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人工智能写作推动网络文学重大变革,突出体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人工智能写作充分开掘了数字技术潜能,为网络文学成为真正的“数智文学”铺平了道路。网络文学之所以不同于印刷文学,最关键之处在于数字技术使文学生产的底层逻辑发生了从类比法则向计算法则的转换。在印刷文学活动中,人类主体的思想、情感、体验在各种类同性的物质媒介之间表征、传递、复制、接受,此即类比性文学生产。在网络文学中,上述一切都成为按计算法则进行的数字化活动,即通过采样和量化方式将类比世界中的连续性事物转化为可以标注出一定数值的离散性数据模块,它们可以在保留各自独立性的前提下组合成更大或被分割为更小的对象。这种情况在一般性网络文学生产中已经存在,不过还不够典型。人工智能写作则通过强大算力处理海量数据,使文学信息模块与模块之间的拆装组合可以瞬间精准完成,这个过程被称为审美数字编程。此时,人工智能体虽无法拥有人类的经历、体验、情感,却可以完整复现人类作者所创作的一切,甚至会“涌现”出人类作者难以创造出的审美质素和新的艺术风格。
其次,人工智能写作开拓出了多元化和新型网络文学生产主体。具体包括:第一,传统网文作者使用人工智能助手辅助创作,日便可达几万字,这里出现的是增强性人类创作主体;第二,一般作诗机、微软小冰和当前其他大语言模型,只需人类输入指令,就能自动生成短小篇幅作品,借鉴法国学者拉图尔的说法,这里出现了文学创作领域的人工智能“拟主体”;第三,对于当前大语言模型网络长篇小说创作来说,人类作者按照网络类型小说套路创作出必要的提示词,大语言模型再根据提示词进行文本内容的自动生成,最终人类作者修改完善定稿成文,这里形成了典型的“人—机(媒介)”交互主体。人工智能写作介入网络文学之后,人类作者主体、增强性人类主体、人工智能“拟主体”“人—机(媒介)”交互主体多元共存,交相辉映,这无论在传统文学史上还是此前的网络文学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人工智能写作使网络文学进入了多元主体和联合主体时代。
再次,人工智能写作为人们从“后人类时代”的角度观察网络文学提供了更多可能。人工智能写作以计算的方式,打破了再现说、表现说、表征说、艺术世界说等各种传统人文主义文学观念,与赛博格思想、普遍生命力说、新物质主义等后人类理论形成了呼应。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工智能网络文学有可能走在通往后人类时代的文学的途中。
(摘自单小曦《人工智能写作与网络文学重大变革》,有删改)
材料二:
无论古今中西,都十分强调艺术创作内蕴的创造性。艺术史学者詹森在其所著《艺术史》序言中特别强调“艺术创作”与“制造”的不同,因为制造侧重于“技”的层面,工匠们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制造什么样形态的产品,而创作更强调“艺”的层面,艺术家更看重的是灵活甚至冒险的调整。相较之下,目前AI创作的生成过程更近乎于“技”的一端,因为其往往是按照特定模式来制作产品的。以智能写作为例,程序更擅长撰写那些强调一板一眼的程式化文本,比如文案和新闻稿,而不擅长撰写那些需要通过深刻思考才能抵达的创意类文本和需要阅历支撑的情感类文本,比如运用隐喻、暗示等修辞手法的诗歌,以及用个人经历过的苦难写就的情感散文和小说。
人工智能确实是具有一定创造力的,以至于学界开始呼吁将其作品视为“智力成果创造性表达的新来源之一”。特别是它所展现出的强大的“风格迁移”能力,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但它目前只能创造出新的作品,却还不能创造出新的风格范式,故此更多的还是属于“炫技”的层次。另外,人工智能由于自身没有自我意识,故而它在“借鉴”和“化用”他人作品、侵犯他人著作权时,还是不自知的。“风格迁移”只是通过提取对象的关键特征来建模,然后依照这些关键特征来生成新的作品,但当代诗人对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和借鉴却是从更抽象的精神和思维层面进行的,这种行为带来的不仅是新作品,还有新风格。
此类自动生成的创作是一把双刃剑,在提升用户对文艺关注度的同时,也可能由于生成太过便捷而使用户容易产生对文艺创作行为的轻视,认为技术的提升可以替代人文的思考,逐渐出现所谓“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取”的问题。前些年微软“小冰”写诗事件喧哗一时,其所写诗歌的确让人耳目一新,但其中的诗作除了在意象处理上颇为新奇之外,并无太大建树,被学界评价为充其量只是在进行“陌生化组装”还有作家将之批评为“修辞的空转,东一句西一句随意组合,意象缺乏内在逻辑 软语浮词,令人生厌的油腔滑调”。以古诗作为参照,《古诗十九首》在用词上并没有“小冰”写作那么华丽,但那质朴而凝练的文字蕴含着真挚的情感,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洞察,从而能给予我们心灵以慰藉和指引。而目前尚未有哪首人工智能创作的诗歌能达到成为“存世之作”的水准。
人工智能主要属于一种“协创性”而非独创性,目前的人工智能无法自己创造切身经验,更不可能从中获得真切的情感触动和哲理思考,而只能依靠被投喂的材料模拟出情感体验和思考。这样的信息获得和处理渠道,注定了目前版本的人工智能虽然可以模拟各种杰作的风格,甚至比原作更细腻,然而它更擅长于“1到100”锦上添花,而不是“0到1”从无到有。于是在创作时,它在协创性方面表现出色,仿佛是一位全知全能的巨人,然而在原创性方面仍然是个侏儒,依旧无法创造出独树一帜的“杰作”。
(摘自简圣宇《AI创作:对传统文艺创作模式的冲击与重塑》,有删改)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
迟子建
①在我这样的外地人眼中,上海是中国城市历史中最具沧桑美感的一册旧书,蕴藏着万千风云和无限心事。这里的每一处老弄堂,都是一句可以不断被注释的名言,注脚层叠,但于我来讲是陌生的。有一处地方,在记忆中却仿佛是熟知的,那就是四川北路一条老弄堂。那里留下了许多历史名人的足迹,其中最难抹去的,当属鲁迅先生了。
②年末岁尾,在某文学杂志六十周年庆典上,在太热闹的时刻,我很想独自出去走走。有天上午得空,吃过早饭便直奔四川北路,拜谒原虹口公园的鲁迅先生墓。
③天气晴好,又逢周末,园里晨练的人极多。入园处有个水果摊,苹果、橘子、草莓等钩织的芳香流苏,连缀着世界文豪户场。红男绿女穿梭其间,踏着热烈的节拍,跳着整齐划一的舞。身上热了,多数人将外套脱掉。我努力避让着舞者,走进广场。文豪们的铜像都是全身像,或坐或站。托尔斯泰右手握着手杖,此时手杖被挂上了一个健身者的挎包,使他显出一副苍凉出走的模样。莎士比亚和狄更斯手握鹅毛笔,鹅毛笔成了天然挂钩,缀着色彩艳丽的轻薄羽绒衣。只有巴尔扎克,他袖着手“深藏不露”,人们便难以附着,因此雕像成了一首“流畅”的诗。
④走出世界文豪广场,向前是卖早点的食肆,等候的人从屋里排到了门外。想着多年前萧红在这一带,有天买早点,发现包油条的纸居然是鲁迅先生一篇译作的原稿。萧红愕然告知鲁迅,先生却淡然,调侃道:“我是满足的,居然还可以包油条,可见还有一些用处。”也不知这里的早点铺如今用什么包油条,还能包裹出那拨云见日般的绮丽文章么?
⑤绕过食肆向前,更是人潮汹涌。各路声响汇聚起来,无比喧嚣,将自然的鸟语湮灭了。在世俗生活的长轴画卷渐次打开的时候,我也领略了背景上的植物风光。槭树正在最美时节,吊着满身红红黄黄的彩叶,被阳光照得晶莹剔透,看上去激情饱满。耐寒的杜鹃绽放着,那红的粉的花朵,在我这个刚经历了哈尔滨十二月飞雪的北方人眼里,无疑是日历牌上被漏撕的春日,透着春的消息。
⑥鲁迅墓很好寻,在公园的西北角,无论哪条甬道都有通往那里的指示牌。墓前广场比较开阔,最先看到的是长方形草坪上矗立着的鲁迅塑像,他坐在藤椅上,左手握书,右手搭着扶手,默然望着往来的人。塑像有高太的基座,再加上草地四围有密实的冬青做天然藩篱,因而墓地显得肃穆庄严。不过基座太高了,那端坐其上的雕像,如一团阴影挡在鲁迅墓前。也就是说,不管鲁迅是否愿意,他每天都要面对自己高高在上的背影。
⑦墓地两侧的石板路旁,种植着樟树、广玉兰和松柏,树高枝稠。我随手摘下一片广玉兰的叶子,拈着它走向鲁迅先生的长眠之所,将它轻轻摆在墓栏上,权当鲜花吧。在我的阅读印象中,鲁迅是不怎么写花儿的,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秋夜》中,写到蜡梅一类的花儿,要么一笔带过,要么对所描述的花儿连名字也叫不出来。他最浓墨重彩写的,是《药》结尾处瑜儿坟头的那圈红白的无名之花。相比鲁迅的杂文,我更偏爱他的小说,尤其喜欢《故事新编》。其中的《铸剑》惊心动魄,我是把这个短篇当史书来看的。鲁迅是高超的人物雕塑家,他小说中的人物,像是青铜锻造的,叩击时会有深沉的回声。而且这些人物身上洋溢着动人的光芒——悲凉的诗意之光,如《孔乙己》《阿Q正传》《风波》《药》《伤逝》《明天》等堪称经典的篇章,是作家以笔蘸着自己的生命之血,化解心中块垒时,播撒于春日晚雾中的纯美幽灵,他们充满了有筋骨的象征性。鲁迅公园中世界文豪广场上的那些雕塑,如果换成阿Q、孔乙己、单四嫂子、九斤老太、眉间尺、吕纬甫,也是极相宜的——这些人哪个不是负重的高手呢!
⑧鲁迅墓由上好的花岗石对接镶嵌,其形态很像一册灰白的旧书,半是掩埋半是出土的样子。因为是园中独墓,看上去显赫,也孤独。其实无论是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还是无比崇敬鲁迅的萧红,都曾在遗言中表达了葬在鲁迅身旁的想法,可惜都未能如愿——怎么可能如愿呢?鲁迅曾在文章中交代过后事,“赶快收殓,埋掉,拉倒”,也曾在《病后杂谈》中表达过不喜欢被追悼,不喜欢挽联,倘有购买纸墨白布的闲钱,不如选几部明清野史来印印。这些绝非故作超拔,符合他的脾气。
⑨鲁迅墓前并不安静,左右两侧的石杆花廊下,一侧是两个男人在练习格斗,互为拳脚;另一侧是三位大妈,在热聊什么。我脱帽向着这座冷清的墓深深三鞠躬,静默良久,之后转身离开。我想鲁迅被葬在这闹市的园子中,纵有绿树青草点缀,春花秋月相映,风雨雷电做永恒的日历,但终归少了一个人去后最该享有的宁静清寂,所以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安息了。
⑩离开墓地的时候,忽然间狂风大作,搅起地面的落叶和尘土,在半空飞舞。公园里所有的树,此时都成了鼓手,和着风声,发出海潮般的轰鸣,湮灭了嘈杂的人声。回身一望, 我献给鲁迅先生的那片玉兰叶,已不见踪影,我似乎听到他略含嘲讽的笑声:敬仰和怀念,不过是一场风,让它去吧!
(选自迟子建同名散文集,有删改)
材料一: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方,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二:
贞观二年,太常少卿祖孝孙奏所定新乐。太宗曰:“礼乐之作,是圣人象物设教,以为搏节,治政善恶,岂此之由?”
御史大夫杜淹对曰:“前代兴亡,实由于乐。陈将亡也,为《玉树后庭花》,齐将亡也,而为《伴侣曲》,行路闻之, 莫不悲泣,所谓亡国之音。以是观之,实由于乐。”
太宗曰:“不然,夫音声岂能感人?欢者闻之则悦,哀者听之则悲。悲悦在于人心,非由乐也。将亡之国,其人心苦,因苦心相感,故闻而则悲耳。何有乐声哀怨,能使悦者悲乎?今《玉树》《伴侣》之曲,其声具存,朕当为公奏之,知公必不悲耳。”尚书右丞魏徵进曰:“古人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乐在人和,不由音调。”
(节选自《贞观政要》)
材料三:
吹笛、弹琵琶、五弦及歌舞之技,自齐文襄以来好之。河清已后尤甚。后主惟赏胡戎乐,耽爱无已,于是繁手淫声,争新哀怨,故曹妙达、安马驹之徒,至有封王、开府者,遂服簪缨,而为伶人之事。后主亦能自度曲,亲执乐器,玩悦无倦,倚弦而歌,别采新声为《无愁曲》,音韵窈窕,极于哀思,使侍儿阉官辈齐唱和之,曲终乐阕,莫不殒涕。行幸道路,或时马上作之。乐往哀来,竟以亡国。炀帝不解音律,始略不关怀,后大制艳曲,词极淫绮。令乐正白明达造新声,创《万岁乐》等曲,掩抑摧藏, 哀音断绝。帝悦之不已,谓幸臣曰:“多弹曲者,如人多读书。读书多则能撰文,弹曲多则能造曲。”因语明达云:“陈国褊狭,曹妙达犹封王,况我天下大同乎?”宋武帝既受禅,朝廷朱备音乐,殷仲文以为言,帝曰:“日不暇给,且所不解。”仲文曰:“屡听自解。”帝曰:“以解则好之,故不习。”观二主之言,兴亡之理,岂不明哉!
(节选自苏轼《陈隋好乐》)
登玲珑山
苏轼
何年僵立两苍龙,瘦脊盘盘尚倚空。
翠浪舞翻红罢亚① , 白云穿破碧玲珑。
三休亭上工延月,九折岩前巧贮风。
脚力尽时山更好,莫将有限趁无穷。
〔注释〕①罢亚:也作“䆉䅉”,稻子的别名。
2024年12月4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中国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____,标志着这一更续不绝的中华传统文化符号进一步走向世界,在人类文明的浩翰星空中闪耀出更加摧璨的光辉。
“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据文献记载,自西汉初,巴郡阆中人落下闳编制太初历、恒定春节以来,该历法正式确定了“以孟春正月为一元之始”(即春节)的日历制度。落下闳因其在天文学上的贡献,被尊称为“春节老人”“春节先圣”。另据记载,“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 1 )的阆中也被认为是春节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被誉为“中国春节文化之乡”。这里至今保留着管星街、星座苑(落下闳故居)、观星楼、落阳山等众多与落下闳有关的纪念场所和古代观天测地的遗迹。春节期间,阆中古城还开展了一系列热闹非凡的特色活动。
春节是内涵最为深厚、内容最为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中国传统节日,也是中华大地上最具“仪式感”的节日。贴春联、祭祖先、逛庙会、猜灯谜……丰富的春节习俗,构成了一幅幅( 2 )的民俗画卷。①围绕以送冬迎春、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②成为中国人代代相传的集体记忆,③体现着中华文化和睦、和谐、和平的精神内核。④春节申遗成功,增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⑤展现出中华文化在全球文明版图中的独特价值,⑥对推动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积极意义。
春节,不只是中国年,____。如今,春节已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文化纽带。放眼全球,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 3 )的全球性文化盛事。春节申遗成功,将进一步传递和睦、和谐、和平等中华文明理念,播撒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促进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
有人说每条河流都渴望抵达海洋,也有人说真正的河流永远在出发的路上。
请结合材料,联系当代青年成长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