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与实践体系。它用以认知一年中的时令、物候、气候等变化规律,围绕每个节气,组织农事活动,安排日常生活。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智慧、千百年来被世人津津乐道。它彰显着人与自然和xié相处的生产方式、生活态度、哲学思想和文化精神,绵yán赓续数千年,是可以持续汲取营养的优秀文化遗产。
一年四季,节气流转,古诗词里的“时间美”,晕染成画面,生发成情思。立春时节,草长了,花开了,到钱塘湖春游,可饱览“①___,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早春景象;清明前后,春社日的祭祀活动也开始了,游至山西村,能一路领略“箫鼓追随春社近,②___。”(陆游《游山西村》)的农村风俗画卷。白露过后,漂泊异乡的游子可能会用“③___,④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表达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霜降之时,戍边将士羁旅边塞,用⑤___,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表达渴望建功立业又思乡的矛盾心理。大雪过后,“⑥___,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张岱《湖心亭看雪》)这天地浑然一体的西湖雪景犹如一幅素净淡远的山水画,令人神怡。
根据《尚书·尧典》等的记载,至迟在西周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已经测定了四个节气——夏至、冬至、春分、秋分。春秋中叶,随着圭表测日技术的提高,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被确定下来。四时八节的确定意味着二十四节气中的主要节气划分完毕。战国时期,二十四节气基本成形。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刘安所著《淮南子》中记述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和顺序延续至今。在汉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颁行全国,二十四节气开始纳入国家历法,对后世历法和天文历算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象征着农作物开始________,但还未完全成熟,寓意着人生最好的状态是未满,因为未满才有________的空间。这种状态既不会因________而停滞,也不会因________而浮躁,而是保持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二十四节气歌我们都耳熟能详。二十四节气中,每个节气间隔15天,每15天又分成三候。每一候都展现了自然界的细微变化,比如植物候包含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①节气、物候都体现了中国人对天地和生命。②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基于农耕文明经验的产物,但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生物学、民俗学等多门学科的结晶,③至今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成为我们文化血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④通过二十四节气,为世界提供了认识中国、读懂中国的一个独特视角。它折射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中国古典哲学,滋养着形态多样、生机勃勃的民间生活。
下列关于文中画线句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①立春有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②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儿浮在未融的碎冰下游动。
③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
④立春是生长,是希望,它代表新的节气起始,也代表将一年的收获汇集至新的初始。
⑤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
⑥立春——春气始而建立也。
材料一:
“时值三九天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武松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独自一个,迤逦背着包裹,行到景阳冈下。”
材料二:
“时遇六月天气,炎暑正热。那一日,林冲与智深在五台山下乘凉,只见那庄客来报:‘有东京来的公人,要见教头。’”
杭州春望
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①庙,柳色春藏苏小②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③ , 青旗④沽酒趁梨花⑤。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⑥一道斜。
【注释】①伍员:指伍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忠贞被杀,历代为其立祠纪念。②苏小:即苏小小,西湖冷桥畔旧有苏小小墓。③柿蒂:丝织品上的花纹。④青旗;酒旗。⑤梨花:梨花春,酒名。⑥裙腰:比喻狭长的小道。
王公政教
[明]沈德符
王锐,永平府迁安县人,进士。景泰间,为彰德知府,锐长身修髯顾眄生威有权术尚严政。治察郡中吏民,自听其政,吏亡得为奸。深究事情,吏民畏之如神。令民临道屋俱作修廊,檐外浚深沟,雨潦得泄,中道隆,立令水赴沟中。巷口树栅门,有钥,甲夜即阖门钉板,柝竟夜鸣,奸人莫敢入郡地也。尤留心学校,凡朔望①谒先师庙已,坐明伦堂② , 听诸生说经。诸生皆居学宫,筹识姓名。政少暇,令隶持数筹,造明伦堂。诸生持筹来,自临试,或背诵书,或作义。其他出及不衣冠居者,受笞。当是时,黉序③间读书声洋洋盈耳。丁祭④ , 陈钟鼓,鸣弦管,升降揖逊甚都。参政姚龙行部至府,往见之,出而叹曰:“此虽国学⑤ , 亦无以加也。”
(选自《万历野获编》,有删节)
[注]①朔望:农历每月的初一日和十五日。②明伦堂:古代讲学、弘道、研究之所。③黉(hóng)序:古代学校。④丁祭:旧时每年于仲春及仲秋上旬丁日祭祀先师孔子。⑤国学:国子监。
材料一
当下,科技界、产业界将大量资本和人才用于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和应用落地,各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尤其激烈,而人才无疑是竞争的关键。我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起步较晚、缺口巨大。有数据统计,我国人工智能领域人才总缺口高达500万。而且,有机构预计2030年中国对AI专业人员的需求将增至2022年的6倍。能否培养服务支撑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提升科学研究创新能力,也是教育必须回答的问题,这是事关我国科技与产业变革的大问题。因此,教育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不是策略性问题,而是一个战略问题。
(摘编自李一陵《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要从青少年抓起》,《人民日报》)
材料二
①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面临课程内容规范性不足的问题,课程缺乏标准指导,课程定位不准确。有的过于追求技术前沿,有的过于简单,还有的将编程、机器人、STEM等课程等同于人工智能课程。此外,课程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学生难以建构人工智能思维模式;不同地区对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需求差异大,规范建设难度高。不同地区可以结合自身发展水平和人工智能教育目标规划,组织专业的研发团队,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课程和资源开发,也可以结合企业或科研机构研发的课程进行优选或本土化再加工。
②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内容要体现基础性、注重实践性,课程内容应符合中小学生的知识体系和理解能力,强调以情境体验和动手实践驱动知识习得。内容选择上需要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保持同步,应有一定的前瞻性、开放性和灵活性。
(选自《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何以探索与实践》,《中国科技教育》
材料三
①如何更广范围、更高质量地开展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成为当下我国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命题。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学校党委书记刘希娅认为,未来,能够基于学生需求灵活运用人工智能进行个性化教学的教师,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教师。
②不少受访中小学负责人认为,目前,人工智能教育师资仍需要进一步补充,现有教师观念转变也尚需时间。西部地区一名中学校长坦言,“目前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数量有限,只能让其他科目的老师兼职。”
(摘编自《中小学教育如何拥抱AI时代》,《瞭望》)
材料四
①学校教育的知识传授目标之本在于“传道”,之末在于“授业”。知识的增加是一种外显的行为变化,而知识随着技术发展与社会更迭会不断发展和变化,知识的学习也是无法穷尽的。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重新定义人类知识和能力的价值,强化对知识机械记忆的教育将越来越没有价值,而学校教育和课本教材的更新速度也远不及科技知识发展的速度。况且学校教育的时间非常有限,知识的传授并不是越多越好,通过知识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才是内隐的核心。
②有必要指出,教中小学生编程,不是为了让他们会背代码、算数学、写程序,人工智能作为学习的内容载体和路径形式,最终的目标应是让学生掌握基本原理、问题解决的思路与方法、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科学精神及学习兴趣。当前,各级各类的编程类、信息学等竞赛激励过早介入,形成了恶性竞争和拔尖筛选机制,同样扼杀了人工智能基础教育的可能性和公平性。未来,有必要进一步优化竞赛机制和功能。同时,也应通过多种方式的引导,增强人们对人工智能基础教育厚基础、重实践、强思维、求创新这些核心目标的关注和理解。
(摘编自《我们需要怎样的人工智能基础教育》,《光明日报》)
绽放的梨花
①春风拂面,梨花仿佛一夜间绽开,满村弥漫着淡淡的梨花香。梨花摇曳处,几位老人在梨花丛里给花授粉,一手拿细竹签,一手拿花粉瓶。阳光下蜜蜂舞动,梨花颤动,好一派生机盎然。
②我问:“老人家,辛苦吗?”老人从花丛里探出头笑呵呵地说:“授粉是轻松活儿,你没见老陈干的大家伙呢。”
③老陈是谁?干啥大家伙呢?老人几步从梨花丛里跨出来,头发上还飘着两三瓣梨花:“走,去看嘛。”来到一处老院子墙壁边,老人指着站在墙壁钢管架上正在忙碌的另一位老人说:“这就是老陈,搞水泥画的,干的大家伙嘛。”
④只见钢管架子上的老人一会儿弯腰,一会儿在墙上比划。我担心地问:“您好大年纪了?注意安全哦。”老人头也不回地说:“八十了,干习惯了,安全着呢。”
⑤“八十了,还干这个呀?”我还是有些担心。老人直起腰,回转身子,笑眯眯地说:“八十咋了?这我都干四十年了。”
⑥只见老陈先是在墙面上用铅笔勾勒出一棵树,又在树下添上几间茅草屋。我问:“这是画什么呢?”老人依然笑眯眯地说:“画迎客松呢。这家主人的儿子选好日子要结婚了,送点什么呢?就想着还是送他一幅水泥画。迎客是迎,迎新娘子也是迎,祝福婚姻像迎客松一样长青不老。”
⑦说话间,只见老陈把草图改了一遍又一遍,已经可以看见迎客松的雏形了。他手上没停,嘴里念叨着:“涂在墙上的东西,不敢马虎,要精益求精呢。”我夸奖道:“已经很好了。”老陈说:“这手上的功夫,自己心里清楚,要过得了自己这一关。”
⑧眼看草图已经打好,老陈把混合好的水泥砂浆,沿着墙上草图的线条开始一层层往上堆砌。树根处用抹刀一边涂抹,一边用刀尖抹出细致的根部纹路来。在涂抹松树树叶时,为了防止水泥脱落,老陈又在墙上钉上钉子,将堆砌好的块状水泥,用小抹刀一点点雕刻出茂盛的枝叶形状。抹刀在一堵墙上来回舞动,叮当作响。刀到,知深浅;刀到,景致出。水泥砂浆在他手里像是有了生命一样,一会儿变出满枝活灵活现的树叶,一会儿变成栩栩如生的蜿蜒树根。仿佛那水泥砂浆就是一砚浓墨,老陈是在用这浓墨泼绘。一会儿,一棵松树的古老坚韧气息和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便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这面墙上。
⑨我惊讶地问:“这水泥砂浆是特殊材料吗?这么听话。”老陈衣服手上脸上沾着点点砂浆,笑着说:“啥子特殊材料?只是说水泥标号要高,沙子要用细沙。然后按比例混合好,就行了。”
⑩老陈一边干,一边语气自豪地跟我介绍:“我们村有三件老物件。第一件就是这老水泥画,家家户户墙上都有一幅,有的是松鹤延年,有的是福禄寿喜,有的是柿柿如意,不重样。我爱上这水泥画也是偶然机会。大概四十年前,我所在的厂子获得省先进称号,厂长让我在大门上写上‘省先进企业’。为了留得久一些,我就想到做成水泥字。做成后,我就想,水泥能写字,那也能作画。从此,我就自己琢磨研究,爱上这水泥画了。这老手艺,村里几个年轻人也喜欢,跟我学上了呢。”
⑪第二件是啥?我急于知道。老陈从钢管架上下来说:“别急嘛。这画正好需要时间沉淀。走,带你在村子里转一圈。”
⑫村子四百多户人家,全是清一色的老房子。白色工字脊,白墙壁,红门窗,褐色线条勾勒……我有些惊讶:“村子里全是老房子?”
⑬老陈笑答:“识货。这就是我们村的第二件老物件了。穿斗小青瓦、白墙坡屋顶的川北民居,凭着这,我们这的古村落名声在外呢。”
⑭四一处房子周围果树环绕,梨花李花正开,房顶爬满爬山虎。老陈有些自豪地说:“这房子就是我家的,冬暖夏凉。”他拿来木板凳,让我坐在几棵老梨树下。阳光从雪白梨花间透下来,亮亮的,暖暖的我笑着说:“这第三件嘛,我猜是这老梨树了。”老陈不急不慢,点头应道:“这老梨树上百年了,村里这种上百年的梨树有两百多棵。除了卖梨子,还有不少人来我们这赏花品梨。这老梨树是我们当之无愧的老物件呢。”
⑮坐在这绿树掩映、梨花绽放的老房子边,我不由回想起第一次进村的情景。景物浮现眼前,一时间,满眼是画,满眼是光。
汪曾祺说:“一定要爱着点什么。它让我们变得坚韧,宽容,充盈。”若人生是孤独的旅程,那让我们带一份热爱相伴同行。执着于自己的热爱,人生才会变得与众不同。
请以“我热爱”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补全题目,自选文体。
②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③不得泄露真实的人名、校名等个人信息。
④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