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州市,齐河,刘桥乡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刘桥乡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来源:出卷网 日期:2025-04-09 类型:语文月考试卷 学期:七年级下学期 查看:0
积累与运用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pìn)  友(zhì)  红(yān)   而不舍(qì) B. 育(bǔ)  气(fēn)   对(jiào)  深痛绝(wù) C. 杀(mǒ)  粗(zhuō)  恶(zèng)  妇皆知(rú) D. 愧(zuò)  古(gèng)  污(huì)  然入梦(hān)
  •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谣言  背诵  斑澜  浩浩荡荡 B. 取缔  烦燥  高粱  大庭广众 C. 辫子  哀悼  惶恐  微不足道 D. 屏障  踱步  峭璧  锲而不舍
  •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在大会上的即兴讲话逻辑严密、语无伦次, 博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B. 正因为具有自命不凡的崇高理想,他才在工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C. 它们的叶子和花都不一样,各有各的鲜为人知的秘密。 D. 他做事非常认真,总是吹毛求疵, 一丝一毫都不放过。
  •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邓稼先》是一篇人物传记,作者杨振宁是美籍华裔理论物理学家,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B.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的作者臧克家,是我国当代诗人,代表作有诗集《红烛》等。 C. 《木兰诗》的作者郭茂倩,是北宋时期的一首乐府民歌。 D. 《孙权劝学》节选自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
  • 默写。
  • 名著
  • 综合性学习

    班级开展“孝亲敬老,从我做起”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古诗赏析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 宣室:汉代未央宫前殿正室,这里指汉文帝的宫廷。

    • 逐臣:被贬谪在外的大臣,这里指贾谊 。汉文帝曾将贾谊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把他召回长安。

    • 虚前席:指汉文帝听贾谊讲说时,不觉移膝靠近对方。古人席地而坐,这里表现出汉文帝貌似很专注倾听。

    • 问鬼神:指汉文帝向贾谊询问关于鬼神的事。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鲁肃传(节选)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

课外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父亲的长笛

    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那时,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唱。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邻居们说:“来来,吹一段儿!”“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笛长横放嘴边。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唉呀!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了!”笛声戛然而止。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

    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上哭了。那一刻,她只恨父亲没出息!

    她毕竟还是个懂事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母。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渐渐的,家里就听不到笛声了。

    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可事情就是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小敏,你爸好酷啊,扫大街还忘不了吹笛子!”

    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父亲喝住了母亲。“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

    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她还是悄悄地拿走父亲的长笛,扔进了城外的小河里。虽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丝丝的不舍。她等着父亲爆发,然而,没有。自此,父亲再没提过长笛的事儿。

    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她对父母很好,常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儿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练唱《父亲》这首歌:“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

    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她吞吞吐吐,说:“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您那长笛。”父亲一笑:“傻丫头,我早知道是你干的。”母亲走过来:“还是闺女疼你懂你呀!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腿?没白断?”她吃惊地问。“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大雪天骑车去给人家送货,摔断了腿……”“哎!跟孩子提这些干啥!都是过去的事儿了!”父亲笑着打断母亲,转脸看她。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久违的笛声,从父亲嘴边漫延开来,飞扬在屋子的各个角落,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

综合运用
  • 下面是一位同学的作文片段,其中有四处错误,请找出来并修改。

    ①《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个中华美食文化一部纪录片。②这部纪录片,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起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③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使我了解到中国美食不仅花样繁多,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④片子中的美食,和承载着家人的爱与记忆。⑤看到它们,使我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作文
  • 请以“那一次,我真”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如“快乐”“开心”“感动”“后悔”等;②叙事完整,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