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小宁被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中的文学运用方式深深吸引。他决定阅读相关文章,进行一番学习和探究。
从“西游文学”到“游戏文学”:《黑神话:悟空》的文学破局
①对已有文学作品进行改编、戏仿与重述,是游戏与文学结合过程中最常见、同时也是最原初的形式之一。这一方面可以降低玩家对游戏中叙事的理解与接受门槛,使了解作品的玩家能够快速代入游戏。从另一方面看,借用已有的文学作品显然还能够吸引非玩家群体加入到对游戏的关注与讨论中。这成为此次《黑神话:悟空》能够获得空前关注的原因之一。
②《悟空》的宣传语是“直面天命”,然而游戏本身并没有选择直接以《西游记》的故事开篇,而是以“天命人”的视角切入。故事讲述了在西行结束后,齐天大圣孙悟空陨落,玩家作为“天命人”在听取齐天大圣的故事之后,需要过关斩将,取回“大圣六识”,最终直面天命,迎来结局。无论《悟空》讲述的故事到底是否完全成功,都让我们看到:从“西游文学”到“西游游戏”,经典的文学与叙事符号始终会在鲜活的讲述中变化流动。
③在取材于“西游文学”的基础上,《悟空》本身的文学表达也是十分显著并且可圈可点的。游戏中的作品结构、台词脚本、人物判词、“影神图”故事以及作为民间讲唱文学的陕北说书,在解构与重述既有“西游文学”的同时,进一步营造出“黑神话”基调中的新西游故事,也使得这部游戏作品本身成为了一个文学载体;而文本、音乐、影像、玩家动作与游戏机制的交融更是成为了游戏的独特修辞,让《悟空》得以被视作特殊的游戏文学作品。
④从《悟空》的热度与总体口碑来看,建立现代游戏作品与传统经典文学之间的联系所能实现的传播力度与影响效果是巨大的。从这一结果来看,《黑神话:悟空》通过挪用经典文学中的情节与符号来完成游戏的设计与制作,对于国产游戏发展及经典文学的现代传播而言都有一定的破局意义。但是,游戏中的文学运用方式显然还存在一些值得思考与讨论的地方。
⑤首先,是关于游戏究竟应该在何种范围内挪用、改编或重述已有文学作品的问题。玩家及其他接受群体总体上认可游戏借鉴中国优秀文学与文化传统来完成内容建构,但在游戏可运用与改编已有文学作品的角度、尺度上则普遍存在争议。如果将游戏仅视作是玩具意义上的游戏,那么对原著进行大刀阔斧地重述显然不是问题,因为游戏作为游戏时值得讨论的只有它本身的游戏性高低;但如果将游戏视作文学的载体,寄希望于游戏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广泛传播已有的优秀文化与积极观念,那么“原著党”的顾虑自然不无道理。
⑥其次,游戏是否一定需要包含文学成分,又应当如何完成自己的文学表达。前者需结合游戏媒介的发展沿革来看:曾经的国产游戏选择与文学合作,一方面是为提高“角色扮演”过程中故事表现力,另一方面则可从艺术性的角度遮蔽其技术与设计上的短板。今日的《悟空》技术上相较于过去的国产单机游戏已有成倍的超越,但它却仍未抛弃文学叙述,这与游戏逐渐向艺术靠拢的总体设计趋势相关。文学的认识功能与审美功能使其能够最快、最便捷地充当游戏中艺术性与作品性确证的一环,提升游戏的审美体验与价值表达。
⑦我们还需要追问的是,经典文学是否只有借助现代游戏才能实现自身的破局?文学流通的商品化与经典文学接受的学院化无疑同时挤压着早期文学作为审美娱乐对象的存在形态与接受空间。于是,如陕北说书一般的民间口传文学要凭借游戏的爆火方能走进更多人的视线之中,而关于《西游记》原著细节的具体讨论也是在这一期间才更显集中,这对传统文学之命运而言的确让人略感唏嘘,但从另一角度看,游戏对传统经典文学的破局意义又是重要的。
⑧相比于作为学院必修与考核内容而存在的文本对象,数字游戏文学显然因游戏本身的玩乐性质而拥有了一层额外的娱乐性。相应的,作为玩家的阅读者也更易在这一接受过程中获得额外的愉悦性阅读体验。据此,借由游戏或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如今文学作品那种过于严肃的接受方式。因此,我们或许可以重估游戏文学的价值与潜能,来展望游戏与文学的更多可能。
麻果记
铁凝
①我小时,一个麻果月饼的故事,父亲在我们耳边重复过无数遍,我竟然没有觉出它的乏味,每次听来还能以它展开些新的联想。
②父亲讲这故事,总是先从麻说起:这麻,是一种草本阔叶植物,分为朽麻和线麻,朽麻打绳,线麻捻线。麻是麻秸的皮,劈时要到河里去沤,沤时很臭,朽麻最臭。或许是他从小生在农村的缘故,讲起麻来才能使你身临其境。故事的开篇没什么听头,父亲讲麻主要是引出麻的果实——麻果,那是朽麻上的果实。朽麻长得齐房高,叶呈桃圆形,碗样大。当一阵火星般的黄色小花撒向天地之后,便是这麻果的出现。麻果像一簇朝天的小酒杯,制服扣子般大小,“杯”口如一朵平面多瓣的花。瓣中嵌着乳白色的麻籽,剥开嚼嚼,有淡苦味儿,但清香。麻籽成熟后,由白变黑,“酒杯”炸开,它们被弹入大地,来年一齐破土而出。
③于是中秋时,乡间女人总是采下一朵麻果,用它来点缀这天烤烙的月饼。这月饼的外形虽同于真正的月饼,但远不具月饼的价值,它只是那些购不起月饼的人家一种节日的替代,实则发面火烧矣!如果多一点豆馅或枣泥,再以麻果做印,便是更好的替代了。
④父亲从来没有讲过他对这天月亮的记忆,在他的印象中这天最美的是下午那明丽的天空,和乡村大道上那盛开的“老鸹喝喜酒”——一种藕荷色的小喇叭花。大概那是因为这时奶奶正在灶前劳作吧,又是因了这天下午那明丽的天空,和那路边“老鸹喝喜酒”的盛开,使他执拗地认为,最好吃的不是细馅果子月饼,而是这钤有麻果印记的火烧。我常看到一个神气的男孩一手举着这火烧,跳过一棵棵“老鸹喝喜酒”在明丽的天空下奔跑,然后钻进一片朽麻地里找他的伙伴去海阔天空。
⑤历史前进得毕竟太快了,转眼间我们的周围变成了另一个天地。当年我回家时进出市里的那条荒凉的城郊大道,现在已是商店林立。至于说到中秋时那月饼盛况,你会觉得那简直成了生产厂家和顾客的共同奢侈了。可父亲由于厌甜的胃口,对月饼这东西总是给以贬义。然而我却觉得父亲对各路月饼的淡漠,还是基于他的麻果火烧。那麻果总是随着这天下午的天空在他脑海中出现吧,虽然我也感受过这日下午天空的明丽,但我毕竟没有亲自尝过麻果火烧,甚至连朽麻都没有觅见。
⑥后来我无数次地进山,无数次地出省,总不忘记去询问那朽麻,却总未得见。
⑦一次我凭窗而立时,却发现了意外:一簇阔叶植物正从院子里堆着的煤山的边缘蹿出来,几片碗大的桃形圆叶在逆光下显出格外的活泼,几朵火星般的小花就在黑颜色里闪烁。我凭着过人的视力还发现,它的枝干上分明有几个朝天的“酒杯”——呀,朽麻!我迅速跑下楼去,跑进这三角形院子,来到这麻的跟前。一点儿不错,房样高的枝干,桃样的阔叶,火星般的花序,酒杯样的麻果。
⑧我采下一个麻果,回家请父亲验证。父亲惊异地问我是哪儿来的,我指给他说就在窗外,就在眼前。他说,这麻果刚长出,还柔软,里面连籽都不曾有。成熟变硬要到中秋节,现在还不到阴历七月。我说,今年中秋节咱们也烙麻果月饼吧,哪知父亲却显得冷漠了。他说,想想罢了,真做出来你们倒不一定吃了,那不就是火烧嘛。
⑨我不知父亲为什么一下子对麻果失去了兴致,他指的“你们”又是谁。也许是专指我,也许是对一代人的泛指。他一定在想,为什么要拿这久远的想象来冲击眼前呢?难道父亲真的捋胳膊挽袖子为我们做下这火烧后,我担保就不去月饼风景里奔跑了吗?到头来被冷落的或许还是这填了些豆和枣的面饼子,虽然它有我久觅不到的麻果作钤记,当今我们也不再需要这东西来作补充。这时父亲的淡漠,也许是对他从前那热烈想象的冷落吧。
⑩然而,世间哪有不被冷落的热烈呢,热烈应该和想象同步才是。
⑪让麻果永远是麻果吧!还有我未曾见面的“老鸹喝喜酒”。
(有删改)
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
(唐)李商隐
其一
暂凭尊酒送无憀① , 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其二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注】①无憀,即无聊。
山涛传
①山涛,字巨源,河内怀人也。涛早孤,居贫。性好《庄》《老》,每隐身自晦。与嵇康、吕安善,后遇阮籍,便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康后坐事,临诛,谓子绍曰:“巨源在,汝不孤矣。”
②涛年四十,始为郡主簿,举孝廉,州辟部河南从事。与宣穆后有中表亲,是以见景帝。帝曰:“吕望欲仕邪?”命司隶举秀才,除郎中。
③晚与钟会、裴秀并申款昵。以二人居势争权,涛平心处中,各得其所,而俱无恨焉。及羊祜执政,时人欲危裴秀,涛正色保持之。由是失权臣意,出为冀州刺史。转北中郎将,入为侍中,迁尚书。以母老辞职,表疏数十上,久乃见听。
④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故帝之所用,或非举首,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或谮之于帝,故帝手诏戒涛,而涛行之自若,一年之后众情乃寝。涛所奏甄拔人物,各为题目,时称《山公启事》。
⑤吴平之后,帝诏天下罢军役,示海内大安,州郡悉去兵。帝尝讲武于宣武场,涛因与卢钦论用兵之本以为不宜去州郡武备其论甚精帝称之曰天下名言也而不能用。及永宁之后,屡有变难,寇贼飙起,郡国皆以无备不能制,天下遂以大乱,如涛言焉。
⑥初,陈郡袁毅尝为鬲令,贪浊而赂遗公卿,以求虚誉,亦遗涛丝百斤,涛不欲异于时,受而藏于阁上。后毅事露,槛车送廷尉,凡所以赂,皆见推检。涛乃取丝付吏,积年尘埃,印封如初。
(节选自《晋书》)
甲
①臣窃以常平仓始于汉之盛时,贱则贵而敛之,恐伤农也,贵则贱而散之,恐伤民也,虽唐虞①之政,无以易也。而青苗②者,唐衰乱之世所为也。所为青苗,苗青在田,贱估其直,收敛未毕,而必其偿,是盗跖③之法也。今以盗跖之法,而变唐虞不易之政,此人情所以不安,而中外惊疑也。
②伏惟陛下观天地之变,罢青苗之举,归农田水利于州县,追还使者,以安民心,而解中外之疑。
(北宋·范镇《请罢青苗法疏》,有删节)
乙
①臣伏睹近降中书札子四十道散下诸路,约束分俵④青苗钱,不得抑配⑤人户,并召情愿者,特申前诏耳,非臣前所奏之谓也。
②异时下户之举息者大率千家才数十百家,今又尽驱而予之钱,是天下之下户皆举息矣。天下之下户既皆举息,则其心乃常恐乎公上之责其偿而莫宁其志也。且始之予之也,则人莫不愿其得;及责其偿,则岂能如予之之愿乎?臣恐官廪一散,若贷粮之不时得收,文移愈密,而天下多事矣。
③且富民有道,在于节费,节费有道,在于减兵,减兵有道,在于以渐。为之十年,则岁积缗钱五百万矣。积而不已,以之为国则国用足,以之治民则民力宽,何用遣使汲汲于聚敛而取怨于天下之民乎?
④伏乞检臣前奏,罢青苗钱,归农田水利于州县,而召还使者,则天下幸甚。
(北宋·范镇《再请罢青苗法疏》,有删节)
【注】①唐虞:即唐尧和虞舜的并称,传说中的上古贤君。②青苗:即青苗法,又称常平新法。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给农民贷款贷粮,农民在夏秋两季收获时归还,并缴纳利息。③盗跖:春秋末期大盗,相传生性贪婪残暴。④分俵:分施,分给。⑤抑配:强行摊派。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