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西高原的露营地,我坐在殷红色的夕阳下,望着深(suì)的夜空,心中满是震撼。不远处,一顶白色的帐篷在风中微微摇曳,仿佛在诉说着我们一路以来的艰辛与欢笑。同行的向导,一位眼神(xī)利、经验丰富的康巴汉子,总能在荒野中迅速做出精准判断。他锋芒必露的个性,总能为我们带来惊喜。在这片壮丽的土地上,我们锲而不舍地追寻着自然的奥秘,每一次的探索都让我们更加敬畏这片土地。
古诗文阅读陶冶了我们的情怀:和李白春夜闻笛, "__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笛声婉转缠绵,拨动了多少游子思想的心弦;与韩愈漫步于晚春时节,他看到花木仿佛知晓春将逝去,脱口而出: "___,___"(韩愈《晚春》),这是诗人特别珍惜春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与王维静坐竹里馆, “___,___”(王维《竹里馆》)一句诗人以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幽静闲远的格调,传递出诗人悠远宁静的心境;与岑参路遇,他以“___,___”(岑参《逢入京使》)一句,让我们感受到了“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一样的远行者的复杂心理。
章回 | 对乘客的态度 | 批注 |
第 1 回 | 杀好了腰,再穿上肥腿的白裤子,裤脚用鸡肠子带儿系住……“坐上吧,瞧着给!”他的样子是那么诚实。 | (1)“杀好了腰”:方言,意思是把腰带系好,体现了作品语言的___(特点)。 |
第 7 回 | “先生另找人吧!这个月的工钱,你留着收拾车吧……” | 这里“先生”是曹先生。 |
第 23回 | 现在,他故意的耍坏;摔死谁也没多大关系,人都该死! | (2)从“对乘客的态度”的三处选文,你感受到祥子怎样的变化?并请结合作品内容分析其变化原因。___ |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①沈先生逝世后,傅汉思、张充和从美国电传来一副挽词: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副挽词把沈先生的一生概括得很全面。
②沈先生的血管里有少数民族的血液。他在填履历表时,“民族”一栏里填土家族或苗族都可以,可以由他自由选择。湘西有少数民族血统的人大都有一股蛮劲、狠劲,做什么都要做出一个名堂。他少年当兵,漂泊转徙,很少连续几晚睡在同一张床上。吃的东西,最好的不过是切成四方的大块猪肉(煮在豆芽菜汤里)。行军、拉船,锻炼出一副极富耐力的体魄。二十岁冒冒失失地闯到北京来,举目无亲,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就想用手中一支笔打出一个天下,经常为弄不到一点东西“消化消化”而发愁。冬天屋里生不起火,用被子围起来,还是不停地写。他真的用一支笔打出了一个天下。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人,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而且积累了那么多的学问,真是一个奇迹。
③沈先生很爱用一个别人不常用的词:“耐烦”。他说自己不是天才,只是耐烦。他的“耐烦”,意思就是锲而不舍,不怕费劲。一个时期,沈先生每个月都要发表几篇小说,每年都要出几本书,被称为“多产作家”,但是他写东西不是很快,从来不是一挥而就。他年轻时常常夜以继日地写。他的作品看起来很轻松自如,看似不经意,但都是苦心刻琢出来的。《边城》一共不到七万字,他告诉我,写了半年。
④沈先生爱改自己的文章。他的原稿,一改再改,天头、地脚、页边,都是修改的字迹,蜘蛛网似的,这里牵出一条,那里牵出一条。作品发表了,改。成书了,改。看到自己的文章,总要改。沈先生的作品写得最快、最顺畅、改得最少的,只有一本《从文自传》。这本自传没有经过冥思苦想,只用了三个星期,一气呵成。
⑤他很爱他的家乡。他的《湘西》《湘行散记》和许多篇小说都可以作证。他不止一次和我谈起棉花坡,谈起枫树坳———一到秋天满城落了枫树的红叶,一说起来,不胜神往。黄永玉画过一张沈家门外的小巷,屋顶墙壁颇零乱,有大朵大朵的红花——不知是不是夹竹桃,画面颜色很浓,水气泱泱。沈先生很喜欢这张画,说: “就是这样!”八十岁那年,他在家乡听了傩戏,这是一种古调犹存的很老的弋阳腔。沈先生听了,说: “这是楚声,楚声!”他动情地听着“楚声”,泪流满面。他的家乡每年有人来看他,沈先生非常亲切地和他们谈话,一坐就是半天。
⑥沈先生很好客,朋友很多。老一辈的有林宰平、徐志摩。沈先生提及他们时充满感情。我认识他后,他经常来往的有杨振声、张奚若、金岳霖、朱光潜诸先生,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他们的交往真是君子之交,既无朋党色彩,也无酒食征逐。清茶一杯,闲谈片刻。
⑦沈先生对青年的帮助真是不遗余力。他曾经自己出钱为一个诗人出了第一本诗集。诗人柯原的父亲故去,家中欠了一笔债,沈先生提出卖字来帮助他,价款直接寄给柯原。他对学生的作品细心修改,寄给相熟的报刊,尽量争取发表。他这辈子为学生寄稿的邮费,加起来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我在昆明写的稿子,几乎无一篇不是他寄出去的。
⑧沈先生自奉甚薄,穿衣服从不讲究。我见他时,他总是穿着一件洗得褪了色的蓝布长衫,夹着一摞书,匆匆忙忙地走着。但在帮助家乡时,先生总是竭尽全力。 《沈从文文集》的稿费寄到,九千多元,他又从存款中取出几百元,凑成一万,寄到家乡办学。
⑨沈先生也有生气的时候,也有极度烦恼痛苦的时候,但多数时候都是笑眯眯的。他总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看这个世界的一切。到了晚年,他喜欢放声大笑,笑得合不拢嘴,且摆动双手作势,真像一个孩子。只有看破一切得失荣辱,心地明净无渣滓的人,才能这样畅快地大笑。
⑩沈先生家有一盆虎耳草,种在一个椭圆形的小小钧窑盆里。很多人不认识这种草。这就是《边城》里翠翠在梦里采摘的那种草,沈先生喜欢的草。
(节选自汪曾祺《慢煮生活》,有删改)
比较《观书有感》与《观书》,补充小语与小文的对话。
观书有感 | 观书 |
【宋】朱熹 | 【明】于谦 |
半亩方塘一鉴开, |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
天光云影共徘徊。 |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
问渠那得清如许? |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
为有源头活水来。 |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
小文: “比较两首诗歌,我发现有意思的是两诗都采用了 ___的抒情方式,朱熹通过描写池塘的清景象,以自然景物为载体,暗示读书带来的思想清明。于谦通过自然意象___和 ___来象征读书带来的知识更新和精神愉快。这种抒情方式使情感表达更加细腻,同时也提升了诗歌的意境。”
小语:“你看到了相似之处,我看到了两首诗歌不同的地方。就抒情方式看,朱熹的诗歌还用到了哲理抒情,最后两句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向我们揭示人生道理: ___。 而于谦还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诗歌开篇一句直接将书卷比作故人,用___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___的情感。”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傅永发愤读书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于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