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醉乡记
唐·王绩
醉之乡,去中国不知其几千里也。其土旷然无涯,无丘陵阪险①;其气和平一揆② , 无晦明寒暑;其俗大同,无邑居聚落;其人甚精,无爱憎喜怒,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其寝于于3,其行徐徐,与鸟兽鱼鳖杂处,不知有舟车械器之用。
昔者黄帝氏尝获游其都,归而杳然丧其天下,以为结绳之政已薄矣。降及尧舜,作为千钟百壶之献,因姑射神人③以假道,盖至其边鄙,终身太平。禹汤立法,礼繁乐杂,数十代与醉乡隔。其臣羲和,弃甲子④而逃,冀臻其乡,失路而道夭⑤ , 故天下遂不宁。至乎末孙桀纣,怒而升其糟丘⑥ , 阶级千仞,南向而望,卒不见醉乡。武王得志于世,乃命公旦立酒人氏之职,典司五齐⑦ , 拓土七千里,仅与醉乡达焉,故四十年刑措不用。下逮⑧幽厉,迄乎秦汉,中国丧乱,遂与醉乡绝。而臣下之爱道者往往窃至焉阮嗣宗陶渊明等数十人并游于醉乡没身不返死葬其壤中国以为酒仙云。
嗟呼,醉乡氏之俗,岂古华胥氏之国⑨乎?何其淳寂也如是!予得游焉,故为之记。
注释:①阪(bǎn)险:崎岖不平。②一揆(kuí):一个尺度。③姑射神人:姑射是传说中的仙山名。④甲子:甲居十干的首位,子居十二支的首位。古人用干支依次相配以记日,后人主要用于记年。此处以甲子代指掌管天文历法的取位⑤夭:本指夭折、短命,此处应解作道路断绝。⑥升其糟丘,使酒糟堆成的小山越升越高,意谓酿酒极多。糟丘,酒糟堆成的小山。⑦五齐:古代按酒的清浊,分为五等,称五齐。⑧逮:本义指赶上;及;到。⑨华胥氏之国:传说中的国名,用为梦境的代称。
花雨奏响的物候之歌
王恩眷
①物候,是指生物随季节变化的周期性自然现象。在具有季风气候的中国,一年当中的降水(雨、雪等)与很多物候有着极高的对应关系,植物的花期便是物候中的一种重要现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首花雨交织的协奏曲吧!
春天的序曲————桃花汛
②每年3~4月,黄河上游内蒙古河段冰凌消融,形成春汛。春汛流至中下游时,恰逢沿岸山桃花盛开,就被冠以一个美丽的名字———桃花汛。每到这个时候,黄河中游河段的壶口瀑布,便会上演桃花汛的奇观:黄河水激流汹涌、响声雷动,两岸山桃花妩媚明艳、温婉动人。桃花汛奏响了春天最美的序曲,也开启了新一轮的四季律动。
③适当的桃花汛有利于春耕及农作物的生长,缓解春季旱情;对于一些少水的河道,它还可以增加水量,利于航运。然而,如果桃花汛过于猛烈,就可能导致河水泛滥成灾,淹没农田,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流速增快、水流紊乱,还会对船舶航行安全造成较大影响。
寒冷的插曲————桃花雪、梨花雪
④当然,春的乐章不仅有明快和温婉,更有跌宕和回转。纵使人间已是“桃花红、梨花白”,冷空气仍然能够携冰雪返场,带来一段冬的插曲。于是,当春雪遇春花,它们也被赋予了浪漫的名字:桃花雪、梨花雪。
⑤不过,这美丽的背后,恐怕还有几分危险。这样的现象,意味着前期经历了一场快速回暖,带来了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花儿被温润的环境唤醒,提前绽放;紧接着,一场大降温甚至是寒潮来临,当强冷空气南下遇到早已就位的充足的暖湿气流,暖湿气流与冷空气交汇,气温骤降下水汽结成冰晶,纷纷扬扬的春雪应运而生。因此,桃花雪、梨花雪往往意味着强冷空气的到来。
绵长的雨季———黄梅雨
⑥6月中旬到7月中旬,这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降雨带会北移,到长江中下游来“旅居”。此时正值江南等地梅子黄熟时节,故称之为黄梅雨、梅雨。降雨带到了江南,又会带来另一番景致。除了接连不断的大雨、暴雨,还有绵长潮湿的天气。晒不干的衣服、冒水的墙壁、无处不在的发霉……这场梅雨又被人们戏称为“霉雨”。降雨带停留的时期,被称为梅雨季,梅雨季“入住”日和“退房”日分别被称为“入梅”和“出梅”。
急促的终曲———槐花雨
⑦7月下旬到8月上旬,正值盛夏时节,降雨带又马不停蹄地来到华北、东北地区,“七下八上”的北方雨季便开启了。和黄梅雨不同的是,北方雨季所面临的是时间更短
(20天左右)、雨量更集中(约占年降水总量的25%)的降雨,时间紧、任务重,这样的雨季难免“急促凶猛”。这对于前期还比较干旱少雨的北方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容易引起旱涝急转,甚至来个内陆“看海”。与黄梅雨类似的是,地处华北的北京,此时正值市树国槐盛开,用槐花雨为北京的雨季命名再合适不过。
⑧年复一年,花朵和雨水为我们演绎了四时不同的物候之歌。然而,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增加,四时雨季和花期也会因此发生错乱和异常。同时,降水作为水循环的重要一环,这种错乱和异常还会间接影响水循环和水资源。
走在故乡春风里
朱谷忠
①回到故乡闽中,正是春天。乡音与乡情,像两只看不见的手,一早就招引我出门,让我伴着归来的燕子,在乡间欢快地穿行。
②迎面吹来清晨的风,抚摸着我的脸颊,几丝温润,几丝凉爽。“回来了?”“回来了!”“早呀!”“早啊!”让我高兴的是,一些老人还认得我,他们那熟悉的口音,我听起来感到分外亲切。行走中我发现,村里的鸡鸭似乎比以前更多了。村头不知谁家的两头花斑奶牛,一前一后,正欢欣地朝着翠草芊芊的山坡走去。花圃、果棚、菜地,常常可见摩拳擦掌的人们,那闪动着的一顶顶斗笠,鲜亮得像一朵朵彩云。细看,村里村外、墙隅石缝,绿意盎然的枝条正在春风中摇曳。
③于是,我放慢了脚步,走着,看着,感受着春来时乡间的生命律动。身旁,掠过的是忽闪的阳光,照亮了熟稔的灰墙黛瓦、阁楼扇门,以及矗立着的崭新楼房。许多人家的窗户都敞开着。踮踮脚尖,还可以看到花草葳蕤的院墙内,散布着一些农具:几把搁在墙洞的镰刀,一架躺在屋外的犁铧,一溜堆在廊沿的畚箕……朴实的乡亲们,历来对那些不起眼的农具抱有朴素的感情。即便如今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耕作,他们仍然爱惜这些“老伙计”。
④出了小巷,眼前是村里的一条“新街”。其实,老人们都知道,它原是一段官道,由石块、石条铺成。一般来说,官道都是从村落外边擦过,而故乡的先辈们,却不管不顾地把这条约一公里长的官道“揽入怀中”。据说,当年他们考虑,只要把家族的根扎在这段官道两边,就算是共同拥有了一条抬脚可至的“主干道”。官道伸向村外的道口,则建起一座土木结构的凉亭。天气炎热时,每天轮流由一户农人在亭中施茶,供过路的客人、挑夫饮用。渐渐的,故乡成为官道上一个显眼的“节点”。于是,有人开起小客栈、小酒店;随后,杂货店、豆腐店、农具店也逐渐多了起来,展现了乡亲们亦农亦商的辛劳与智慧。如今,官道早已拓宽,两旁楼房高低错落。铳楼旁建起的农贸市场里,人声喧闹,商贩摩肩,蔬果充盈,鸡鸭满笼,织成一幅富有烟火气息的生活画卷。
⑤走出农贸市场,踏上杨柳依依的河岸,脚下就是麦苗吐穗、油菜结籽的田野了。这些年来,为了治理这条河流的污染,乡亲们曾挑灯夜战,数次疏浚河道,可惜效果并不明显。直到上下游全面整治,又实行了河长制,清凌凌的河水才重回人们身边。有趣的是,昨夜与一位童年时的伙伴喝茶闲聊,获悉村里推选他协助河长负责河沟的监测,有人称他为“沟长”。向来乐于助人的他笑着说:“别看我官小,但责任不小,因为沟长不但管水,也管岸,甚至管岸边的花草、桥边的古塔哩。”如今,漫步河堤,水清岸绿的美好画面一一在眼前掠过,想起这条河的过往,真让人有一种时空转换之感。
⑥当然,入眼舒朗的还有渠水淙淙的田野,它让我想起青少年时期在田间学农事的日子。是的,我至今还记得那些熟悉的乡亲们,记得他们有过愁苦也有过欢乐的脸庞。
⑦这些年,故乡的变化快了起来。有人办企业,有人建蔬菜大棚,有人买汽车跑运输,有人在网上做电商……乡亲们都过上了富裕、美好的生活。田野间,迎来了又一个春天。面对这明媚的春色,我真想把自己变成一枚书签,夹进故乡生机勃勃的书页里……
对鲁迅来说,那夜归航途中的豆,是一缕芬芳;对史铁生来说,那北海的菊花,是一缕芬芳;对朱自清来说,父亲买橘的背影,是一缕芬芳;对张老来说,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一草一木、亲人的一言一行,也是一缕缕芬芳。在你的记忆深处,也一定有那么一缕芬芳,幸福了你的岁月,温暖了你的时光。
请以《留在记忆里的芬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