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在当今数字化的世界里,我们面对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如何从这海量的信息中找到我们需要的知识呢?或许有一种神奇的网络技术,可以让数据变得“有灵魂”,像一座无所不知的魔法图书馆,那就是知识图谱。
你可能会好奇,知识图谱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它就像是一张巨大的网络地图,里面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知识点。比如,它知道什么是大熊猫,知道大熊猫吃什么,还知道大熊猫和其他动物之间的关系。这些知识点之间还会相互连接,构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知识网络。
那么,知识图谱是如何工作的呢?首先,它需要“读取”大量的信息,就好像在收集各种各样的书籍一样。然后,它会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像是把书中的章节和段落归类整理一样。接着,它会通过一些魔法技巧,像是一个聪明的图书管理员一样,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相关的知识,让我们轻松地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摘编自《探秘知识图谱:让数据变得“有灵魂”的魔法图书馆》)
材料二:
知识图谱的构建包括数据获取、知识抽取、知识表示、知识融合、知识建模、知识推理等步骤。
数据获取的对象是互联网上散落的大规模数据,这些数据来源多种多样,包括数据库文件、文本文档、网页数据或者链接开放数据等。数据类型包括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以及非结构化数据。我们将这些多源异构数据汇聚起来供知识抽取与应用。知识抽取主要面向链接开放数据,通过一系列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技术手段,从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数据中提取出实体、关系及属性等知识要素,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一系列高质量的事实表达。知识抽取完毕之后,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来表示抽取的各种知识要素,以便将人类所理解的知识转化成计算机能理解的形式。知识融合是指将多个数据源抽取的知识进行融合。对不同数据源的知识来说,存在知识质量良莠不齐、来自不同数据源的知识重复、知识间的关联不够明确等问题,需要通过知识融合来将这些数据整合为一体。知识融合主要包括实体对齐和本体对齐。通过实体对齐可以将同一个实体的不同表达方式整合为一体以解决某些实体有多种表达的问题,或将同样命名的实体分为不同含义的多个实体以解决某个概念对应于多个不同实体的问题;再通过本体对齐,可以确立一个统一的知识体系,将不同来源的数据在概念层整合为一体。在融合了知识图谱所需的数据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构建知识图谱模型。知识建模即建立知识图谱的数据模式。知识建模主要分为两个步骤:一是本体建模,即建立知识图谱概念层的模型;二是知识表示建模,即建立知识图谱数据层的模型。通过本体建模,可以得到这个知识图谱的层级结构,达到人类可以理解的程度;而通过知识表示建模,可以得到图谱数据层的模型,这使得计算机可以理解这些数据之间的关系。由于知识图谱是由获取的数据构建而成,这使得数据的缺失和错误会导致图谱的缺失与错误,我们可以通过知识推理来验证并弥补这些问题。知识推理主要分为基于逻辑规则的推理、基于知识表示学习的推理、基于图的推理及混合推理等。
(摘编自于俊等《知识图谱实战:构建方法与行业应用》)
材料三:
当前,我国古籍领域的数字人文研究已然迅速升温,成为重要热点之一,具体涉及了针对古籍的文本挖掘、知识组织、可视化分析、数据库或知识库构建等多维度的研究。其中,
以知识图谱为代表的语义互联网技术在古籍的知识组织层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研究诗词资源的知识重组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当前,以景观诗歌为主题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多停留在传统人文研究层面。景观诗歌作为诗词资源的子集,其本身更具有针对性和明确性,现有诗词领域知识组织模式与其并不能完全契合,因此利用知识图谱技术解构其文化内涵、重塑其语义知识具有一定研究价值。
到目前为止,国内诗词资源的数字化和知识组织等研究已经较为成熟,且形成了众多研究成果,如“中国历代人物传记数据库”等。科学家们通过运用数字技术,从多个维度挖掘诗词中的知识和价值,进行知识发现和可视化分析,以促进其在新时代的传播和利用。
(摘编自高琳霞等《数字人文视域下景观诗歌知识图谱构建研究》)
江声浩荡,虫声唧唧
冯渊
农历八月十五夜,我站在长江入海口的江堤上。
①天空澄净,大地坦荡,江水奔流。
从江堤上下来,往村子里走,稻田中间是宽阔的水泥路。水泥路面将圆月的清辉反射开来。地面亮晃晃,天空蓝盈盈。四野岑寂,只有微风吹动稻叶的声音,蟛蜞迅速爬过路面的声音。
村子近江堤一线,一排高大的水杉,向江堤投下晦暗的影子。暗夜里的水杉,高大、笔挺,枝叶删繁就简,主干直插云霄。这是一种孤独的树。灌木可以聚在一起,一丛丛一簇簇,叶片挨挨挤挤,让彼此感到安全,互相慰藉永夜的孤寂。香樟树冠庞大,枝繁叶茂,在风中互致问候,窸窸窣窣的言说排遣了孤独。只有水杉,那么高,那么直,自所有树丛的最高处挺出,几乎没有什么枝条。它总是独自面对太阳、流云和星空。夜晚,黑瘦的一条兀自站在堤岸一侧、房屋之后,让人想起一些内心有所持守的孤勇者。
我听到水杉下面灌木丛中的虫鸣。
白露之后,天气转凉,夜晚甚至有了些许冷意。此刻,站在江尾海头,听到的虫声平和、短促,细腻、温婉。它们还在歌唱,同时也做好了告别的准备。虫敏感于气温的变化,比人更清楚自己的命运。它们知道什么时候歌唱,什么时候告别。在天寒地冻之前,它们会回到土块和枯叶间安息。
我在水杉树影里听了很久。有一种不熟悉的虫声,像小小的铜丸轻轻滑过银子的坡面。“叮……”铜丸刚刚敲击银子,声音轻锐,一众虫声里最为悦耳动听;“铃铃铃……”沿着斜坡下滑,声音渐次减弱,淹没在其他昏昧的虫声里。我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虫子,我不知道的事太多了,许多事也永远没有机缘知晓。
虫的声音非常复杂。有的像村妇在稻田间闲聊,絮絮叨叨;有的像学者在论坛上演讲,亢奋激切;有的像童子念书,摇头晃脑;有的像落榜书生在破庙里苦读,穷愁潦倒……
它们有的在对话,有的在独白,有的在宣示,只是我无法分辨这些简单而又复杂的声响。我疑惑的是,今年的虫子与去年的虫子,发出的是一样的声响吗?它们歌唱与哀哭表达的是一样的诉求、一样的情绪吗?人类的耳朵太粗糙了,分辨不出这中间的差异,就像一个目不识丁的人,翻动图书馆里满架的诗集吧。
人类能用语言书写自己的情感,留下了无数诗歌,表达欢喜、愤怒、痛苦、忧伤……当我们处于某种情感之中,有多少精妙的诗句能准确传递甚至引发我们细微的感受?如果已经有了能表达所有感情的诗歌,还需要诗人继续创作吗?可是这个世上,每天还有许多人,用不同的语言在撰写新的诗句。他们滔滔不绝、喋喋不休,他们出版了一本又一本诗集,里面真的还有全新的表达吗?
我在聆听虫声的时候想这些问题,我在想这些虫子,在这个月亮朗照的夜晚,它们的歌声应该和去年不一样吧?
很遗憾,人听不出今年的虫声与去年虫声的区别。如果我结识一个虫子朋友,走进它的院落,豆棚瓜架之下与它聊天,熟悉它们的气味、姿态和语言,我得到的关于整个虫生的信息,就会如人类的语言一样丰富。
人自诩是万物之灵,可今夜我站在水杉之下,根本听不懂虫声唧唧,我在垂头而立时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无知的愧疚。
对面走来几个年轻男女,听他们对话,是刚从江堤下方的芦苇丛里探险回来。女孩子说:“我们回江海会客厅去吧。”人用语言传情达意,人还用词语命名万物。②不过,语词的能指与所指常常错位。如果我不是从稻田之间那个亮着耀眼灯火的小院落走过来,我永远不知道小院有个名字叫“江海会客厅”。
这个世界因为语言不通造成了许多无法沟通的困境,现在我明白了,即使运用同样的词语、语音和语调,也未必能懂得词语所指的真实物事。人为制造的障碍,就让人和人的沟通变得复杂;要进入虫的世界,太难了,不知道那些虫声里还有多少词语的陷阱呢。
游人散尽的午夜,我还站在江堤上。我谁也不等了,等谁,谁也不会来。
③夜风吹来,衣服空荡荡。身前身后,一片萧疏。
我很喜欢这种带来内心巨大充实感的深刻的寂寞。我愿意在江堤之上,日复一日,学习江海:它们吞吐一切,有时风平浪静,有时狂澜滔天;④一切的一,一的一切,都藏在深深的水底。
我分明听到水深深处的激荡:耳鬓厮磨的软语温存,久别重逢的热烈相拥;还有江海分离后的嘶吼,鱼龙吟啸,烈马奔腾,巨石崩裂,火焰在深海里熊熊燃烧。
这就是江声。
看上去空阔无边的江海,听上去寂然无声的水面。有许多我熟悉的、渴望的声音。
我阅读诗集,探访虫子,倾听江声,想从声音、词语里寻找、构筑一个全新世界,这个世界让我更充实、更饱满,因为它随时被更新:诗集被永续书写,虫子在春天复活,江声里有我一辈子探听的秘密。
我用适度的寂寞滋养自己,这样,我的情绪就不必受到外在力量的控制,我通过复习江海的声音成就自己。
我想在江堤之上、水杉之后寻一栋房长久住下来。背依江海,面朝稻田。我想在朝着江堤和水杉的一面开一扇大大的窗户。当我奔走疲倦了,就坐在窗下,静静听着亘古的虫声和江声,温习那熟悉的句子: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
(有删改)
材料一:
夏,宋公使邾文公用鄫子于次睢之社① , 欲以属东夷。司马子鱼曰:“古者六畜不相为用,小事不用大牲,而况敢用人乎?祭祀以为人也,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谁飨之?”楚人伐宋以救郑。冬十一月己巳朔,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②。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③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④ , 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⑤可也。”
(节选自《左传》)
材料二:
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齐宣王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牛何之?”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而宋襄公执鄫子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泓之役,身败国衄,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人能紾⑥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饥于壶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桓文之师,存亡继绝,犹不齿于仲尼之门,况用人于夷鬼以求霸,而谓王者之师!可乎?使鄫子有罪而讨之,虽声于诸侯而戮于社,天下不以为过。若以喜怒兴师,则秦穆公获晋侯,且犹释之,而况敢用诸淫昏之鬼乎?
(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
【注】①意思是杀死鄫子用于祭祀次睢的社神。次睢,在今山东临沂市东北。②二毛,斑白的头发,这里指敌军中的老年人。③勍敌,强敌。④胡者,年纪很大的人。⑤儳,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⑥紾,扭,拧。
秋晚悲怀
李觏①
渐老多忧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伤。
数分红色上黄叶,一瞬曙光成夕阳。
春水别来应到海,山松生命合禁霜。
壶中若逐仙翁去② , 待看年华几许长。
【注】①李觏,北宋中期诗人,出身寒微,多次科举不第,靠讲学自给。②据《云笈七箓》记载,壶中有日月如世间,有老翁夜宿其内,自号壶天,人称为壶公。
雪花里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科学家说,每一片雪花都是六瓣的,世界上找不到两片一模一样的雪花。是谁设计了如此精妙的一切呢?
更奇的是,雪乡的雪花除了有六个瓣,还有六个倒勾。雪花可以把自己倒挂在任何物体上,不张扬,不脱落,悄无声息。而落下之后呢?而地面上呢?厚厚的白雪堆积着,形态各异,如云朵,如蘑菇,如大奶油蛋糕,如白色大熊猫。
冬天,中国北方有雪的地方 甲 , 但双峰的雪为何如此独特?①根据研究显示,②这取决于三个因素———寒冷、地形和风向。③寒冷和地形就不用过多解释了,④吹往双峰的风,来自三个不同方向——南面、西面、北面。⑤三个方向的风汇聚到一起,⑥在地形的作用下,⑦交锋,消解,翻滚,⑧逐渐没了烈性,⑨就只能朝着“雪乡”去了。
因此,形成了这个 乙 的冰雪世界。在这里,可以赏雪、踏雪、滑雪、堆雪、舔雪、吃雪,甚至可以与雪相拥相抱,还可以体验驰骋林海雪原的速度与激情。当雪乡的第一场雪飘落之后,雪乡剧场就异常火爆起来。二人转、快板书、单口相声,传递着雪乡的暖意和温情。
谈到“雪乡”名称的由来,当地人说,这要感谢作家曲波,他在《林海雪原》里最早将这一带称为“雪乡”。
早年,雪给双峰人带来太多的困扰。冬季里,一觉醒来,门可能就推不开了。伐木人作业时,一不留神就掉进雪窟窿里了。运材车上山,在积雪中行进,蜗牛一样一天爬行不了几公里。孕妇临产要提前20天下山去医院,就怕哪个时晨大雪封山。
如今呢,不同喽!苦寒之地的“冷资源”,竟成了火爆的“热经济”。这两年,有130万人次来双峰旅游,雪乡实现赢收2亿元。雪乡,一时成了许多人追逐梦想的地方。
在不久的将来,假如人类的大部分工作都可以由人工智能来代替,今天我们学习知识的意义在哪里?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个人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