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州市,2025届,高考

湖南省永州市2025届高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

来源:出卷网 日期:2025-03-18 类型:语文高考模拟 学期:高考阶段 查看:10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强制阐释的一个普遍表现是:偷换对象,变幻话语;借文本之名,阐本己之意;且将此意强加于文本,宣称文本即为此意。如此阐释,违反阐释逻辑规则和阐释伦理,其合法性当受质疑。

    笔者的态度是,阐释是有对象的,对象是确定的,背离确定对象,阐释的合法性立即消解。此即阐释之为阐释的逻辑前提。此前提非主观任意规定,而为阐释的本质和机理所决定。

    何谓阐释?在汉语言境遇下,所谓阐释、诠释、解释,均为汉语语法规则定义的偏正词组。偏者在“阐”“诠”“解”,正者乃为“释”。词组中心为释,释什么?释对象,或曰对象之释。“阐”“诠”“解”辅以说明,释者以什么方式或方法去释。笔者曾论述,“阐”“诠”“解”,在文字构成及意会上,深刻表达了三者之间不同的目的论与方法论追索,表达了它们之间差别甚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此为中国传统阐释学思想和实践反复证明。但无论怎样区别,其三者目标皆集中于释,以释为中心,开展动作,达及目的,实践“阐”“诠”“解”之过程。释为何义?《说文》采部:“释,解也。从采,取其分别物。”由此,释与解互训,释为解,解为释,且共“取其分别物”以释以解。何为物?物者,对象也,乃此释之物。此释释此物,为此物之释,离开或背弃此物,则无此释。解为何义?《说文》角部:“解,判也。从刀判牛角。”其义亦清晰,解,乃持刀分牛角,实在的对象之分,无牛不可言解,庖丁解牛是也。准此可判定,释,乃对象之释,无论是解,是诠,是阐,必落脚于对象,“以对象之义、对象之理、对象之质为对象,而阐,而诠,而解”。离开确定的对象,阐、诠、解皆失根据。有此基础,我们可以论证阐释对象的确定性意义。

    所谓阐释对象,本当两重蕴含:其一,对象或对象化的一般意义。对象是面对之象,是独立于阐释者之外的他物。唯有进入阐释者视野,阐释有了对象,阐释才有展开和实现的可能。阐释是对象的阐释。其二,在合法性意义上,阐释者与对象的关系是双向的,互有义务与责任。对阐释者而言,阐释的对象是开放的,应当允许阐释者任意阐释;于对象而言,阐释主体是有责任的,其责任就是,以此对象为标的,阐释其他有的意义,当然是阐释者自主感受和理解的他有的意义。离开确定对象,“王顾左右而言他”,无的而放关,就背离阐释者的责任。用伽达默尔的话说,就是“所有正确的解释都必须避免随心所欲的偶发奇想和难以觉察的思想习惯的局限性,并且凝目直接注意‘事情本身’”。强制阐释的偏误与此关联甚大。

    所谓“背离文本话语”,就是指阐释离开确定对象,言说与对象无关的话语。此类阐释,任意转换对象,甚至消解对象,其言说均可照录而无任何障碍。在阐释学意义上,此类无确定对象之释,已非释之本义,不可称释。阐释对象亦可分为两类:一是,独立于阐释主体之外的自在之物,或为与主体意识毫无关联的自然现象;或为与人的主体意识密切相关的精神现象,可称之为外在对象。二是,阐释主体自我,其心理,其意识,其反思,包括情感和意志,可称为内在对象。两种对象本质上完全不同,但对阐释而言,皆为阐释的对象。阐释对象的存在,是客观的、自然的,是阐释借以生存并展开的可能基础与条件。无论何种方式的阐释,皆为确定对象之阐释。强调阐释的约束与规范,最基本的一点,是阐释对象的确定。无确定对象,无阐释可言。就文本的阐释说,文本进入阐释,阐释得以展开,阐释是对此文本的阐释,而非对他文本的阐释。离开对象文本,对此文本的阐释非法。强制阐释的经常性偏差与失误在于,背离确定对象,言说与对象无关的话语,由此及彼,几无关联,不过是借对象上手,顾左右而言他,完全失去对此对象阐释的价值与意义。譬如,海德格尔对梵高名作《一双鞋子》的阐释。海德格尔的阐释极具感染力,深刻而煽情。但是,他的阐释脱离了对象,其阐释的不是鞋子,而是自我,是自我的意念与思想。如此阐释,完全无需梵高的鞋子,其他任意器具,皆可铺陈渲染类似话语。远的不说,有史料证明,梵高曾经有七幅,甚至更多各类鞋子的画作,2015年翻译出版的《梵高传》中,就收有梵高1887 年的《一双鞋子》。这双鞋子表达了什么,观者可以悟出什么,不在这里讨论。我们的疑问是,可否将海德格尔关于那一双鞋子的煽情阐释,迁移至其他鞋子,作同样的阐释?如果可以,对梵高的其他作品,譬如静物、女人、自画像,是不是也可以作同样的阐释?很显然,我们完全可以代他做到,任何有西方文艺理论训练者皆可做到。借任意对象,煽情地阐释当代西方各种各样的理论,这是后现代阐释方式的一般狡计,是当代“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最常见的手法。因为海德格尔不是阐释鞋子,而是借鞋子阐释自我,阐释他存在主义的哲学,阐释他独有的深奥思想,且生成广泛影响。所以我们同意,他对自我思想的阐释是合法的。但是,他将对本己思想的阐释强加于梵高的鞋子,并不是对鞋子本身的阐释,对梵高和梵高的作品而言,海德格尔的阐释非法。如此,我们可以说,海德格尔阐释的鞋子不是梵高的鞋子,而是海德格尔自己思想的“鞋子”。

    (摘编自张江《再论强制阐释》)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窗外,一本芭蕉

    刘新昌

    入夏,雨水便多了起来。

    一日上午,在朋友家门前的大石榴树下烹茶煮酒,谈天说地,好不快活。欢快的语言你来我往,就如头顶盛开的石榴花,噼里啪啦,忽然这个枝头炸开一朵,那个枝头炸开一朵,绽放的全是红艳艳、香喷喷的开心往事。真是天好、景好、人好、心情好。可没想到,中午时分,忽然下起了雨,稀里哗啦,动静还不小,我们俩只得撤到屋内。

    朋友住的房子是座老宅子,白墙灰瓦木轩窗,亭台轩榭长回廊,颇有苏州园林的味道。庭院中,栀子含苞待放,修竹疏影横斜,蔷薇争芳吐艳,墙角一丛芭蕉,满枝满树,透着莹莹碧绿,过雨生凉。

    我和朋友来到书房,正好芭蕉叶从轩窗外斜逸进来,我看见窗外雨打蕉叶,摇曳婆娑,滴答有声。忽然觉得,它就像一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古代女子,探着头,静静地打量着这个世界,静静地面对着世间的风雨,不悲戚,不念叨。它是那么寂静含蓄,那么静气安然,静静地生,静静地活,静静地在俗世的烟火里,固守着那份绿意盎然。如此坚韧豁达地度过一生,是何等不易。

    莫名想起《聊斋志异》里那个叫翩翩的仙女,是她用芭蕉叶缝制成锦衣给沦为乞丐的罗子浮穿,是她用温暖的爱将浪荡公子感化。可罗公子最后还是要走,她心痛,她落泪,但她还是用树叶剪了匹驴子送他回家,这样安然纯善的女子,在仙界也没有几个吧。

    朋友见我发呆,笑着问:“想什么呢?”

    我尴尬地笑笑,把思绪收了回来,抬头看见墙上挂着一幅老树的画作。画里,一个少女面对着窗外的芭蕉,手抚云鬓,倚靠在藤椅上,不悲不喜。老树的题诗颇有韵味:“无事才好自处,有情怎能寂寥。案头几枝新竹,窗外一本芭蕉。”

    “为何是一本芭蕉?不应是一丛或一棵吗?”我问朋友。

    “读过李益的《逢归信偶寄》吗?‘无事将心寄柳条,等闲书字满芭蕉。’古时候缺纸,芭蕉叶可以当宣纸写字,一叶写满了再写一叶,摞在一起不就是一本吗?因此古代芭蕉不叫一棵、一树,叫一本。

    “相传,怀素自幼喜欢书法,且聪颖好学,因为买不起纸,他便在寺院附近种了一万棵芭蕉。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蕉叶,铺在桌上临摹挥毫。由于他写得又多又快,老芭蕉叶被剥光了,小叶又不舍得摘,于是干脆带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他的努力和坚持,最终成就了他的伟大。”

    但愿你心中拥有那窗外的一本芭蕉。

    (摘编自《北京青年报》2018年5月 15 日)

    材料二:

    窗外,一本芭蕉

    芭蕉给我的印象一直是江南的、宋词的、文艺的。

    北方乡村,玉米是最高的、叶子最宽大的草本植物,却不知道芭蕉也是草木芭蕉的叶子知一面席子,每一面都舒展得比人高,我一件曳地长裙也用不完,真样的一株草多么震撼。它的叶子如碧绿的水袖,如风中的舞者,往书生前前一铺,往仕女楼阁一伸,雨来蓬蓬风来潇潇。

    蒋坦在芭蕉叶上题句:“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萧萧!晚也萧萧!”其妻伏芙见了,提笔于叶上续书:“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

    芭蕉宜诗、宜画、宜窗。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李清照)郑板桥《咏芭燕》:“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 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救风雨怨秋声”。

    齐白石画芭蕉,题诗芭蕉画:留得窗前破叶,风光已是残秋,一年无厌夜雨,白了多少人头。这颇得金农题画诗之妙:绿得僧窗梦不成,芭蕉偏向短墙生。秋来叶上无情雨,白了人头是秋生。

    蕉窗听雨、蕉窗绿烟,芭蕉与中国门窗是绝配。扇形窗、月亮门、冰裂纹,搭配芭蕉的绿袖子,红窗棂,绿蕉叶,线性的窗格、面型的蕉叶,色彩与造型的对比美,摄人心神。芭蕉,是江南园林的神韵和底色,是芭蕉的绿,根植于江南才子的诗思,才催生了宋词。

    书写“雨打芭蕉”的诗文,可谓车载斗量,沈周的《听蕉记》,最为有名。

    “夫蕉者,叶大而虚,承雨有声,雨之疾徐、疏密,响应不忒。然蕉何尝有声,声假雨也。雨不集,则蕉亦默默景植;蕉不虚,雨亦不能使之为声。蕉雨固相能也,蕉静也,雨动也,动静戛摩而成声,声与耳又相能想入也。迨若匝匝插插,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如僧讽堂,如渔鸣榔,如珠倾,如马骧,得而象之,又属听者之妙也。长洲胡日之种蕉于庭,以伺雨,号“听蕉”,于是乎有所得于动静之机者欤?”

    这篇精短文字由听觉旋转视觉,先听然后思,以物模情,形象细腻;虚实相映、意蕴独特、 显然,如此的雨打芭蕉,因了音乐性,已升华成哲学般抽象、建筑般凝固的音乐了。

    芭蕉风韵,来自于独特的江南文化意象——“雨打芭蕉”;那清凉而叩打蕉叶的声音,天籁般的声音,融合才子佳人的浪漫情致,韵味悠长,不知究竟有多久时间了,一直滴滴答答,在敲打中国,更在敲击华夏文化人的神经。

    在赤日炎炎似火烧的夏日,一株芭蕉会让你生如浸井水的感觉,抑或给你身入绿林野山之感。芭蕉清、凉、雅,芭蕉可以是一本,也可以是一卷——蕉叶本来就是书页般厚薄的。夏日的凉风,蕉林的荫凉,古诗词的意境,不同样可从片片蕉叶般的书卷中来吗?

    (改编自《丛桦的百草园》

古代诗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关起取齐女为娈,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 曾子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材料二:

    吴子曰:“昔之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有四不和: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陈;不和于陈,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是以有道之主,将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不敢信其私谋,必告于祖庙,启于元龟,参之天时,吉乃后举。民知君之爱其命,惜其死,若此之至,而与之难,则士以进死为荣,退生为辱矣。”

    (节选自《吴子兵法·图国》)

  • 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

    秋怀示黄预

    (宋)陈师道

    窗鸣风历耳,道坏草侵衣。

    月到千家静,林昏一鸟归。

    冥冥尘外趣,稍稍眼中稀。

    送老【注】须公等,秋棋未解围。

    【注】送老,指养老。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太空俯瞰地球,那    A     的蔚蓝是海洋的颜色。海洋覆盖了地球71%的面积,孕育了地球的生命, 滋养了万物的生长,也塑造了人类的文明。

    海洋的慷慨依赖于其平衡稳定的生态系统。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海洋生态系统也遭受到了    B    的伤害。围海造陆、海景开发使海洋自然岸线被大量占用、损坏,沿海生态系统日渐破碎;塑料垃圾、污染废水顺着河水流入海洋,海洋水质不断恶化;过度捕捞导致海洋生物数量锐减,海洋生物多样性丧失程度加剧……海洋生态系统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和条件,(    甲   )。

    近年来,①我国科学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②严守并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③完善海洋保护地,④让海洋修养生息,⑤免受人为干扰。如今,绝大多数的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都已经纳入保护范围。通过重点海域休渔、增殖放流等手段和措施对海洋生物进行积极有效的保护,中华白海豚、海龟、珊瑚、斑海豹等重点保护物种种群数量稳定向好。

    (    乙    ),《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显示,2016 年至2023年,我国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重大项目175个,覆盖沿海11个省(区、市),累计投入中央财政资金252.58亿元,带动全国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近1680公里、滨海湿地超过75万亩。

    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受全球气候变化等影响,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面临更多新的挑战。保护和修复海洋生态系统仍需持之以恒,不断深入推进。

    心中有数,才能    C    。要持续加强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现状调查评估,摸清海洋生物多样性本底。同时,及时掌握海洋动态变化趋势,识别威胁海洋生态系统安全的风险因素,提前做好防范。对于已经实施和正在实施的海洋生态修复项目,要强化全过程跟踪监测、效果评估以及后期管护,保障修复的成效。

写作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语言文字运用Ⅰ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