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学年,月月,语文

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第二集团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来源:出卷网 日期:2025-03-24 类型:语文月考试卷 学期:九年级下学期 查看:8
基础积累
  • 在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麓, 一条被誉为“最美马拉松赛道”的智慧赛道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作为铜仁新地标,铜仁马拉松智慧赛道既是一条景观大道,也是一条健身大道,两者相辅相成。平坦崭新的自行车道,宛如一条丝带贯穿于铜仁至江口的青山绿水间。沿途有(kuān chang)          整洁的乡村小路、错落有致的农家小屋。置身于赛道,两岸青山环抱、(chuī)          烟袅袅,田园风光、古村古寨、民族风采尽收眼底。作为全国唯一一条“马拉松智慧赛道”,赛道上设置了众多智能设备,如:陪跑灯光、智慧AED救助站、智能心率柱等,(zhū)          如此类智慧元素的加入不仅提高了赛事的安全性和便捷性,也为跑者带来了与日俱增的参赛体验。铜仁马拉松智慧赛道不仅留住了体育爱好者和市民游客的心,也留住了当地村民的心,他们由衷地表示会留在家乡建设家乡,这条赛道正在描绘着中国式乡村新图景。
  •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梁启超,字任公,号卓如。我们学过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敬业与乐业》。 B.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儒家经典之一,它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 C. 莫泊桑,法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 D. 古代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其中“尊君”和“家君”都是尊称别人的父亲。
  • 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①乡书何处达?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②溪云初起日沉阁,___。       (许浑《咸阳城东楼》)

    ③___,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

    ④大漠孤烟直,___。       (王维《使至塞上》)

    ⑤长风破浪会有时,___。       (李白《行路难(其一)》)

    ⑥山水之乐,得之心而___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比喻表达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的诗句是:___,___。

    ⑧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

整本书阅读
  • 下面名著片段中的“你”指的是(     )

    “……还有甚说话!出家人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你在这荒郊野外,一连打死三人,还是无人检举,没有对头;倘到城市之中,人烟凑集之处,你拿了那哭丧棒,一时不知好歹,乱打起人来,撞出大祸,教我怎的脱身?你回去罢!”

    A. 《水浒传》中的鲁智深 B.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C. 《儒林外史》中的陈和尚 D. 《骆驼祥子》中的刘四爷
  • 在“读名著·品人生”阅读活动中,小文同学就名著人物的担当精神表达了自己的阅读感悟。请你从以下三部名著中任选一部,结合相关情节解读人物的担当精神。

    小文:《朝花夕拾》中《藤野先生》一文,记叙了作者在讲堂看电影以及自己受到同学歧视、侮辱的经历,为拯救民族,他决定弃医从文,这体现了青年鲁迅的责任与担当。

    《红星照耀中国》 《海底两万里》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现代文阅读
  • 热烈的涠洲岛

    陆春翔

    ①涠洲岛的热烈,从三万年前开始。

    ②三万年前的某一天,北部湾在几千万年数百次火山喷发逐渐堆积的基础上,再一次火山大喷发。数股暗红色岩浆,从海底如蛟龙样冒头窜出,继而冲向天空,岩浆们此起彼伏,毫无顾忌,似乎是在沉默的海底积聚已久,它们在发泄,在向天空示威。阳光熄灭,白天变成了黑夜,等到岩浆们上上下下闹腾够了,这样热烈的日子也就结束了。

    ③火山灰在海面隆起的地面上层层叠叠,叠叠层层,似于要将一切覆盖,中国最年轻的火山岛慢慢形成了。新岛四周有广阔的水面,岛上还有潟湖与外海相通,这是产珍珠的好地方,当地人称新岛为涠洲。两千多年前新岛被汉朝廷划归合浦郡。

    ④2022年6月28日涠洲岛的太阳以它惯有的热情迎接我。上午十点,太阳火烧一般,一切生物,似乎却躺了下来,默不作声。只有蝉是例外,拼命在发声,不舍昼夜。

    ⑤北海作家庞白与戚洵,陪我上了涠洲岛,我们来到了南湾的鳄鱼山景区。这鳄鱼山,大约是涠洲岛的精华所在了。伫立岛顶,我向周围亿万微粒构成的海蚀地貌俯视,海浪有节奏地一浪一浪地涌向各种洞门,再哗啦一声碎成无数白花。

    ⑥我们坐在树荫下歇息,一群大型海鸥,在正午烈日下掠过头顶。我知道眼前这个地方,曾经车水马龙,热闹得很。《北海市地名志》记载,这里曾经是军事重镇,有几十艘战船,一千多官兵。这些驻军守边防,也兼守看岛上名气最大的古珠池。从晋人刘欣期《交州记》的文字可以断定,最迟至晋代,岛上采珠已经盛行。到了唐代,大约是这里产的珠品质独特,个别难得的简直就如夜明珠,于是毫无悬念成了贡品。当年,一群采珠户采珠,边上还有官员跟着,采珠户冒着被“恶鱼”攻击的危险,一个猛子扎下。太守则在池边等待,他满怀希望,最好一次能捞上几个大蚌、老蚌,珠运连着官运呢!闪亮的珍珠,凝结着采珠人的血与泪!

    ⑦古珠池,吸引着各地来访者的目光,汤显祖就来了。

    ⑧在强烈的阳光下,我见到了汤显祖。此刻,他就端坐在涠洲岛半山的汤翁台上。他目无旁骛,日夜倾听着古老而又年轻的涛声。

    ⑨明朝万历五年(1577),二十七岁的汤显祖,信心满满地赴京城会试,颇具文名和才学的他成了首辅大学士张居正儿子的陪考人选之一。面对如此良机,汤显祖却想到了他家乡临川的玉茗花——这种行为怎么配得上玉茗花的高洁呢?他毫不犹豫地拒绝张居正的招揽,自然,也毫无悬念地名落孙山。

    ⑩万历八年(1580),张居正又派人游说汤给另一个儿子陪考,汤又拒绝,于是再次落榜,直到青年汤变成了中年汤,他才考中了进士。然而,汤显祖似乎天生不适应官场,他不安分。1591年,他上书《论辅臣科臣疏》,弹劾邪恶,抨击弊政,措词尖锐,因此被贬去广东徐闻县——一个听都没听到过的小县——做添注典史。

    ⑪来到徐闻后,由于心情沉郁,加上水土不服,汤显祖很快就病倒了。徐闻民众仰慕他的名声,对他心怀敬重,安排他去涠洲岛散心。来到涠洲岛,看着岛上的珠池,他却百感交集,除了感叹采珠人的不易,更借诗抒发深埋在心底的隐思。“为映吴梅福,回看汉孟尝”,我想,他连用这两个典故,想表达什么呢?为官要好自为之,正直善良是本分。之后,他在徐闻,遂昌以卓越的学识和一腔热忱为百姓做事,兴办教育,劝农田耕……

    ⑫在涠洲岛鳄鱼山景区,巨大火山岩壁上,那些丛丛叠叠的生命力旺盛的仙人掌,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黑黑的岩石,看上去沉稳而宁静,看不到一点泥土。仙人掌们却生机勃勃,它们开着黄色细碎小花,抱团生长,枝蔓相连;它们向人伸出夸张的玉刺,与海滩上张牙舞爪横行的螃蟹极相似,都是想保卫自己,不受侵犯。

    ⑬涠洲岛初生,起初应该是极其贫瘠的。赤红壤,风沙土,滨海盐土,那些火山灰性质的薄层土类,都需要时间的改造,时间会将一个新岛打造成一个琳琅满目的博物学院。我看着涠洲岛上茂盛的树与繁密的草,幻想着:它们一片一片的树叶,一片一片的草叶,都向着太阳,只要有太阳,不用多久,这些叶子就会铺满整个涠洲岛,甚至会伸向阔大的海面,一直延伸到北海那边的银滩大道。

    ⑭耳旷此起彼伏的鸟鸣,你会感觉,涠洲岛上的鸟类数不清,这里简直就是鸟类博物馆。《涠洲岛志》说,雨燕、环颈雉、雀鹰、灰脸狂鹰、黑鹳,这些鸟都是常客。每年的十月,群鸟聚集,它们会制造出异常喧闹的场景。这些鸟的快乐,我完全能从它们交流、翻飞的姿态上体会得到。

    ⑮古老与年轻,热烈与冷静,涠洲岛忽然如一个具有深邃思想的哲人一样,伫立在我眼前。他伸出手指,朝天朝地指了指:我的热烈,来自天空、大地和人类,是他们赋予了我全部的骨骼与灵魂。

  • “ChatGPT写诗”引发争议

    材料一

    ①机器人写诗,是文学的灾难还是福音?

    ②创作诗歌不难,难的是情感表达。写诗本身是一种文学创作,是一个演绎的过程。创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除了要掌握押韵、平仄、对仗等基本形式要素,还要倾注感情、价值与想象力。诗作里见思绪、见人品、见性情、见胸怀。写诗需要倾注感情,绝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这一点是人工智能很难达到的。     A     

    ③中山大学特聘研究员程羽黑在接受采访时就曾表示:“我们读一首诗时,会体会诗句背后的隐喻。但人工智能写的诗即使有漂亮的句子,也只能是模仿人组合字句,不可能有隐喻,没有背后的所指。”他还补充道:“诗歌主要是情感,人类的情感,机器人是无法计算的。人工智能写的只能是低层次的类型文学,永远代替不了李白杜甫。”

         B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的精神世界是技术上的突破无法取代的,但是我们要有一种危机意识。因为人工智能会海量学习,它对于数据的模仿是人无法比拟的。艺术的本质属性是一种创造,个性化是人类创造的生命。如果人类的创作不再发自内心,只是没有“人”的生命体验的一种技术性的东西。那么毁掉我们艺术生命的不是人工智能,而是我们自己。

    (节选自《当AI走入艺术的深巷,谁才是造物主》,有删改)

    材料二

       ①     C     人类对人工智能文艺创作能力的抗拒和排斥,一方面基于主观情感上的“一时难以接受”,因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文学艺术可能会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留给人类的最后一片施展才华的乐园;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文艺方面的“造诣”,尚处在“低幼”阶段,离人类的文艺创作水平还差很远,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难以跟人类匹敌。

    ②从积极的角度看,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虽然给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它们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阅遍人间所有的艺术精华,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还可以分析素材,增强和丰富艺术表现手法,让文学家的文学创作更上一层楼,给人类多彩的文学艺术世界增添更加绚丽的色彩,让文化消费者能体味更为赏心悦目的艺术之美。     D     

    ③人类从现在开始就可以很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来丰富自己的文艺创作。

    材料三

    网友龙二圈的ChatGPT写诗试验

    龙二圈:请你尝试写一首关于孤独自由的塑料袋的诗。稍加入一点想象,比如塑料袋自言自语或看到了什么。

    ChatGPT:好的,已经完成,如下:

    孤独自由的塑料袋,       它从未停下脚步,

    自言自语地漫游天涯,       随风飘荡,

    时而倾听风的吟唱,       寻找自由的旅途,

    时而与云朵对话。       独自面对黑夜与白昼,

    它穿梭于城市间,       仍然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感受人们的繁华与喧嚣,       孤独自由的塑料袋,

    经过青山绿水,       曾经看到那么多,

    目睹大地的壮阔与美丽。       也许在未来它还会,

    曾有人拾起它,       看到更多令人惊叹的美妙。

    也曾有人漠视它,

    但它的心灵依旧自由,

    不为物欲所缚缩。

    对象

    一改

    二改

    三改

    龙二圈

    尝试把文字再缩减一些。

    尝试替换进一些低频率的同义词。

    如果是萨特,会怎么写?

    ChatGPT

    自由的塑料袋,

    漫游天涯,

    倾听风云,

    目睹大地。

    曾被捡起,

    曾被遗忘,

    但心灵自由,

    随风流浪。

    黑夜白昼

    阳光风雨,

    孤独自由,

    无人可及。

    独行者,

    塑料袋漫游,

    天南地北

    寻觅,永恒不变

    被拾起,

    被忽略,

    自由徜徉,

    黑暗、晨曦、

    阳光、暴风雨……

    孤身。飞舞。

    如果是萨特,他可能会从一种更为悲观的角度来看待塑料袋,将其作为一种象征性的物品,代表着现代社会中的虚无和无意义。以下是一种可能的诗歌版本:

    无形之物,白天黑夜漫无边际地游荡

    它没有生命,没有自由,

    没有存在的意义,

    如同无情的现实,

    将我们束缚在这个世界上,

    塑料袋,

    你是自由的,

    却比我们更加孤独。

    【注释】①ChatGPT:目前最火的AI创作工具,能模仿人类的大脑的运作方式,模拟人类智能的技术和方法来处理问题。

古诗文阅读
  • 游西溪记

    林纾

    西溪之胜,水行沿秦亭山十余里,至留下,光景始异。溪上之山,多幽蒨 , 而秦亭特高峙,为西溪之镇。山溪行数转,犹见秦亭也。溪水漻然而清深,窄者不能容舟。野柳无次,被丽水上,或突起溪心,停篙攀条,船侧转乃过。石桥十数,柿叶蓊菱 , 秋气洒然。桥门印水,幻圆影如月,舟行入月中矣。

    交芦庵绝胜。近庵里许,回望溪路,为野竹所合,截然如断,隐隐见水阁飞檐,斜出梅林之表。其下砌石,可八九级。老柳垂条,拂扫水石,如缚帚焉。大石桥北趣入乌桕中,渐见红叶。登阁拜厉太鸿栗主 , 饭于僧房。易小艭绕出庵后,一色秋林,水净如拭。西风排竹,人家隐约可辨。溪身渐广,弥望一白,近涡水矣。

    (有删改)

    【注释】①幽蒨(qiàn):幽深而草木茂盛。②漻(liáo)然:清澈的样子。③蓊菱(wěn gài):草木茂盛的样子。④趣:同“趋”,趋向。⑤栗主:古代练祭所立的神主。用栗木做成,故称“栗主”。后通称宗庙神主为“栗主”。⑥小艭(shuāng):小船。

  • 从军行

    骆宾王

    平生一顾重 , 意气溢三军。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塞下曲(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释】①顾重:回首。②天星:天上的星星。③弓弦:弓箭。

综合运用。
  • 2023年10月22日下午,贵州“红飘带”长征文化数字展示项目在贵阳正式启动试运营。林城中学校团委组织团员到“红飘带”开展研学活动。
写作能力
  •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它们就像一座座大山,横亘在我们面前,有的山看似不可翻越,但当我们鼓足勇气,找到恰当的方法,坚持不懈地努力后,终将被我们远远地甩在身后。正是翻过了这样的一座座山,我们才收获成长,渐渐走向成功。在你的记忆中,一定也有曾经战胜某个困难和挑战的故事吧!

    请以《终于翻过那座山》为标题,写一篇600至7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和要求:

    (1)明确自己“翻过的那座山”是怎样的;

    (2)交代清楚自己“翻山”的缘由;

    (3)充分表现自己“翻过那座山”的过程;

    (4)恰当表达自己“翻过山”后的感受、思考和收获;

    (5)不可抄袭,不得套作;

    (6)文中勿出现真实的区域名、学校名和人名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