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城区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

来源:出卷网 日期:2024-12-02 类型:化学期中考试 学期:九年级上学期 查看:3
选择题
  • 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下列科技成果中,主要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A. 神舟飞船发射轨道的设定 B. 研究北斗卫星的运动情况 C. 利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 D. 无人机在各个领域的广泛使用
  • 变化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下列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钢铁生锈 B. 风力发电 C. 植物生长 D. 天然气燃烧
  • 新独家原创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臭氧层保护日”,臭氧层遭到破坏是当前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某同学查阅资料后提出“臭氧层遭到破坏可能与人类过多地使用氟氯烃类物质有关”,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 提出问题 B. 猜想与假设 C. 进行实验 D. 交流评价
  • 做化学实验时你一定留心观察过,在下列仪器中盛放固体药品的仪器是
    A. 广口瓶 B. 细口瓶 C. 烧杯 D. 集气瓶
  •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观察天气总结的经验。快下雨前,空气中水蒸气较多,然后凝结成水珠。下列对其过程分析正确的是
    A. 凝结成的水珠为新物质 B. 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C. 每个水分子的体积变大 D. 每个水分子的质量变大
  • 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 点燃酒精灯 B. 读取液体体积 C. 用橡皮塞塞住试管口 D. 称量10.05g固体
  • 下列物质的性质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氮气难溶于水 B. 酒精具有挥发性 C. 甲烷具有可燃性 D. 铜是紫红色固体
  • 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 一滴水中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B. 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分子变小了 C. 氧气和液氧都可支持燃烧——同种物质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D. 湿衣服在阳光下晾晒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 “生命吸管”可以解决野外极限环境中的饮水问题。“生命吸管”中没有用到的净水方法是

    A. 过滤 B. 吸附 C. 消毒 D. 蒸馏
  • 实验基本操作练习时,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对下列实验操作解释不合理的是
    A. 不能用量筒作为反应容器——某些反应会放热或吸热容易导致量筒测量不准确 B. 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防止引发火灾 C. 给试管中液体加热时,试管口不要朝向有人方向——以免液体沸腾喷出伤人 D. 酒精灯用毕及时盖上灯帽——防止酒精挥发,避免灯芯留有水分致使以后不易点燃
  • 实验小组用小刀切取一段蜡烛,用下图装置探究蜡烛燃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能用小刀切取蜡烛,说明蜡烛硬度较小 B. 注射器中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产生CO2 C. 玻璃导管口处的白烟能被点燃,说明白烟有可燃性 D. 蜡烛的熔化和燃烧都是化学变化
  • 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里加热冰,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①②③表示水在不同时刻的存在状态。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 水分子间的间隔:②>③ B. 水分子的运动速率:①>③ C. 水分子的质量:①=②=③ D. ②→③的过程中水发生了分解
  • 下列设计的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A

    B

    C

    D

    方案

                           

                             

                           

                             

    目的

    检验蜡烛燃烧生成水

    验证分子在不断运动

    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探究分子间有间隔

    A. A B. B C. C D. D
  • 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图中“●”代表碳原子,“〇”代表氧原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过程Ⅰ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B. 过程Ⅱ发生了化学变化 C. 过程Ⅰ中原子种类不变 D. 排列再紧密的分子之间也有间隔
  • 研究和学习化学有许多方法,下列方法中所举示例正确的是

    选项

    方法

    示例

    A

    分类法

    根据所含物质种类,可将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B

    观察法

    物质变化中观察到有发光、放热现象即可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

    C

    类比法

    试管可以直接加热,推测烧杯也可以直接加热

    D

    归纳法

    水和二氧化碳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因此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

    A. A B. B C. C D. D
填空与简答
  • 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的科学,它指导着我们更科学地认识、改造和应用物质。

  • 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 2024年“中国水周”活动主题为“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
  • 氢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安全高效的制氢和储氢是氢能成为主要能源的关键。
  • 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法,分类标准不同所得分类结果也不同。
实验与探究
  • 在“做实验”中“学化学”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

    (一)如图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基本操作,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A所示,手握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的标签要 ___,细口瓶的塞子要 ___在桌面上。

    (2)如图B所示,向试管内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 ___在试管口上方,不要接触试管。

    (3)如图C所示,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 ___。

    (4)如图D所示,试管洗涤干净的标准是 ___。

    (二)“铜绿”是铜器表面锈蚀形成的绿色粉末,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易受热生成氧化铜(黑色粉末)、水和二氧化碳。某化学兴趣小组现按如图装置给试管中的铜绿加热,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5)标号为①的仪器的名称是 ___。

    (6)向试管中加入铜绿时,先将试管 ___,再将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送入试管底部,然后将试管直立。固定到铁架台上时,试管口应略___倾斜,原因是___。

    (7)实验中④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

  • 同学们通过学习水的知识,开展了以下基础实验和跨学科实践活动。

    Ⅰ.探究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

    【查阅资料】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可以增强导电性

    【进行实验】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并记录现象

    (1)通电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水电解器中漏斗内液面___(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2)与b管相连的是电源的___(填“正”或“负”)极。若b玻璃管内收集到的气体为5mL,则a玻璃管收集到的气体约为___mL。

    (3)用燃着的木条检验a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观察到的现象是___;如何检验b管的气体___(写出操作过程及现象)。

    【实验结论】

    (4)写出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 ___,在电解水的过程中,电能主要转化为___能。

    【实验反思】加入氢氧化钠固体质量不同,水电解快慢不同

    【继续探究】

    (5)分别向100mL水中加入不同质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实验记录如表所示。对比三组实验,考虑课堂实验演示效果,选择实验___(填实验编号)更合适。

    实验编号

    氢氧化钠质量/g

    负极气体体积/mL

    正极气体体积/mL

    收集时间

    A

    0.50g

    1.08mL

    0.5mL

    5分钟

    B

    1.01g

    2.83mL

    1.32mL

    C

    5.26g

    8.16mL

    4.06mL

    【微观分析】

    (6)如图是水分子分解的微观示意图,请补全横线上的模型图。

    +___。

    (图中“”表示氧原子,“〇”表示氢原子)。

    Ⅱ.自制净水器

    【取样分析】同学们取了运河水样,分析水中含有泥沙等不溶性杂质以及色素、异味、矿物质、微生物等。

    【设计装置】大家将饮用水瓶和纱布、活性炭等组合成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水的净化。

    (7)其中,装置制作较合理的是___(选填“A”或“B”)。

    (8)通过该装置净化后的水___(选填“适宜”或“不宜”)直接饮用。

    【总结反思】

    (9)混合物分离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是___(将序号排序)。

    a.分析混合物成分

    b.找到分离方法

    c.寻找成分性质差异

    (10)自制净水器净水材料的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有___(写一条)。

理解与分析
  • 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视角是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
  • 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请结合所学知识完善关联图中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