是因为他戴着近视眼镜,穿着长袍,总是目不斜视的样子,一副老气横秋的神态,事实上不过三十来岁。和他沉默的外表相反,他是个追求进步的人,我们排演李健吾的反战独幕剧《母亲的梦》,还有毕业季打破常规,不用英文演莎士比亚,以中文演《玩偶之家》,都和他有关。

        (有删改)

写作。
  • 请以《明天的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500字以上;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附加题
  • 【名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