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高考,一轮,习学

生物学高考一轮复习学案:第38讲 种群及其动态

来源:出卷网 日期:2024-12-17 类型:生物学一轮复习 学期:高考阶段 查看:7
题目
  • 在互花米草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种群密度。
  • 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
  • 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 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土壤小动物数量常用标记重捕法。
  • 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 下图是有关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据图分析下列问题:

  • 在荒原变林海的过程中,林场建设者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以降低害虫的出生率,其原理是___。
  • 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1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
  • 麻雀是中国最常见、分布最广的鸟类,属于留鸟,不进行季节性迁徙。某地区的麻雀有家麻雀、树麻雀、黑顶麻雀、山麻雀等不同物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地区所有的麻雀属于一个种群 B. 利用标记重捕法可精确计算出家麻雀的种群密度 C. 季节变化不影响黑顶麻雀的种群密度 D. 山麻雀在觅食区集群分布不是种群的数量特征
  • 下列对种群特征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迁入率、迁出率 B. 种群数量在不断增长的过程中,没有死亡率才能导致其数量增长 C. 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结构 D. 任何种群中雄性和雌性的数量比例均为1∶1
  • 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只 

    雄性个体数/只

    初捕

    50

    50

    28

    22

    重捕

    50

    10

    32

    18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田中小麦的种群密度 B. 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C. 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 D. 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
  • 调查1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结果为整数)(  )
    A. 66只/公顷 B. 77只/公顷 C. 83只/公顷 D. 88只/公顷
  • 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回答下列问题:
  • 增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可提高环境容纳量。
  • 种群的“S”形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 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 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 酿酒和做面包都需要酵母菌,当酵母菌数量为___时,最适宜分离获得菌种;K值之后,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___。
  • 如图是某自然区域中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比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据图分析以下问题:

  • 自2002年起, 人们在某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生态修复之前,某区域中分布着部分农田,退耕还湿前后,该区域中田鼠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图中的数值M代表的生物学含义是什么?推测数值N较小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 散居型蝗虫并不会对农作物造成大的危害,研究表明,散居型蝗虫密度增大时,体内会释放大量“集群信息素”,在蝗虫的触角上存在有感知该种信息素的嗅觉受体,从而使蝗虫由散居转化为群居,这项研究使绿色防控成为可能。据此研究,请提出有关蝗灾防治方法的设想。
  • 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 B. 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C. 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D. 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
  • 下列关于图中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时,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较快 B. 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C. 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D. 在t1时控制有害生物最有效
  • 下列关于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林冠层的郁闭度越大,地面得到的阳光越多 B. 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C. 地震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D. 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 如图是某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种群数量增长方式是“S”形,达到K值后其数量也是波动的 B. 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因素有食物、空间和天敌等 C. 若该种群是鱼塘中的某种鱼,则在种群数量为K/2时捕捉,最有利于持续获得最大的年捕获量 D. 若该种群是森林中的一种鸟,调查其种群数量时也要统计雏鸟的数量
  • 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 B. 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C. 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 D. 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
  • 某小组将100 mL酵母菌液放在适宜温度、一定营养条件下培养,在不同时间取样,用台盼蓝染色后,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并得出增长速率曲线,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B. 种群数量在B点达到最大,C点后营养物质减少,有害代谢产物增加 C. 若某成员测出的活菌数比真实数据少,则原因一定是取样时未振荡 D. 用台盼蓝染色的依据是活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可被台盼蓝染成蓝色
  • 用4种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其他培养条件相同,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分别为abcd , 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 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一段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个体重量和种群总重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则图中表示种群数量、个体重量、种群总重量的曲线分别是()

    A. 甲、丙、乙 B. 乙、甲、丙 C. 丙、甲、乙 D. 丙、乙、甲
  • 如图所示为某“S”形增长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当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  )

    A. a B. b C. c D. d
  • 20世纪末,野生熊猫分布在秦岭、岷山和小相岭等6大山系。全国已建立熊猫自然保护区40余个,野生熊猫栖息地面积大幅增长。在秦岭,栖息地已被分割成5个主要活动区域;在岷山,熊猫被分割成10多个小种群;小相岭山系熊猫栖息地最为破碎,各隔离种群熊猫数量极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熊猫的自然种群个体数量低与其繁育能力有关 B. 增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可提高环境容纳量 C. 隔离阻碍了各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熊猫小种群内会产生近亲繁殖 D. 在不同活动区域的熊猫种群间建立走廊,可以提高熊猫的种群数
  • 若某林区的红松果实、某种小型鼠(以红松果实为食)和革蜱的数量变化具有如下图所示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林区居民因革蜱叮咬而易患森林脑炎。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曲线③和①不能明显体现捕食关系,推测是小型鼠繁殖能力强所致 B. 通过曲线②与③的关系推断小型鼠与革蜱不是互利共生关系 C. 曲线③在K值上下波动,影响K值的主要因素是小型鼠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D. 林区居民森林脑炎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②相似的波动特征
  • 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某研究小组对某林地的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回答下列问题。
  • 下列关于种群的研究方法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调查培养液中大草履虫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 B. 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C. 调查种群密度时,样方法常常适用于双子叶植物而不适用于跳蝻等小昆虫 D. 调查一些特殊种群的种群密度,也可用遇见率、鸣声等作为调查标准
  • 如图表示用样方法进行相关调查,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B. 若图甲表示一个样方中某种植物的分布状况,则计数值应为8 C. 若图乙表示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则调查该森林物种数时设定样方面积最好为S1 D. 与双子叶草本植物相比,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单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
  • 下列有关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期间,种群最好没有迁入和迁出 B. 调查森林中乔木和灌木的种群密度,两者的样方大小必须一致 C. 标记重捕法必须保证所标记种群在整个调查区域内是均匀分布的 D. 进行湖泊中水禽的数量调查时,样方应设置在近岸浅水、水草丰富的区域
  • 下列关于“J”形曲线和“S”形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呈“J”形曲线增长的种群受环境的影响,而呈“S”形曲线增长的种群不受环境的影响 B. 两条曲线的斜率分别代表各自的增长率 C. 呈“J”形曲线增长的种群其增长速率不断增大,而呈“S”形曲线增长的种群的增长速率有最大值 D. 从外地迁入的物种,其种群数量一定会以“J”形曲线模式增长
  • 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乙中种群的K值为a , 环境条件改变可导致K值改变 B. 图甲中bc年,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C. 图乙中第3年以后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 D. 图甲中c点和图乙中c点对应的年龄结构分别是稳定型和增长型
  • 如图1、2、3是某森林中喜鹊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4为该森林大山雀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 B. 图1、2中的BD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C. 图4中第4年和第8年种群数量相等 D. 森林中随着各个种群的变化,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也在变化
  • 下列关于密闭环境下酵母菌纯培养时其种群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培养液中加入的酵母菌越多,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越大 B. 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 C. 增长率是限制酵母菌环境容纳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D. 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后种群数量将维持不变
  • 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细胞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具 B. 在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进行计数时,计算结果比实际值小 C. 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 D. 为了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应进行重复实验,求得平均值作为估计值
  • 下图甲表示青城山中华蟾蜍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关系,图乙表示中华蟾蜍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的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 图甲是某草原中的鼠数量变化曲线图;图乙表示某同学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得到的曲线图。该同学的具体操作为:先向试管中加入10 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再向试管中接入酵母菌,之后将试管置于适宜环境中连续培养,每天定时取样、计数,并绘制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