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___,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2)故园东望路漫漫,___。(岑参《逢入京使》)
(3)《凉州词》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诗是:___,___。
(4)《春夜洛城闻笛》中抒发闻笛感受的诗句是:___,___。
(5)“歌以咏志,诗以传情。”岑参《逢入京使》中的“①___,___”书写了诗人远涉边塞时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王维的《竹里馆》中“②___,___”传达出诗人与自然对话、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惬意;韩愈《晚春》中的“③___,___”运用拟人手法借杨花、榆荚写出对春天的留念。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名人之所以成就自己的丰功伟绩,流芳百世,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是因为他们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怕难,从小事入手,从细节入手,为了实现梦想而目不窥园,沥尽心血,最后才能锋芒毕露,功成名就。当你有了梦想,不要害怕那些如滔天巨浪般肆意翻滚的困难,也不要退避在那些如尖刀般锋利的挑战面前,更不要在意那些如黑夜阴云般弥漫心头的烦恼……
拥有梦想的人,就像夜空中的星星,独特而闪耀,像低垂的稻谷,大度而qiān xùn,fán suǒ的小事,看似wēi bù zú dào,但拥有梦想的人,会用心将它做到最好……乐观而坚定,将梦想分解成可行的步骤,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总有一天,我们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某中学七年级(1)班拟开展“掌握读书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专题学习活动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材料一】
平时养成良好的做笔记的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做笔记能及时记录下自己在日常学习中的疑惑、难点、重点,这种习惯会让人养成一种坚忍不拔的性格;做笔记的过程也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可调动眼、耳、脑、手一齐活动,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做笔记也更有助于知识点的记忆,拓展新知,达到全面透彻学习的目的。
【材料二】
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做笔记很费时间,钱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
【材料三】
“不动笔墨不看书”这是革命老前辈徐特立同志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徐老读书的时候常用朱墨两色毛笔,在书上圈圈点点、勾勾划划,有时还在书页空白处加上注解和批语。圈点勾划和加批注,其实是我国传统的一种读书的辅助方法。元代学者程瑞礼在《读书分年日程》一书里,要求十五岁以前的学童,读书要自己断句和加标点,并且圈出多音字、假借字;十五岁后读经书要能用不同颜色的笔加批语和注释。在他的书院里念书的学生都得掌握这项基本功。
【甲】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王充市肆博览
王充①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 ②。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日久,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注释]①王充:字仲任,东汉著名学者。②班彪:汉代著名学者,班固的父亲。
材料一:
①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个“意见”对于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对于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②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是压在中小学生及其家长肩上的沉重负担,也是影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消极因素。对于“双减”,学生、家长、教师的呼声强烈。对此,“两办”出台的“意见”从校内外各个相关因素着手,强化学校教育功能,增加和加强教育的服务功能,从根本上防止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卷土重来”,严格规范教育发展的路径。
③落实“双减”工作,是缓解社会焦虑情绪,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也是构建良好教育生态之必须。“双减”工作到位,责任压实,教育规律才能发挥作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才有保证。
(标题:落实“双减”,促进教育健康发展 2021年7月25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某校初中生“双减”落地前后 | ||
项 目 | “双减”落地前 | “双减”落地后 |
作业完成时间 | ≥120分钟 | ≤90分钟 |
每天睡眠时间 | ≤7小时 | ≥9小时 |
材料三:
①“双减”政策出台后,来自家长的声音中也有一些质疑和不安,不少家长开始更加焦虑地自行“补位”:花更多的钱选聘高端私教给孩子在家补课,或者千挑万选买齐各类复习资料。这些补位的误区,深刻反映出焦虑已经成为家长的惯性。只有打破这种惯性,家庭教育才能正确补位,才能实现“双减”的根本目标。
②家长应重塑家庭教育目的观:关注价值塑造,把“做有用的人”作为目标,培养孩子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关注身心素质,把“做身心健康的人”作为目标,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和达观心态;关注生活质量,把“做有趣的人”作为目标,培养孩子的人生爱好和审美意趣。
③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与孩子共读经典,塑造价值底蕴;引导孩子关注国内外时事新闻,形成以主人翁意识为核心的大世界观;让孩子参与家务和社区劳动,养成劳动责任与能力;鼓励孩子参加体育运动,塑造强健体格;陪同孩子“行万里路”,探寻丰富多彩的人生。
(标题:“双减”落地后家庭教育须正确补位 2021年10月10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材料四:
①10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家庭教育促进法,这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
②法律明确,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国家和社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
③为呼应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双减”要求,法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监督管理,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畅通学校家庭沟通渠道,推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学习负担,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2021年10月29日“强国号发布”)
站在高处的小女孩
许福元
①在蒙蒙细雨中,婺源的油菜花开得漫山遍野。黄灿灿的梯田,如一幅幅被游人抖开的巨大横幅,一级级由山脚传递到山顶白云缭绕处。
②我手举雨伞,小心注意脚下湿漉漉的青石,拾级而上。赏花的人们兴致很浓,将弯弯曲曲的石径挤成布满蘑菇花伞的人流。
③雨势稍停,人们将伞收起。很多年轻的女士们,头戴着油菜鲜花编织的花环。从高处望下去,条条山路上蜿蜒地涌动着头戴花环的人流。山路两侧,有帐篷或临建小屋卖小饼、烤薯。阿嫂阿婆们,臂弯套着一串一串的花环,热情地探身拦着过往游人兜售花环:“花环,鲜花环,嫩花环,十元一个。”花环编织得并不细致,却很别致。青青的柔软嫩茎缠绕拧绑成一圈儿,一朵朵小花开放着四片花瓣。有的米黄,有的柳黄,有的鹅黄,还间杂着火焰红、春水绿和彩虹蓝。
④快到山顶的时候,我有点饿了。眼睛寻过去,前边路旁拐角一块黑色山石上,有一个孤零零的小姑娘在张望,她似乎在卖什么吃食。我好奇地走上前去。
⑤这个小姑娘确实小,也就八九岁的样子。一绺枯黄湿发黏贴在她的小脸庞上,眼睛黑而大。她面前放着一只古董般的木笼,底部是黑灰的木炭,却看不到火色,上层放着灰黑的红薯。旁边有一个竹篮,上面有几块红薯和一个花环。她用一块不大的塑料布来遮挡木笼,以致雨水打湿了她的瘦肩头和窄额头。
⑥我指着笼上的一块红薯问:“多少钱一块?”“五块钱。”小姑娘怯生生地伸出五根手指。她的手指黝黑,手背粗糙,那是常做农活的证明。“可山脚下是四块钱。”我故意说。导游说过,旅游景区是可以砍价的地方。“您给四块也成。”她态度很诚恳。
⑦于是,我掏出一张五元票递给她。小姑娘用双手捧上一块红薯,然后从衣兜里掏出一张一元票,也用双手捧上。
⑧我慌了,忙说:“逗你玩呢!你要十块我也会给的。”
⑨小姑娘见我不要,又将那一元钱郑重地放回衣兜,仰起脸大声说:“谢谢叔叔!”一脸的感激。
⑩这一声“谢谢”谢得我心酸。我向山下望去,山脚的房子只比火柴盒大些,人流也影影绰绰。我身边这个小人儿,定是天麻麻亮就起身,背着木笼,挎着红薯篮子,披着塑料布,冒着细雨,吃力地一步步登上湿漉漉的石阶,攀登到高处,为的就是每块红薯多卖一块钱。一块钱,在这小姑娘心中是如此重要。
⑪我指着遍地黄花,与她攀谈:“小姑娘,你看,那么多游人都头戴花环,那么多阿婆编花环卖花环。你也可以采摘编了卖钱呀,花期这么短,可别错过呀。”
⑫“不。”小姑娘口里只吐出一个字,却很坚决,脸上的表情很严肃,显得心事重重。
⑬“为什么?”我有些不解。
⑭这时,她从竹篮里拿起一个花环,显然是被人戴过遗弃的。花朵已萎谢,叶子已萎蔫,嫩梗已萎缩。她脸泛红,将花环举到我眼前,说道:“把鲜活的菜花折了,还能结籽吗?花越好看,就越该折吗?花不会喊疼,可是会流泪的。你们大人这是怎么了?”她用粗手背抹抹眼睛。
⑮油菜花环,浸出绿色微红的汁液,那就是花的泪水。如果尝一尝,定然是苦涩的。
⑯是的。人们将美丽葱翠的花环戴在头上照相留念,将一瞬变成永恒。随后弃之,踩在脚下。我看到多少花环被投进垃圾箱,以为本是菜花应有的下场与归宿。只有我眼前这个卖红薯的小姑娘,能听到油菜花环在哭泣,她触摸到了油菜花的疼痛。
⑰我无言以对。我定了定神,对小姑娘说:“你看,雨丝又飘起来了,你又穿得这么单薄,衣服也湿了。你还有多少块果,我全包了,你赶紧回家吧。”
⑱“不。”小姑娘又只说出一个字,仍很坚决,脸上的表情仍然严肃。
⑲“为什么?”我依然不解。
⑳“脌是不饿了,可是有人饿了咋办?我不能将红薯卖给一个不饿的人。我妈说过,饭给饥人。”
㉑“饭给饥人。”这四个字,让我心头一震。
㉒“您是不饿了,可有人饿了咋办?我不能将红薯卖给一个不饿的人。我妈说过,饭给饥人。”这时,我的小外孙女糖糖跑过来,连连嚷着:“我饿了,我饿了。”
㉓炭火已灭,温热不再。红薯是有的,但是凉的。这时,小姑娘从怀中掏出一个塑料包,层层打开,是一块红薯。她双手捧起,睫毛闪动着:“小妹,给!”
㉔这块红薯,带着小姑娘的体温与温情。
㉕下山的时候,糖糖频频回头,问:“小姐姐呢?”
㉖我指向那澄澈光亮的地方,那里有站在高处的小女孩!
(选自《2019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幸福是什么?幸福有时是一种拥有,有时是一种等待,有时是一种感动。收获是一种幸福,付出也是一种幸福;功成名就是幸福,淡泊宁静也是幸福……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点点滴滴的生活中,在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每一个脚印里。
请以“这就是幸福”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作文。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要有适当的议论,抒情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