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冲动,分级,神经系统

生物学高考一轮复习学案:第31讲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及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来源:出卷网 日期:2024-12-17 类型:生物学一轮复习 学期:高考阶段 查看:0
题目
  • 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进入突触后膜内发挥作用。
  • 内环境K浓度升高,可引起神经细胞静息状态下膜电位差增大。
  • 兴奋从神经元的细胞体传导至突触前膜,会引起Na+外流。( )
  • 听觉的产生过程不属于反射。
  • 突触后膜上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
  • 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属于被动运输。
  • 当突触间隙中谷氨酸积累过多时,会持续作用引起Na过度内流,可能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涨破。若某药物通过作用于突触来缓解病症,其作用机理之一可能是___。
  • 芬太尼是一种被严格管控的强效麻醉性镇痛药。研究发现:芬太尼缓解疼痛的机理是其与受体结合后,会抑制Ca2+内流,促进K外流,从而阻止痛觉冲动的传递。请设计实验证明神经元内Ca2+浓度降低能降低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实验仪器及药品:刺激器、神经递质检测仪、Ca2+通道阻滞剂)
  • 正常情况下,神经细胞内K+浓度约为150mmol·L-1 , 细胞外液约为4mmol·L-1。细胞膜内外K+浓度差与膜静息电位绝对值呈正相关。当细胞膜电位绝对值降低到一定值(阈值)时,神经细胞兴奋。离体培养条件下,改变神经细胞培养液的KCl浓度进行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当K+浓度为4mmol·L-1时,K+外流增加,细胞难以兴奋 B. 当K+浓度为150mmol·L-1时,K+外流增加,细胞容易兴奋 C. K+浓度增加到一定值(<150mmol·L-1),K+外流增加,导致细胞兴奋 D. K+浓度增加到一定值(<150mmol·L-1),K+外流减少,导致细胞兴奋
  •  人员利用电压钳技术改变枪乌贼神经纤维膜电位,记录离子进出细胞引发的膜电流变化,结果如图所示,图a为对照组,图b和图c分别为通道阻断剂TTX、TEA处理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TEA处理后,只有内向电流存在 B. 外向电流由Na通道所介导 C. TTX处理后,外向电流消失 D. 内向电流结束后,神经纤维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 听毛细胞是内耳中的一种顶端具有纤毛的感觉神经细胞。声音传递到内耳中引起听毛细胞的纤毛发生偏转,使位于纤毛膜上的K+通道打开,K+内流而产生兴奋。兴奋通过听毛细胞底部传递到听觉神经细胞,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低于膜内 B. 纤毛膜上的K+内流过程不消耗ATP C. 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D. 听觉的产生过程不属于反射
  • 研究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机制,可为帕金森病(老年人多发性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最近研究发现在小鼠体内多巴胺的释放可受乙酰胆碱调控,该调控方式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来实现(如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乙释放的多巴胺可使丙膜的电位发生改变 B. 多巴胺可在甲与乙、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 C. 从功能角度看,乙膜既是突触前膜也是突触后膜 D. 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
  • 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过度会引起肌肉痉挛,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下列治疗方法中合理的是(  )
    A. 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B. 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 C. 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 D. 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
  • 边听课边做笔记依赖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 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神经细胞受损伤,患者不能听懂话。
  • 失去脑的调控作用,脊髓反射活动无法完成。
  • 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
  • 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
  • 在语言活动时需有意地调整、改变呼吸才能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体现了___。
  •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是治疗抑郁症的首选药物。这类药物抗抑郁的机理可能是___。
  • 吸毒会打破生理上的均衡状态,导致体内部分化学物质失衡。研究发现,机体能通过减少受体蛋白数量来缓解毒品刺激,导致突触后膜对神经递质的敏感性降低,由此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  如图为排尿反射神经调节示意图,排尿反射弧不同部分受损引起排尿异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脑皮层受损,排尿反射消失 B. 脊椎胸椎段损毁,排尿反射不受意识控制 C. 刺激膀胱传入神经,就引起排尿反射 D. 膀胱壁的压力感受器受损,膀胱不能储存尿液,发生随时漏尿现象
  • 下列有关神经系统分级调控的叙述,错误的是( ___ )
    A. 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存在着控制同一生理活动的中枢 B. 躯体的运动只受大脑皮层中躯体运动中枢的调控 C. 脑中的高级中枢能发出指令对低级中枢进行调控 D. 机体运动能有条不紊与精准地进行,与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有关
  • 下列关于人脑的高级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B. “植物人”脑干、脊髓的中枢仍然能发挥调控作用 C. 聋哑人表演“千手观音”时,大脑皮层视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等参与调节 D. 若只有S区受损,患者看不懂文字,但能听懂别人说话
  • 阿尔茨海默病病理显示患者的大脑细胞受损,形状像海马的脑区会出现神经炎性斑块,且会出现突触丢失、神经递质减少等异常现象。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如果形状像海马的脑区受损,则主要会影响长时记忆 B. 如果新突触不能正常建立,则主要会影响短时记忆 C. 如果言语区的W区受损,则患者会出现阅读文字障碍 D. 如果大脑某一区域受损,则患者可能会出现大小便失禁
  • 在神经调节过程中,兴奋会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兴奋从神经元的细胞体传导至突触前膜,会引起Na+外流 B.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 C. 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 D. 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 去甲肾上腺素(NE)是一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突触前膜重摄取或被酶降解。临床上可用特定药物抑制NE的重摄取,以增加突触间隙的NE浓度来缓解抑郁症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NE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引发动作电位 B. NE在神经元之间以电信号形式传递信息 C. 该药物通过与NE竞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而发挥作用 D. NE能被突触前膜重摄取,表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可双向传递
  •  在脊髓中央灰质区,神经元a、b、c通过两个突触传递信息;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兴奋则会引起b、c兴奋 B. b兴奋使c内Na快速外流产生动作电位 C. a和b释放的递质均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 D. 失去脑的调控作用,脊髓反射活动无法完成
  •  药物甲、乙、丙均可治疗某种疾病,相关作用机制如图所示,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NE)。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药物甲的作用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 B. 药物乙抑制NE释放过程中的正反馈 C. 药物丙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 D. NEβ受体复合物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
  • 关于神经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神经细胞受损伤,患者不能听懂话 B. 主动运输维持着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这是神经细胞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C. 内环境K+浓度升高,可引起神经细胞静息状态下膜电位差增大 D. 谷氨酸和一氧化氮可作为神经递质参与神经细胞的信息传递
  •  短时记忆与脑内海马区神经元的环状联系有关,如图表示相关结构。信息在环路中循环运行,使神经元活动的时间延长。下列有关此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兴奋在环路中的传递顺序是①→②→③→① B. M处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时,膜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 C. N处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 D. 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进入突触后膜内发挥作用
  •  如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生物体内的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 B. 组织液中Na浓度变化不影响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 C. 兴奋在轴突上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导 D. 神经冲动可以由甲到丙或者由乙到丙
  •  如图中实线是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正常曲线,虚线是经某种方式处理后,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异常曲线。则该处理方式是(  )

    A. 降低培养液中Na含量 B. 降低培养液中K含量 C. 药物处理阻断Na通道 D. 药物处理阻断K通道
  •  吸食N2O会使身体机能出现多方面紊乱,N2O被称为“笑气”,医疗上曾用作可吸入性麻醉剂,其麻醉机制与位于突触后膜的一种名为“NMDA”的受体的阻断有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能与多个神经元形成联系 B. 突触小体中的线粒体可为神经递质的分泌提供能量 C. 吸食“笑气”或毒品后,人会产生愉悦、快乐的感觉属于条件反射 D. N2O能引起麻醉可能是其影响了某些突触后膜上Na的内流
  • 耳蜗中的毛细胞能感知声音,其基底部浸浴在外淋巴液中,顶部浸浴在内淋巴液中。外淋巴液和一般细胞外液的成分类似;内淋巴液却相反,其中含有较高浓度的K(高于毛细胞细胞内液的K浓度)和较低浓度的Na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未受刺激时毛细胞基底部和顶部膜两侧的电位差相等 B. 毛细胞受到刺激时内淋巴液中的Na内流进入毛细胞 C. 内淋巴液中含有较高浓度的K与主动运输无关 D. K可以通过毛细胞基底部外流进入外淋巴液
  •  下图为某突触的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突触一定存在于两个神经元之间 B. 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不一定会产生动作电位 C. 每个突触小泡中含有几万个乙酰胆碱分子 D. 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会影响通道蛋白
  •  给脑桥(位于大脑和小脑之间)注射能阻止γ­氨基丁酸与相应受体结合的物质后,小鼠的排尿阈值(引起排尿反射的最低尿量值)降低。相关推理正确的是(  )
    A. 脑桥释放的γ­氨基丁酸能抑制排尿 B. γ­氨基丁酸使高位截瘫患者排尿顺畅 C. 人体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脑桥 D. 不同年龄段的人排尿阈值都是相同的
  • 下列实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
    A. 针意外刺到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B. 短时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时记忆 C. 大脑皮层H区损伤,导致病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D. 尿检时没有尿意也能取到尿液
  •  神经科医生常对患者做如下检查:手持钝物自足底外侧从后向前快速轻划至小趾根部,再转向拇趾侧。成年人的正常表现是足趾向跖面屈曲,称巴宾斯基征阴性。如出现趾背屈,其余足趾呈扇形展开,称巴宾斯基征阳性,是一种病理性反射。婴儿以及成年人在深睡的状态下,也都可出现巴宾斯基征阳性。下列有关推理分析错误的是(  )

    A. 巴宾斯基征阴性有完整的反射弧,但巴宾斯基征阳性没有 B. 巴宾斯基征的初级控制中枢位于脊髓,但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C. 正常人巴宾斯基征阴性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特点 D. 推测巴宾斯基征阳性成年人患者可能是大脑皮层相关区域有损伤
  • 神经递质多巴胺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参与奖赏、学习、情绪等脑功能的调控,毒品可卡因能对脑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如图是突触间隙中的可卡因作用于多巴胺转运蛋白后干扰人脑兴奋传递的示意图(箭头越粗表示转运速率越快,反之则慢)。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多巴胺通过多巴胺转运蛋白的协助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B. 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其对Na的通透性增强 C. 多巴胺发挥作用后被多巴胺转运蛋白回收到突触小体 D. 可卡因可阻碍多巴胺被回收,使脑有关中枢持续兴奋
  •  人的排尿是一种反射活动,膀胱充盈时,牵张感受器兴奋,反射性引起逼尿肌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使尿液排出;当尿液流经尿道,刺激尿道中感受器兴奋,导致逼尿肌进一步收缩,直至尿液排空。下图为相关反射弧的部分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  抑郁症是近年来高发的一种精神疾病。研究表明,抑郁症与去甲肾上腺素(NE)减少有关。NE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主要由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和脑内肾上腺素神经末梢合成和分泌;NE也是一种激素,由肾上腺髓质合成和分泌。结合图示回答下列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