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2025届

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2025届高三语文模拟演练测验试卷

来源:出卷网 日期:2025-04-09 类型:语文高考模拟 学期:高考阶段 查看:10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子游鱼之乐所体现的思维,是一种会通万物的思维,在诗意的心灵中,打通“我”与世界的界限,通世界以为一,这一理论在中国美学中占有重要位置。

    在鱼乐之辩中,庄子以知游鱼之乐而发出会心的感慨,惠子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诘难之,透露出道、名二家的不同思想指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惠子的问难若从理性角度看,是完全合理的:鱼的快乐是鱼的体验,人不可能知道鱼的快乐。“出游从容”,是鱼游动的样态,并不表示鱼有这样的情绪体验。庄子与鱼别而为二,二者各为孤立的世界,不存在相通的物质因缘。因此,从科学角度看,庄子的论断不成立:从逻辑上看,庄子的推论也无根据。

    游鱼之乐这个论题的要点之一,就是“知”,惠子认为,鱼之乐不可“知”,但庄子说“我知之漆上也”。这句话是此论辩的关键。正像宣颖所解释的:“我游濠上而乐,则知鱼游濠下亦乐也。”正因“我”来到这河边,徘徊在河的桥梁上,正因“我”心情的“从容”,在这从容游荡中,“我”感到无拘束的快乐,所以“我”“觉得”游鱼是快乐的,山风是快乐的,白云是快乐的,鸣鸟是快乐的。这是诗意的目光、审美的目光。

    惠子中其孤明而不与万物相通之心,而庄子却致力于凿通孤立世界之间的界限,是人与物关系的“绝地天通”。他以诗意的眼光超越“人”的态度,超越科学、功利的视角,以天心穿透世界。他在桥上看鱼,鱼在桥下优游,在他的感悟中,杯没有了水没有了,“我”没有了,鱼和“我”的界限也没有了,世界即如一大河流,他和鱼都在这河流中优游。鱼非“我”眼中所见之鱼,而是在“我”生命中游荡的鱼,“我”也非故常之“我”,而是“丧我”之“我”。在“遇”而不是“目视”中,二者会通合一台。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如果站在人与天分离的角度看,天是天,物是物,我是我;如果站在诗意的立场看,“我”与世界的界限打破了,“我”和世界融为一体,还归于世界的大本。我们通常所说的诗意的眼光,就是从生命的角度看世界。庄子所反复强调的“天地与我并生”、“磅礴乎万物以为一”云云,即是说“人在世界中”,人并不在世界之外。人在世界中,是世界的“在”者,而不是“观”者。

    庄子将会通物我的纯粹体验境界称为“物化”,“化”于物,“我”就是物,没有了物我之间的界限。“物化”是和“对象化”相对的一个概念,它将人从“对象化”中拯救出来,让生命自在显现。濠梁上的快乐,是非“对象化”的境界,这一思想在后世中国美学中得到了丰富。

    (摘编自朱良志《游鱼之乐--会通物我》)

    材料二:

    我们通常都有“以己度人”的脾气,即每个人对旁人旁物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生某种情感时,是凭自己的经验推测出来的。庄子看到债鱼“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也是因为他自己对于“出游从容”的滋味是有经验的。

    正如我们常说云飞泉跃,但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常说山鸣谷应,但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而我们这样说的时候,其实是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作我们的侪辈,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既然美感经验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那我们可以从这个前提中抽出两个结论来。首先,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物的意蕴深浅和人的性分密切相关,深入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比如一朵含露的花,在这个人看来只是朵平常的花,在那个人看或以为它含泪凝愁,在另一个人看或以为它能象征人生和宇宙的妙谛。一朵花如此,一切事物也是如此。因我把自己的情趣移于物,物才能呈现我所见到的形象。我们可以说,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我伸张而成。欣常中都含有几分创造性。其次,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所以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治性情,而却有陶治性情的功效。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苏东城诗说:“宁可食无内,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不过是美的形象之一种,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

    (摘编自朱光潜《“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忆的价值

        ①人类自有历史以来,记忆力一直被视为最珍贵的心灵天赋。过去的人们,把记忆视为知识的孪生子,直到近 100 年,文字记录变得廉价而容易取得之后,记忆的重要性才快速衰退。

        ②希腊神话把记忆拟人化,取名为摩涅莫辛涅,她是缪斯女神的母亲,所有的艺术与科学都由她孕育而生。把记忆视为最古老的心灵技巧以及所有心灵技巧的基础,理由十分充足,因为倘若没有记忆,其他心灵运作的规则就会随之消失得无影无踪,逻辑与诗歌也不可能存在,人类历史上的每一代人都必须重新发现科学的基本原则。

        ③记忆的重要性不仅适用于人类历史,个人的历史也是一样。一个人倘若没什么值得记忆的事,人生就会变得贫乏。20 世纪初的教育改革家就完全忽略了这回事。他们研究证明,“机械性的背诵”不是储存与搜集资讯的有效方法。在他们的努力争取下,背诵式学习被排除在学校之外。如果记忆只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派教育改革家的论证或许很正确。但如果我们把控制意识看得跟完成工作同样重要,那么把复杂的资讯模式牢记在心中,绝不能说是一种浪费。稳定的内涵能使心灵更丰富,所谓创造力与记诵式学习不兼容,其实是一项错误的假设。多位最具创意的科学家,都以能记忆大量音乐、诗歌及历史资讯而著称。

        ④一个能记住故事、诗词歌赋、球赛统计数字、化学方程式、数学运算、历史日期、《圣经》章节、名人格言的人,比不懂得培养这种能力的人占了更大的便宜。前者的意识不受环境产生的秩序限制,他总有办法自娱,从自己的心灵内涵中寻求意义。尽管别人都需要外来刺激——电视、阅读、谈话或药物——才能保持心灵不陷于混沌,但记忆中储存足够资讯的人却是独立自足的。除此之外,一般人也喜欢跟这种人做伴,因为他们会与人分享心灵的资讯,帮助互动的对象,建立意识的秩序。

        ⑤在某种意义上,每个人都是他个人生命的历史学家。童年记忆的情绪力量,对于我们长大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心灵如何运作,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生周期在最后阶段追求“整合”,也就是把一生中完成的与未完成的事,整理成一则有意义而专属于自己的故事。卡莱尔写道:“历史就是不计其数的个人传记的精髓。”

        ⑥记住过去不仅是创造与保存自我认知的唯一工具,也能成为乐趣的源泉。一般人写日记、照相留念、拍摄幻灯片与家庭录像带,或收集大大小小的纪念品堆在家里,与建立一座家庭生活博物馆无异,尽管外人到访时,不一定能看得出其中的历史含义。他或许不知道,客厅墙上那幅画是主人赴墨西哥度蜜月时买的,所以意义非常重大;走廊里铺的地毯是一位深受敬爱的长辈所赠,也成了全家的宝贝;书房里的破沙发舍不得丢,因为孩子小的时候,妈妈就坐在这儿喂他们奶。

        ⑦拥有过去的记录对提升生活品质极有帮助,它把我们从“现在”这个暴君的魔爪下解救出来,使意识能再度造访过去。它让我们挑选、保存特别愉快而有意义的回忆,从而创造一个能帮助我们面对未来的过去。这样的过去或许不完全符合事实,但记忆中的过去本来就不可能百分之百地与事实相符:它不断被改编。问题在于,我们对编辑过程是否握有创造性的控制权。

        ⑧我们有些人不喜欢记忆,觉得它很无聊。其实,人类的许多知识都和记忆有关。比如历史,所谓历史就是观察、记录、保存生活中大小事件的记忆。我们往往只把它视为一连串非背不可的日期,或古代历史学家兴之所至搞出来的一套编年记录。我们容忍它,但并不喜欢它;为了拿文凭,不得不学它,但是学得心不甘情不愿。若是如此,历史将无法改善生活品质,由外界控制的知识也不能带来乐趣。但如果一个人认定过去的某些特点有吸引力,决心去追求,把注意力集中在对他别具意义的资料与细节上,并用个人的风格记录下来。读历史,就变成如假包换的心流体验了。

        ⑨如何使记忆更有价值?最自然的做法就是从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题材入手——诗歌、烹饪、棒球等,然后开始注意与这个题材相关的重要素材。只要充分掌握题材,一项资讯值不值得记忆就显而易见了。在此应该认清一件事,你不需要吸收一连串事实,也不会有什么必须记忆的事项的清单。只要你决定自己想记住某个资讯,它就会接受你的控制,记忆学习的过程就成为一项愉快的工作,不再是外来的要求。

    (选自《心流》一书,有删改)

古代诗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文忠公神道碑

    苏辙

    公讳修,字永叔,幼敏悟过人,两试国子监,一试礼部,皆第一,遂中甲科。景祐初,迁镇南军节度掌书记、馆阁校勘。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诮范公以为当黜 公为书责之,坐贬峡州夷陵令。康定初,范公起为陕西经略招讨安扶使,辟公掌书记。公笑曰:“吾论范公,岂以为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辞不就。初,范公之贬饶州, 公与尹师鲁皆以直范公见逐,目之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久而益炽。公乃为《朋党论》以进,言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其言恳恻详尽。其后诸公卒以党议不得久留于朝。公性疾恶,论事无所回避,小人视之如仇雠,而公愈奋厉不顾。上独深知其忠,改右正言、知制诰,赐三品服,仍知谏院。嘉祐初,判太常寺。二年,权知贡举。是时进士为文以诡异相高,文体大坏。公患之,所取率以词义近古为贵,凡以险怪知名者黜去殆尽。榜出,怨谤纷然,久之乃服。然文章自是变而复古。三年,加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事,所代包孝肃公以威严御下,名震都邑。公简易循理,不求赫赫之誉,有以包公之政励公者,公曰:“凡人材,性不一。用其所长,事无不举强其所短,势必不逮。吾亦任吾所长耳。”闻者称善。公昔守颍上,乐其风土,因卜居焉。居颍一年而薨,亨年六十有六,赠太子太师,谥文忠天下学十闻之,皆出涕相吊。自汉以来,文弊极矣,虽唐贞观开元之感,而文气衰弱,卒不能振,惟韩退之一变复古,及公之文行于天下,乃复无愧于古。鸣呼!自孔子至今,干数百年,文章废而复兴,惟得二人焉,夫岂偶然也哉!

    (选自苏辙《栾城集》,有删改)

  •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河湟

    杜牧

    元载相公曽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注释】①河湟是湟水与黄河合流处的一片地方,安史之乱后,驻守河西、陇右的军队被抽调去平叛乱,吐蕃乘机占领了河湟地区。②元载:字公辅,唐代宗时宰相,曾上书朝廷,对西北边防措施多所筹策,后因事被捕下狱,诏令自杀。③借箸:《史记》中,张良在刘邦吃饭时进策说:“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后用这一词表示代人筹划。④衣冠就东市:指汉景帝时晁错任御史大夫,对于削藩有好建议,却因皇帝听信谗言,仓促错杀,“衣朝衣,就东市”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方绘画的“再现”理念,强调艺术家对世界需认真观察并加以逼真模仿。早期的中国绘画同样要求画家必须身临其境地__自然,写实主义成为画家____的目标,客观描述的画法也获得长足发展。到了北宋,中国山水画在达成客观再现自然的高峰之后,画家开始以注重表达内在旨趣为中心。

    明代,西方的写实画法随着传教士进入中国。当时中国不注重空间营造的绘画,被西方画家评价为“不像是活的”;而在中国主流画家眼里,西方绘画的笔法怪异而繁琐,只是一种。然而,主流画坛之外的画家却对西洋画法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受到西洋透视法的启发,从中发现描绘空间的新方式,并宋画的写实传统,尝试着在创作中将两者结合起来。例如,明代园林绘画具有一种特殊风格,这种风格既非复古,亦非西化。它由两种画法融合而成一是宋画的写实传统,一是西方的再现技法。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人类交通里,当道路占用率高于0.4,即来往车辆占到道路面积的40%时,①____最后降为霉-交通瘫痪。但是,蚂蚁总能避免交通堵塞。就算它们的道路占用率高达0.8,交通流量也不会下降。研究人员发现,每只蚂蚁都会根据道路的状况,②____在路上同伴不多的时候,蚂蚁会逐渐加快速度,直到交通流量达到最大值。而密度一旦超过阈值,它们就开始放慢速度。而且,蚂蚁似乎能够评估前方道路的拥挤程度,很自觉地不去拥挤的地方。这近乎完美的交通管制,归功于每一只懂得调整自己行为的小蚂蚁。小蚂蚁一只只都这么努力当然是有原因的。( )。群体觅食效率的最大化,要求蚂蚁必须调整自己,共同合作。

    相比之下,在拥堵的路上,许多人都以自己的利益为先,结果却是大家都被严严实实地堵在路上。③____交通状况,可能难以实现:不过,让自动驾驶汽车的程序设计参考蚂蚁来避免堵车,未来还是有希望实现的。

    。以改善

写作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如何使记忆更有价值?最自然的做法就是从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题材入手——诗歌、烹饪、棒球等,然后开始注意与这个题材相关的重要素材。

    请结合以上材料展开思考,选取合适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