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武威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武威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4月期中试卷

来源:出卷网 日期:2025-03-12 类型:语文期中考试 学期:七年级下学期 查看:1
积累与运用
  • 请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字体临写下面的古体诗。
    阴阴夏木啭黄鹂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题。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做则,鞠躬尽, 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tiē决不放松。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通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bǎn____物统一。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旧贯。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 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 澎湃(pài)  祈祷(dǎo)   亘古(gèng)   锲而不舍(qiè) B. 校对(jiào)  默契(qì)  晌午(shǎng)  气冲斗牛(dòu) C. 嫉妒(jì)    哺育(bǔ)   挚友(zhì)   鞠躬尽瘁(cuì) D. 愧怍(zuò)  污秽(huì)   殷红(yān)  扑朔迷离(shuò)
  •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___ ) 
    A. 谣言  诞生  选骋  死而后已 B. 睿智  叱咤  氢弹  锋芒毕露 C. 癌症  决胜  胆识  妇儒皆知 D. 挚友  戈璧  仰慕  层出不穷
  • 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___ )
    A. 看到浩浩荡荡的长江一泻千里, 气势磅礴,我们的心胸变得更加开阔。 B. 学校操场上人声鼎沸, 热闹非凡。一场庆祝国庆的趣味运动会正在进行着。 C. 命运是不可捉摸的,只有真正强大的人才能掌握命运。 D. “低头族”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的方寸屏幕上,往往对身边的世界不以为然
  •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项是( ___ ) 
    A. 为了防止失窃事件再次发生, 安保部门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 B. 战胜自己思想上的弱点,是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关键。 C. 新形势下的教育就应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的水平。 D. 鲁迅先生的杂文写得深刻而犀利,常常把敌人的反动论点驳得体无完肤。
  •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一次,富兰克林买到一本《旁观者》刊物,便边读边把几篇文章的大意摘录下来。

    ②接着,就把自己写的与原文比较,发现自己的缺点,就把它改正过来。

    ③几年以后,他模拟原文的风格,写出了一篇篇文章。

    ④这样下来,他不仅掌握了作者的观点,取到了“真经”,而且学到了作者的思维方法,锻炼了自己的创造力。

    ⑤“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强化记忆,训练思维的好方法。

    ⑥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成功就是由此开始的。

    A. ⑤⑥②③①④ B. ④③②①⑤⑥ C. ⑤⑥①③②④ D. ①②④③⑤⑥
  • 下列语法和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视觉中国、东方IC等机构的商业模式,虽然不违法,却不道德,对社会的贡献也很低。”这句话中,加点字“虽然”“对”“也”分别是连词、动词和副词。 B. “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中“哎呀”二字是叹词,表示对美的感叹。 C.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讲述了木兰从军的传奇,使得木兰这个巾帼英雄的形象深入人心。我们常说的“巾帼不让须眉”意思是说女人不比男人差。“巾帼”和“须眉”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D.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事,是一部编年体通史,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
  • 综合性学习。

    某校七年级开展“家·国·梦”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活动。

  • 名著导读

    “先生!”他低着头,声音很低,可是很有力,“先生另找人吧!这个月的工钱,你留着收拾车吧:车把断了,左边的灯碎了块玻璃;别处倒都好好的呢。”

    ……

    他扯开大步,去找她。心中已看见了那个杂院,那间小屋,与他心爱的人。

  • 默写
文言文阅读
  • 诗歌鉴赏

    夜泊钱塘

    [明]茅 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

    (二)

    纪昌者,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 , 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 , 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牦悬虱于牖 , 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竿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飞卫曰:“汝得之矣!”

    (选自《列子·汤问》,有删改)

    【注释】①瞬:眼珠转动,眨眼。②偃卧:仰面躺下。③承:由下向上注视。④牵挺:织布机的踏板。⑤眦:眼眶。⑥牖:窗。⑦浸:渐渐。⑧燕角之弧、朔蓬之竿:燕地牛角做的弓,北地蓬梗做的箭杆。⑨穿透了虱子的中间,但绳子却没有断。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江北的雪

    朱明东

    ①一场洁白的盛典不期而至。

    ②朵朵雪花在空中缓缓地飘、慢慢地舞,层层叠叠、密密麻麻,一层一层往下落。这就是哈尔滨江北的雪,江北冬日里声势浩大的雪。

    ③初识江北的雪是儿时的一个早晨。祖父端着一盆豆腐冒雪而归, 一缕狂欢的风雪尾随热腾腾的豆香袭进屋内。 透过结冰的窗户向外张望,漫天的雪花,像大雾在弥漫,像柳絮在飘飞,更像卷着浪花的海水在汹涌。房前房后,院里院外,银白一片。想出门,门却推不开。

    ④下雪前,母亲回娘家看姥姥。我想跟着去,母亲说:“好好做寒假作业,雪停了天晴了,妈就回来了。”那两天,雪花晶莹了我的梦。第三天早上,阳光透过霜漫的玻璃,将我从梦中唤醒。呀,雪住了,天晴了,妈妈要回来啦!我兴奋地穿好衣服跑出门。雪霁一片新色,满村的雪,满村的白。脚下的雪更厚实,踩在上面,雪会欢快地发出“咯吱咯吱”声。村西头那些老杨树上高高低低挂满了“棉絮”,微风一吹,枝头就一抖;再一吹,“棉絮”就落了一地。

    ⑤前方的路和田野连成了白茫茫一片。西北那边有姥爷家,母亲定会打那里返回来。眼睛望得有些疼,用手揉了一下再望,田野上有个红点正向这边移动。是母亲!母亲头扎围巾,一身红棉袄,挎着小竹篮,向我走来……

    ⑥孩子沉湎在深深的雪梦中,田野、山林、乡村和城镇静谧而安然。月光下,江北成了平静的海洋,到处闪动着银色的光。天蒙蒙亮,父亲领着我和哥哥去二十多里外的小镇赶集。脚下的雪更加厚实了,大大的雪爬犁滑行得越发自由。我和哥哥坐在爬犁上,父亲轻快地拉着。太阳升起来了,辽阔的江北大地新光浮跃,熠熠生辉。赶集回来,天近黄昏,去时还舒缓的田野忽然刮起了大风。风卷着雪刮过来,向我们起劲儿地冲击着。我和哥哥躲在父亲身后不敢往前走。父亲安慰道:“别怕,前面就到家了。”

    ⑦大雪小雪下了几十年,离家的孩子终于回到了故乡。曾被红棉袄映衬的田野,曾刮着风雪的江北大地,如今已成为国家级新区。看,江北的雪片片如鹅毛,纷纷扬扬;看,江北的雪轻轻盈盈,朵朵绽放。落在树上,树上开满了银色的花儿;落在人身上,人瞬间清爽;落在车上,车上就载满了力量;落在窗台上,窗台上就闪烁温暖的光。雪花有情,江北的大地朴实而热情。在这样的大地上,归乡的游子怎能不欣慰?

    ⑧在我看来,没有雪花的飞舞,江北大地就少了一份冬日独有的美感。江北,有飞雪迎春的信念,更有桃花盛开的期待。在冰雪大世界,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雪的无畏光芒。数十台造雪机一字排开,正以每小时三十立方米的速度与天然雪共同打造着江北的新童话。五光十色的冰灯引导着雪飞舞的方向,最美的摩天轮成为江北新地标,与江北美丽的夜色和星空融为一体。

    ⑨银的大地,银的楼宇,银的江岸,到处都是雪的欢腾。几个孩子在小区门前堆雪人打雪仗,活泼而热闹。我情不自禁地抓起一把雪,向湛蓝的空中抛去。顿时,片片银屑如蝶飞舞,它们动情地唱着歌儿,似在传递春的消息……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02月08日)

  •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咆哮赶海的黄河

    韩小蕙

    ①风疾浪高,黄涛怒卷。此番到东营市,在黄河入海口东津渡,我看到了咆哮的黄河。

    ②本来我们正行驶在一条公路上。公路崭新,伸向无垠的天边。车窗外,右手边是低下去丈高的绿野;左手边低下处则是浓密得遮住了阳光的行道树,季节正好,每片叶子都绿得像一幅油画。

    ③我随口夸了一句“这公路真漂亮啊”,马上即有人纠正说“这不是公路,咱们这是行驶在黄河大堤上呢”。愕然,还没回过神来,咆哮的黄河就出现在眼前!

    ④但见浓重的、土黄色的排浪, 一排紧接着一排, 一个劲儿地往前抢,像士兵去抢占生命攸关的阵地。 一边冲锋, 一边还在呐喊,奔腾着向前,向前!有时候碰到了什么障碍物,“哗”地炸起一大瀑浪花,发出一声撕天裂地的吼叫。不由人不联想起草原上掠过的马队,踢踢腾腾, 一溜烟就不见了踪影。

    ⑤对,完全是野马脱缰,而且是一群、又一群;是前赴后继,就像要战死沙场似的,那疯狂劲道,真让人日瞪口呆。 此前,我曾在刘家峡看过清激翠玉、湿混静水的黄河;在万家灯火的兰州城里,看过宽阔雄壮的大场面黄河;在天设地造的壶口,看过慷慨激昂的瀑布黄河……但近多年来, 一直有声音在嚷嚷:“黄河断流了”“黄河没水了”,所以我以为黄河已是极度衰弱了,全然失去了出发时那冲天烈火般的激情。特别是行将入海的黄河,应该更是温厚,从容,心态平和,步履缓慢……然而,真是万万没想到,依然是大河东去,壮怀激烈的奔马群!

    ⑥黄河其实是很难接近的。尤其是它把奔进大海怀抱的入口处,隐藏得很深,很深。我们的汽车开了几个小时,眼睛都看累了,还只是大片大片的白碱地,除了芦苇,还是芦苇,满目皆是秋黄色的苍凉。 说是这些芦苇也有用处,可以盖房子,编织坐垫靠垫什么的。可我还是愿意想起前年在青岛海水稻研发基地,看到亿万人尊敬的袁隆平老院士,正争分夺秒率领团队研发海水稻,如果最终取得大面积成功,这大片大片的白碱芦苇地,不就都可以变成造福人间的风水宝地了吗——我祈祷!

    ⑦黄河的代名词就是“不屈”,就是“奔腾向前”,就是“百折不挠”。我傍着咆哮的黄河,进入了高台村。顾名思义,可知“高台”之意。桀鹫不驯的黄河时不时地就会闹上一顿脾气,1855年的大河决之后,洪水肆虚, 一年数决,民不聊生,“九地黄流乱注”也,“人或为鱼鳖”哉!反反复复折腾,直到2013年,暴躁的黄河把高台村(其实叫佟家村)的房屋毁塌了大半。按照利津县委的思路,干脆把堤外的村庄全部搬进堤内吧, 一下子彻底解决问题。但故土难离,有不少群众情感上割含不了。不愿迁走的乡亲们,就把房地基加高、再加高,用石头垒严实、再严实,并在房屋周围留出低矮的泄洪道。于是,村庄里就又呈现出“春在溪头荠莱花”的祥和景象。

    ⑧今年台风频仍。第17号台风是一匹叫“利奇”的野马,从遥远的浙江温岭一路北上,铁蹄踏踏,风嘶雷吼,刚刚掠过此地……抬望眼,透过日影斑驳的树荫,可隐隐约约看到高高的黄河大堤,像长城一样稳稳地安卧在头顶上,蜿蜒成一条巨龙。侧耳听,隐隐传来黄河的涛声。

    ⑨“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真是纵横千古的大才子,这世上再也无人能以简单平凡的七个字,就把黄河如此大气磅磷地勾勒了出来;然而,黄河也的确有着它的千万张面孔和万千种姿势,认准目标不回头,奔腾到海力不休,于排浪中听惊雷,雄震广宇四海愁,这亦是相当震撼的傲世独绝。

    ⑩2019年金秋,我心心念念来看黄河入海,风高浪快,黄水集骜,平生第一次见到了咆哮赶海的黄河,也算大开了胸襟。

    (有删改)

写作题
  • 写一段话,抒发某种情感,如幸福、喜悦、痛苦、忧伤、渴望等。200字左右。

    提示:①可以描写场面、事物,也可以叙述故事。情感的抒发要有内容,有凭借。②根据内

    容特点和表达需要,选择合适的抒情方式。

  •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选自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根据你的生活体验,选择上面四个分句中的一句作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可抒发感想。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自选;(2)不少于 600字;(3)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