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在岁月的长河中,大自然以其鬼斧神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生态画卷。从广袤无垠的草原,到郁郁葱葱的森林( 甲 )从奔腾不息的江河,到深邃浩渺的海洋,自然的kuì( )赠无处不在。古往今来,人们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始终在文字中流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展现了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乙 )。如今,我们更应秉持生态理念,积极投身于保护自然的行动中。科学家们锲( )而不舍地研究生态问题,宣传环保知识,为守护地球家园出谋划策;环保志愿者们身体力行,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我们每个人都应从自身做起,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贡献力量。
材料一:
白鹭身姿优雅,常被文人墨客赋予高洁、闲适的美好寓意,“雪衣公子立芳洲”生动勾勒出它的神韵,也足见人们对其喜爱。白鹭也是绘画中的常客。画家们用笔墨捕捉它栖息枝头、振翅高飞的灵动瞬间,为画作增添自然野趣。
材料二:
白鹭主要以水生昆虫、小鱼虾等为食,而湖南的稻作区域在耕种收割时节,会暴露出大量的水生生物,成为白鹭觅食的理想场所。近年来在生态保护与合理发展的努力下,白鹭种群的分布从洞庭湖周边,扩展到湘中、湘南众多水库、河流沿岸。而许多白鹭栖息的湿地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周边经济。
材料三:
湖南白鹭种群的动态变化与生态关联
时间 | 生态环境状况 | 白鹭种群数量 |
上个世纪末 | 水质恶化,鱼虾锐减,非法猎鸟活动猖獗 | 不足3万 |
2000-2010年 | “碧水蓝天”工程推进,湘江水质提升,白鹭食物增多 | 5万左右 |
2010-2015年 | 城市化进程加快,长沙城郊湿地减少约 |
|
2010-2025年 | 生态补偿机制与修复工程发力,洞庭湖湿地新增200平方公里 | 突破7万 |
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借“①___,___”描绘了潮涨江阔、帆船前行的江景;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以“采菊东篱下,②___”描绘了人与自然的交融画面;郦道元在《三峡》中,用“③___,回清倒影”展现了春冬之时的清幽秀丽;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里,以“④___,谁家新燕啄春泥”描绘了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场景。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观 朱亚非
①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于生态环境问题的丰富内容,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学术流派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都提出了颇有智慧的见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生态问题的价值观,对于今天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具有现实意义。
②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生态问题的认识可以追溯几千年的历史。最早的古书《夏小正》是研究夏代的重要文献,其中就有相当大的篇幅记载了夏代人们的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每个月根据古时来安排农业生产。商代是中国早期农业生产得到发展的时代,在甲骨卜辞等文献中,已看出商代人已经初步知道在农业生产中雨水、土壤、植被之间的联系。西周时期,《诗经》等原始文献中有诸多对生态环境的记载。
③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著名的思想家及其学派,都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见解。孔子率先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老子、庄子倡导“无为而治”,追求“万物群生,连属其乡”。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节葬、节用,也体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④汉代淮南王刘安主编的《淮南子》也体现出时人重视生态环境的思想。在《淮南子·主术训》一文中告诫人们不可任意捕杀自然界生物。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明确提出了顺应天时、发挥地利的生态建议。唐朝的柳宗元认为天(自然界)与人应该互不干涉,反对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度破坏和掠夺。刘禹锡则将天与人的关系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宋代思想家张载提出“民胞物与”的思想,提出要将爱人与爱物融为一体。明清时,王阳明、顾炎武等学者在自己的论著中对生态文明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
⑤中国人对于生态环境的爱护还反映在历代文艺作品中,历代士人对于山水环境的爱护表现在各种文学作品乃至音乐、绘画、书法及园林艺术中。自先秦时期,文人们的作品中就不乏对于山水自然环境的描写,流露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⑥中国历代统治阶级对于生态环境的认识和治理也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这是古人从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人类生态造成了重大灾难。如夏商时期,由于气温升高、气候干燥、植被破坏,黄河流域有逐渐干旱的趋势,为了生存,商朝经历五次迁都。历史上频繁的战争也导致自然环境破坏,如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局面中,爆发了100多次规模不等的战争,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以致在中原地区出现“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的残破局面。
⑦中国历代统治阶级也看到了生态环境对社会稳定的作用,通过发布诏书等形式制定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办法,主要有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改良土壤,以及设置专门维护生态环境的机构和职官。先秦时期据《周礼》《礼记》等记载,设置虞官专门管理山川林木,防止滥伐滥砍。汉代以后,中国官制制度趋于完善,负责环境维护及治理的官员也明确了职责,如少府主管全国山林的管理。此外,秦代以后皇帝还多次下令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就下令“无伐草木”并在交通道路上广植树木。汉代延续这种方法,皇帝多次通过诏书的形式禁止随意砍伐树木和植树种林。
⑧历代统治阶级为了稳定统治,还十分重视对河流、湖泊的治理,把兴修水利当作国计民生的重要内容,客观上也达到了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效果。自秦汉到明清时期,几乎历代王朝都组织民众开展对黄河、淮河等重要河流的大规模治理,疏通河道、兴修塘堰、开挖沟渠、建成圩田等,这些举措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持人类与自然界的平衡有着积极意义。
(摘编自《文汇报》,2024年10月11日,有删改)
相关链接
世界气象组织2024年12月30日发布新闻公报,2024年将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而包括2024年在内的过去1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0年。此前,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预测,2024年的全年平均气温将比工业化前的1850年至1900年间气温水平高出℃,甚至
℃以上。
℃的温度阈值被科学家们认为是地球温度的一个关键临界点,超过这个阈值,极端高温、洪水、干旱、野火等灾害将变得比现有认知下的情况更加不利于人类生存。
大雁快飞 申平
①白露才过几天,一场寒潮突袭了草原。家住草原边缘的李进,一大早就被他爹吼起来,让他跟着去捡牛粪。
②一出门,18岁的李进就冻得直哆嗦,他背上背篓,拿起粪叉,咬牙跟爹往草原方向走。他今年高考失利,爹不让他复读了,现在上了大学也是自己找工作,还不如早点在家干活呢。
③草原上的风更猛烈了,人哈出的气立即变成了白雾,又在唇边结成了冰粒。今年的天气也太反常了!
④天渐渐亮了,路两侧已经枯黄的草地上,开始出现了一堆堆、一溜溜黑乎乎的牛粪。李进捡了几筐牛粪,身上开始发热了。抬头远望,忽然发现远处低洼的地方,卧着一片灰白色的东西,好像是一群羊。走近了才看清,哪里是羊,分明是一群大雁,一只只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他喊了几声,又用粪叉去碰,雁群依然不动。李进忽然明白过来,这些大雁是被突如其来的寒潮冻死了。
⑤李进立即放下背篓,跑上高岗,挥手喊他爹。他爹快步走过来,挨个踢着大雁,然后扔下背篓,高兴地对李进说:“你在这里看着,别让人抢去。我回去赶车,咱拉回去,能卖好多钱哩!”
⑥看着爹连跑带颠地离开了,李进的目光又落在那些大雁身上。他弯下腰,用手摸着它们,小声嘀咕:“你们怎么就冻死了呢,真是太可惜了。”
⑦他开始把大雁一只只地抱到土坎下,每捡起一只,都会小心翼翼,他觉得这么大的家伙竟然可以在天上自由飞翔,真是不可思议。现在即便死了,还是那么美丽可爱。望着挤挤挨挨地形成一大堆的大雁,李进想,它们很快就会变成老爹手里的钞票,成为人类的口中食、腹中餐,还是有点心疼。不过他又想,反正它们已经死了,这也许是个机会,可以趁着老爹高兴,和他商量一下自己去复读的事情。一场高考下来,自己的同学有的展翅高飞了,有的也遭遇了严寒,比如自己……李进心中不由泛起一阵酸楚。
⑧忽然,他发现一只大雁似乎动了一下。他急忙扑过去,伸手去摸它,透过羽毛,他感觉到它的身体还有温度;再摸别的,好像也在回暖。哦,大雁并没有死,它们只是被冻僵了!现在它们被集中到背风的坎下,就又缓了过来。李进心中一喜,但是马上又心一沉,如果大雁跑了的话……
⑨这时候,李进知道自己可以做一件事,那就是上前去抓住大雁的脖子,用力一扭。他提起一只大雁,比划了一下,却下不了手。这么美丽的鸟儿……先不说国家提倡保护动物,就是没提倡,也不能随便杀害呀。想到这里,李进把心一横, 脱下身上的羽绒服,盖在了雁群上面,他瑟缩着身子,跺脚大喊:“大雁大雁,快快醒来,快快醒来!”
⑩大雁真的开始一只只动起来。先醒来的大雁看见李进,显得惊慌失措,开始四散奔逃,但是它们行动笨拙,一时无法起飞。这时不知从哪里跑来两只野狗,扑过去追咬大雁。李进急忙拿起粪叉,喊叫着过去打狗,又扔石头把它们撵得远远的。等他回来的时候,发现大雁已经全部苏醒了。它们聚在一起鸣叫着,好像在商量事情。看见他来,忽然一起扇动着翅膀奔跑起来,接着一只只冲向天空越飞越高,在李进头顶上恋恋不舍地绕了两圈,嘎嘎地叫着,似乎向他表示感谢。
⑪李进从地上捡起羽绒服,也开始在草地上奔跑起来。他挥舞着衣服,大声地喊着:“大雁大雁,快点飞吧,高高地飞吧,飞到南方去吧!”
⑫跑着跑着,李进突然停住了。他看见他爹赶着一辆毛驴车,正站在不远处看着他。他立刻蔫了。
⑬奇怪的是,这天爹什么也没说。晚上娘告诉他:“你爹同意你去复读了。”看着吃惊的李进,娘又说:“你爹说,你早上放飞大雁,在草地上又跑又叫的样子挺稀罕人的,觉得你也应该像大雁一样高高地飞。”
⑭李进的眼泪立刻涌了出来。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春晚书山家屋壁
贯休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景与情的角度,分析“柴门寂寂黍饭馨”与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的异同。
【甲】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①渚②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③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④其面目。望洋向若⑤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⑥者’,我之谓也。”
(选自《庄子·秋水》)
【乙】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⑦。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⑧ ,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选自《水经注·江水》)
【丙】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愚公移山》)
(注释)①涘:水边。②渚:水中小块陆地。③河伯:传说中的黄河之神。④旋:转变。⑤若:海神名。⑥莫己若:没有谁赶得上自己。⑦黄牛滩:位于长江三峡。⑧信宿:连宿两夜。
【甲】“蝉的幼虫初次出现在地面上时,总会在洞口徘徊,谨慎地试探外界的温度与光线。它们并不急于离开地下的家园,而是用前足轻轻扒开泥土,仿佛在向这个世界致以问候。当它终于爬上树枝,开始漫长的蜕变时,阳光温柔地包裹着它透明的薄翼,而它选择在寂静的夜晚完成这神圣的仪式——没有人类的打扰,只有星辰与风见证它的新生。”
【乙】“尼摩船长指着窗外说:‘看这些珊瑚虫,它们用千百年的耐心建造了这座海底宫殿。人类若想与自然共生,便该如珊瑚虫一般——不掠夺,只创造。'船员们采集标本时,他严厉禁止破坏珊瑚的根基:‘取走一片枝叶足矣,莫让贪婪践踏生命的杰作。月光透过海水洒在珊瑚上,鱼群穿梭其间,仿佛这座王国从未被人类惊扰。”
有些温度会永远留在记忆里:外婆布满茧纹的手掌轻轻摩挲你的发顶,好友在递给你一杯热水时指尖不经意间的触碰;有些温度正在等待传递:艺术家以双手将热情倾注于每一件雕刻作品,志愿者的手掌托起新生雏鸟的震颤。
请以“手心的温度”为题目,结合生活体验,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