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向我们介绍了许多经典著作。它明快利落,并无冗杂琐碎;它引人入胜,不会枯躁无味。它仿佛一艘小船,引领我们航行到经典的海洋里;它好似一张地图,指导我们栖居在文化的大地上。《经典常谈》读书活动即将拉开帷幕, 希望同学们踊跃参与!
【A】《经典常谈》是为中学生撰写的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B】以现代的、科学的学术观念研究传统典籍,是作者撰写《经典常谈》的原则,体现出实事求是的精神。【C】书中提到,朱子最早将《大学》《春秋》《论语》《孟子》编在一起,这四部经典被称为“四书”。【D】这本书还为我们梳理了汉字演变史:古文字→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批注 | 原文 | 章节 |
A “赋”“比”“兴”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 比、兴都是“主文而谲谏”;不直陈而用譬喻叫“主文”,委婉讽刺叫“谲谏”。 | 《诗经》第四 |
B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塑造的周亚夫是一位军纪严明、刚正不阿的“真将军”。 | 司马迁的史观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他最长于描写;靠了他的笔,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还活现在纸上。 | 《史记》《汉书》第九 |
C 他也将田园生活写在文章里。《桃花源记》中对于田园生活的描写,寄托了他的理想。 | 陶渊明从躬耕里领略到自然的恬美和人生的道理。他是第一个人将田园生活描写在诗里。 | 诗第十二 |
D 《小石潭记》是山水游记的佳作,情景交融,自始至终写凄清冷寂之景,抒忧伤惆怅之情。 | 他(柳宗元)的文深幽精洁,最工游记;他创造了描写景物的新语。 | 文第十三 |
小琴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精深的见解,令人叹为观止、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用通俗语言讲经典著作,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以《经典常谈》阅读活动为契机,我们共同燃起研读经典的燎原之火,周而复始地阅读传统文化典籍吧!
【A】在阅读《经典常谈》的过程中,使我对朱自清先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B】他不仅是在散文创作上卓有成就的作家,也是对古典文学有着深入研究的学者。【C】先生为经典作品的普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D】他的这种责任心与使命感,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小北
通过诵读古诗文,我们能够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如《子衿》中“①___,在城阙兮”书写了缠绵悱恻的古老恋歌;《小石潭记》中“凄神寒骨,②___。”笼罩着悲凉之情,苦闷之感;《题破山寺后禅院》中“③___,④___。”曲折的小路,幽深的花木,肃穆的禅房,构成静谧祥和的氛围;《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⑤___,⑥___”写真挚的友谊不受空间的阻隔,传达出积极向上的力量。
【甲】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乙】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① ,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② , 凭轩③涕泗流。
[注]①坼:分裂。②关山北:北方边境。③凭轩:靠着窗户。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子瞻迁于齐安① , 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③ , 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④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选自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注]①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齐安:古郡名,即黄州,今湖北黄冈。②陂陁:起伏不平的样子。③伏息:形容江水平静,缓缓流动的样子。④睥睨:侧目斜视,有所打算。⑤褰裳:提起衣服。⑥厌:满足。⑦要之:总之。⑧姑:姑且。⑨寓:寄托,住在人世。
【材料一】
蜉蝣(fú yóu),一种古老而美丽的生物,是地球上最原始的有翅昆虫。蜉蝣为原变态类的水生昆虫,属于蜉蝣目。它起源于石炭纪,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两亿年。目前世界上已知的蜉蝣种类约有3000多种,在我国仅有300多种。蜉蝣体长仅3-27毫米,身形细长且非常柔软,头部灵活,复眼大,触角短且呈刚毛状。前翅发达,后翅退化,腹部末端有一对很长的尾须。从外貌上看,蜉蝣和蜻蜓有某些相似之处,但身形却明显小了许多。春夏两季,从午后至傍晚,常有成群的雄虫进行“婚飞”,雌虫独自飞入群中与雄虫配对。雌虫产卵于水中,卵微小,具粘性,可附着在水底的碎片上。稚虫水生,生活在淡水湖或溪流中,稚虫期一般1-3年,它们通过蜕皮更换了20多次“外衣”后才渐渐地长大,成为亚成虫。蜉蝣的亚成虫一般都在夜间爬出水面,在水边的草丛或石块上停歇很短的时间后,便立即脱去亚成虫的“外衣”,蜕变成一只成熟的成虫-蜉蝣。
(选自《精灵物语》)
【材料二】
蜉蝣成虫的寿命少则几个小时,多则1-2天,能超过10天的为数寥寥,因此这时的成虫马上就要开始交配。原来,幼虫一旦蜕化为成虫,就会和其他昆虫一样口器退化,即嘴巴失去了进食的功能。此时的蜉蝣处于不吃不喝的状态,只能靠先前积蓄于体内的能量来维持生命,生存时间极为短促。所以,便有了“朝生暮死”这种说法。
蜉蝣白天不活动,隐藏在杂草丛中或者河边的树叶背后。它那近似三角形的透明发亮的翅膀,总是合拢着竖立在背上。只有傍晚时分,它们才成群结队地在水面上飞舞,进行交配产卵。雄性蜉蝣一旦完成交配,很快就会离开这个世界。而雌性蜉蝣产完卵,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任务后,也随即死在了水面上。
尽管蜉蝣最后的灿烂生命如此短暂,却仍然倾尽全部力气,陪伴着身旁挚爱的伴侣。它们一同飞舞在充满诗意的夜空中,在泛着涟漪的水面上翩翩起舞。它们那细小的身躯中迸发出磅礴的热情,尽情地享受生命中最后一刻的美好时光。
(选自《科学24小时》,有删改)
【材料三】
《诗经》的《国风·曹风·蜉蝣》中有着这样的感叹:“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息。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于我归说。”意为“蜉蝣张开的薄羽,如衣裳鲜明夺目。我心中充满忧伤,哪里是我的归宿。蜉蝣张开的薄翼,如衣服多彩华丽。我心中充满忧伤,哪里是我安息地。蜉蝣破土后蜕变,薄翅如雪白麻衣。我心中充满忧伤,何时是我的终日。”借蜉蝣这种朝生暮死的小虫写出了脆弱的人生在消亡前的短暂美丽和对于终须面临的消亡的思考。由此看来,早在2000多年前,古人就已经注意到了蜉蝣那种近乎“朝生暮死”的极其短暂的生命。其实不单古时人们会对“蜉蝣和生命”有所感慨,到了现在也不例外。2019年4月24日,自设立以来的第4个“中国航天日”,当天文艺晚会上演唱了一首以《蜉蝣》为原名的歌曲。歌词里“浩瀚宇宙中,微渺的像一只蜉蝣”“绝不低头,才会像疯了一样,拼命挣脱”,一种不甘屈从的质感扑面而来,就像一代代航天人面对外国的冷嘲热讽,在微弱的希望面前,以即便“已知我命”,也绝不“听天由命”的勇气去扛起责任与担当,哪怕再不起眼的渺小,也鼓足干劲、尽情绽放。
(选自《新华网》,有删改)
烟花易冷亦璀璨
①火树银花落,万点星辰开。打铁花,作为中国民间浪漫而勇敢的绝活,是流传于豫晋地区的民间传统烟火,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2008年被国务院及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我,直到甲辰龙年春节才第一次看到打铁花。
②平时由于工作关系,很少有时间全家出游,哪怕是近距离的一日游。今年春节,我和先生决定抽空带孩子出去玩一次。说来也是巧合,翻看朋友圈时,我看到一位人美心善且有才华的同事全家去临沂琅琊古城玩,看照片就觉得很有吸引力,当即决定亲身体验一番。
③于是,我们一家四口驱车来到琅琊古城。先是在外围转一圈,觉得“其貌不扬”。既来之则安之,加上门口络绎不绝的人群,都让我们毫不犹豫地排队买票。不提前做功课,不上网搜攻略,一家四口就是在古城里边走边欣赏,俩闺女的嬉笑打闹,足以证明,我们来对了。
④就这样,我们跟随大多数人的步伐,不知不觉到了表演打铁花的场地。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早就见过铁匠打铁时溅起的铁花。我被挤在人群中,看到那么多人围观,心里不禁发笑,这么多人,真是没见过世面吗?
⑤不远处,可以看到三组工作人员正在做准备,每组两名,有的在看时间,有的在整理装备,我甚至看不清他们的模样。随着人群中不约而同的倒计时声,我顿时也觉得十分期待了。“十、九、八、七······三、二、一!”顿时,我被绚丽夺目的铁花惊呆了,也为自己刚刚的无知感到无地自容。
⑥铁花如流星般划破夜空,又如金雨般洒向大地,引得现场游客啧啧称赞。不等这光雨落下,打铁花的师傅又把第二勺铁水泼上去,只见一片冲天的火光轰上去,一片漫天的光雨又落下来,接续不断。点点星火如同种子一般,在夜空中散落,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与古城共同见证岁月变迁。
⑦清代名相陈廷敬曾赋诗,生动描绘打铁花的情景:熔炉镔铁盈洪炉,绝技之巧天下无。火树银花幻莫测,凌虚掷地纷骊珠。
⑧炽热的铁水,温度高达1600多度,手艺人需准确判断其温度,快速而敏捷地完成一系列动作:舀铁水、抛向空中、奋力击打。抛得足够高、打得足够散,铁花才能足够美。代代匠人对细节的严谨把控和全身心的投入,成就了“铁花”璀璨千年的光芒。一舀一舀泼起来,又快又猛又有韵律,铁水泼得高,散的面广,铁花升腾时如在头上张开一棵辉煌又奇幻的大树。每每泼完铁水走下来时,身后边的光雨哗哗地落着,映衬着他们粗健的黑影,好像枪林弹雨中一个个无畏的勇士。
⑨我们都欣赏到了巧夺天工的铁花,却不知道打铁花的人是谁,甚至不知道性别、年龄,也不知道他们累不累,会不会被烫伤。由于距离很远,他们甚至听不见我们雷鸣般的掌声,更看不见我们每个人脸上的惊叹和敬佩。但是,他们每个人都专心致志,只为精准打出更绚丽更夺目的铁花。
⑩持续半小时的打铁花结束了,我却回味无穷。我们普通人何尝不是在“打铁花”?我们也许是一位职员,努力工作、经常加班,甚至彻夜不眠,只为保障某大型活动顺利开展;我们也许是一位外卖员,风雨兼程、尽力奔跑,遇到路人落水等突发状况,仍然义无反顾地纵身一跃,挺身相救;我们也许是一位环卫工,起早贪黑、辛勤工作,遇到冰雨大雪等恶劣天气,更是冲锋在前,甚至顾不上吃一口热饭,只是为了尽早地给大家出行带来便利。
⑪我们都在“打铁花”,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甚至一直都是寂寂无闻。烟花易冷,铁花亦然。然而,每一个人并不会因此放弃,因为我们都是追梦人,都在踔厉奋发,各自努力,打出属于自己心中的“铁花”,为这个世界献上一份色彩,让生活因此不再单调,总能呈现五彩缤纷的美好。
(选自《学习强国·新潮副刊》,2024.3,有删改)
从现代文阅读I(“蜉蝣”的选文)和现代文阅读II(《烟花易冷亦璀璨》)中,选择感触较深的一篇,认真思考和分析,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读后感。
写作提示与评价要求:阅读所获得的感受可能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对作品主题的思考,有的是对某部分内容的理解,还有的是对某个细节或某些语句的感悟。这就要在思考、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和别人分享的内容来写。
评价要求:①适当引述;②感受力求深入;③联系阅读积累及生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