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人们发现铜、铁和铝等能导电,而铜、铁和铝等都是金属,于是认为“一切金属都能导电”;在过去经验里,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所以,将来太阳会继续从东方升起;看到的天鹅都是白的,有人从中归纳出“天鹅皆白”的结论。这些都是运用归纳法的思维方式。可见归纳法有如下特点:(1)前提是个别经验事实,结论是普遍性的理论;(2)是从过去的经验来推断未来的事件;(3)是由单称命题推出全称命题的过程。
人类的绝大部分日常知识和经验都是建立在归纳法之上的。长期以来,归纳法也一直被奉为实验科学必须遵循的方法。培根认为,科学理论的发现方法只能是经验归纳法。但归纳法也有一些理论上不易说明的问题。休谟最先质疑归纳法的合理性。他指出:“不可能有理证性的论证来证明,我们所没有经验过的例子类似于我们所经验过的例子。”正如过去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不能保证明天太阳一定从东方升起。归纳法不能帮助我们在逻辑上完成从过去到未来、从个别到一般的过渡,其不具备逻辑上的因果必然性。休谟认为,归纳法的本质应该从心理学角度来阐释。归纳是一种由于经验的重复而在人们心灵中导致的心理联想的习惯,而“习惯是人生伟大的指南”,这种联想习惯是人生必不可少的。
休谟以后,归纳法作为科学方法的逻辑地位受到了怀疑。有鉴于此,逻辑实证主义者赖欣巴哈运用数学中的概率理论为归纳法辩护,他把归纳法理解为“概率计算范围内的一种演算”,可以得出或然性的结论。而且,归纳的数量越多,证实的次数越多,结论是真的概率就越大。譬如过去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虽不能保证它今后必然从东方升起,但是却说明它今后有可能从东方升起;而且过去它从东方升起的次数越多,今后它从东方升起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即是说,归纳法是一种概率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和验证高度或然性的科学知识。
受休谟的影响,波普尔同样相信归纳法在逻辑上无效的。他指出,“从逻辑观点看,我们从单称陈述(无论它们有多少)中推论出全称陈述来,显然是不能得到证明的,因为用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总是可以成为错误的。不管我们已经看到多少白天鹅,也不能证明这样的结论:所有天鹅都是白的。”亦即科学理论一般表述为全称命题(通常所指向的对象是无限多的),而我们能够经验到的事物通常会被表述为单称命题。个别的经验事实无论重复多少次,也无法归纳推出全称命题。因此,必须将归纳法排除在科学研究领域之外。不仅如此,他还反对逻辑实证主义者把归纳推论看作概率演算,因为从数学的观点看,无论过去经验重复的数目有多大,它总是一个有限数,而未来经验则是一个无限数,一个有限数与无限数之比,其概率趋近于零。
为此,波普尔以否定后件的演绎推理作为其证伪理论的逻辑根据,即由后件的假能合乎逻辑的得出前提为假。在他看来,科学理论都是严格全称判断,它们蕴含了对所有相关事实的有关属性的判定;如果出现任何一个与科学理论不一致的经验事实,便可构成对该理论的否定。以“天鹅皆白”命题为例:
普遍陈述——如果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
那么,就不存在非白的天鹅,
否定——发现了一只黑天鹅,
结论——所以,并非所有天鹅是白的。
这个推理的过程,就是一个否证过程,即证伪了一个科学理论。波普尔认为,归纳法在逻辑上没有必然通道,而否定后件的演绎推理才是合乎逻辑的科学方法,即全称命题的假能够从合适的单称命题中推演出来。由此波普尔为其证伪理论奠定了方法论的逻辑基础。
(摘编自戚本芳《科学方法论:从归纳到反归纳的争论与思考》)
材料二:
波普尔认为,运用否定后件式的演绎推理,可以实现对一个理论的证伪。换言之,只要以命题为前提,用演绎法逻辑地推出事实论断,如果出现与论断相反的经验事实(反例)时,那么该命题也就被否定了。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皮埃尔·迪昂指出,“如果原命题有辅助假说集,严格的证伪也不可能。”亦即理论体系总是包含着核心命题和一组辅助假说。当我们发现反例时,证伪的不是核心命题, 而是包含辅助假说在内的命题组合,因而不能简单归咎于核心命题,需要进一步加以认真考察。对于不能纳入原有理论框架的反常经验事实的出现,科学家并不是简单地抛弃原有的理论框架,而是在维护原有理论框架的前提下,试图增加或修改辅助假说,使得理论能够重新解释新的经验事实,而使自身免于被证伪。
此外,经验证据还是可谬的。由于生产和科学技术条件的历史局限性,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证据可能是有误差的。而不同的观察者和实验者得出的经验证据也总会有差异。所以对待经验证据必须持有慎重的态度。
由此可见,虽然反常事实的出现,毕竟要迫使理论作出一定反应,即它或多或少地起到了拒斥理论的作用,但期望以个别经验事实来轻率证伪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往往是不可能实现的。所谓的一次性“证伪”都是无效的、不能够成立的。
(摘编自朱元琼《谈证伪演绎法的合理性问题》)
红灯笼的故事
姚雪垠
这是最后的,也是最残酷的一次战争。两三个强盛的部落联合起来,向这个衰老的部落围攻。快要开仗的前一刻,老酋长已经看出来这一次作战的可怕结局。他把两个幼小的孩子叫到跟前,向孩子们叮嘱说:
“要是你们被敌人俘虏去,长大成人后,千万不要忘了为你们的爸爸和部落复仇。只要我不死,一定逃出去,住在敌人不容易找到的深山里;每季中在最后一月末尾的漆黑之夜,我会在一株高树的最高枝上挂一盏血红的灯笼。只要能找到这盏红灯笼,就能够找到我。”
一直苦战了三天三夜,这庞大的部落终于被联合的强敌毁灭了。大部分的青年人都英勇的倒在血泊里,剩下的人们全被俘虏去做了奴隶。他的两个小孩子也被俘虏了。
老酋长带着满身伤逃到很远的荒山中。每逢没有月亮的昏黑之夜,他便蹒蹒跚跚的走出山洞,把一盏红灯笼挂到一株高树的最高枝上,一直等待到天明。
两个小孩子随着百姓们被分开了,在战胜的部落里做着奴隶。这两个部落因分赃时发生冲突,很快就变成了互相袭击的新仇敌。一对不幸的小兄弟,他们永远没有见面的机会。日子久了,谁也不记得谁的面貌。他们在劳动与战斗中锻炼得像铁一般强壮,像爸爸一样的聪明与英武。那些被俘虏的百姓们,在暗中对他们表示着忠实的拥护,因为奴隶生活是那么悲惨,哪一个不愿意早一天获得解放?他们不止一次的在暗中集合起来,包围住他们的小领袖,从心的最深处发出来那简单而真诚的呼声:
“或者我们立刻死,或者我们立刻去找那一盏红灯笼!”
第十年了。
在第十年的末尾,在午夜中,弟弟率领着忠实的同伴们,偷偷的洗去了奴隶的记号,带着锁链的就毁掉锁链,都用猩猩血在马头上和帽子上涂一颗红星星,逃出敌人的部落了。无限的热情和希望在鼓舞着这个奴隶群,他们要赶在十二月末尾的那个晚上,找到那盏飘荡在漆黑的天空中的红灯笼。
他们在山中又遇到那一个十年来不断交战的强大部落,人家便立刻派出来一队人马挡住了去路。经过了一天苦战,才从重重的包围中打了出来。
一阵神秘的、宏大的、稠密的牛皮鼓声, 把老酋长从模糊的梦中惊醒。他睁大失去光彩的双眼,朝震响着鼓声的山口望去。他从肩上取下来血色大弓,手背上的青筋像跳动一般的痉起来。
鼓声稀一阵、密一阵、一刻比一刻近起来。火把也一刻比一刻多起来,亮起来,从山口向两翼伸展,慢慢的摇晃着,试探着向红灯笼围扰上来……
“呵,他们望着红灯笼来寻找我,我真糊涂!我该把它取下来,逃……不!不!多么怯懦的想头!”
他的两个儿子带着各人的群众,寻找了许多日子,都赶在黄昏时走到这唯一的山口外,一碰头又厮杀起来。弟弟最先觉出那震天动地的牛皮鼓声一定是有另外的部落正向着爸爸围攻,但他无法冲进山口;好几次他在马上发出来和平的呼声,也没有得到同他交战的人们答复。战事在山口外继续着,山中的牛皮鼓声却越响越急,弟弟的心完全碎裂了。
“唉唉,我们的红灯笼快要被敌人撕毁了!”弟弟悲哀的呼喊说。
但老头子怎么能知道两个孩子自相残杀的事情呢?他已经看出来有无数人影在火把下晃动着,越晃动越逼近。于是老酋长试着去拉他的久已不用的血色大弓,准备用箭和矛来保护他自己和那盏红灯笼。
他的较大的儿子刚把一只毒箭搭在弦上,正准备射杀那个曾经被他射伤了脚的小英雄,忽然他听见周围的大部分群众都在响应着敌人的停战号召:“他们是寻找红灯笼的,他们确是我们的兄弟呵!”这呼声愈来愈大,致使这位善射的英雄不由得打个寒噤,没有把毒箭射出手来。
“再也不能迟延了!”满山满谷震响着群众的呼声,“我们的老头子快要给敌人杀死了!”
老酋长咬紧牙关,瞪着眼睛,重新把弓弦猛力一拉。嘣的一声,老旧的弓弦断了。
老酋长抛掉了他的血色大弓和青铜长矛,愤愤的长叹一声。他把自己悬挂在谷的边沿上,只要一松手,就会连骨头跌得粉碎,……在这最后的片刻, 他是多么的舍不得那盏红灯笼呵!
带着雨星的狂风陡起了,满山、满谷,像海潮一般的澎湃作声。雷,忽然像野兽沉闷的呻吟着,忽然像高山崩倒,天地都为它猛烈的打一个哆嗦。电光好似许多把抛出的青色宝剑,不住的劈开黑暗,用强烈的青光刹那的照透了黑暗的宇宙。成群的猿猴和狐狸、和虎狼,都惊骇得颤栗的哀鸣起来。
在无边黑暗的天空里,在带着雨星的狂风里,老酋长又看见了他那盏红灯笼,比血还红,比珊瑚还红,比银朱还红,比五月的榴花还要红,比带雨的夕阳还要红,人世上从来没有一样东西比它更鲜艳、更美丽。电光一闪,他又从面前的地上看见了那条曾经战败过无数敌人的青铜长矛,在向他闪着骄傲的白光。于是他突然又转了念头,咬着牙齿说:
“我要上去打仗,为着这盏红灯笼,为着孩子们!”
他拼命的向谷岸上边爬,但等刚爬上来一点的时候,那些抓在手里的树根和荒草,就开始一根一根的断了起来……
正在这时候,敌人的背后忽然响起来一片震天的杀声,满山遍野的火把立刻因这突起的杀声而紊乱了。
暴雨开始像瓢泼一样的降下来。在狂风暴雨中,敌人的火把迅速熄灭,而红灯笼越发的显得红了。
写于一九三九年
(有删改)
材料一:
郑氏①逋播于台岛,凡历三世。波涛弗靖,天子时廑南顾之忧。二十有二年,特简靖海将军侯施公②招怀之。誓师铜陵③ , 首戒妄杀。六月扬帆,风恬浪息;直捣澎岛④ , 克奏肤功。至若阵伤俘获,悉为疗药,纵使还家。故台人齐心而纳款焉。降幡既受,兵不血刃;箪食壶浆,欢呼动地。
台去内地千里,户不啻十万,或欲一朝议弃⑤。无论万家鸠鹄,买棹无资。即令囊空归井,饥寒惨逼,辗转不堪怜乎?是以(施公)力请于朝,籍为郡县。此有德于斯民甚厚!迨勾当事毕,奏凯旋师。题留总镇吴英暂留弹压,而又念兆庶之弃业亏课,委参将陈远致殚心招徕之。是侯之心无一息可舒台民于怀抱而东海陬壤无一人不颂覆帱于如天也。
今荆棘遐甸,遍艺桑麻;诗书陶淑,争荣桃李。极之戴发含齿之伦,莫不共沾教化,繄谁之功,台之人士,感于十年之后,久而弥深。群谋勒石,以效衮思;历疏所由,以镌刻之。俟夫异时太史之张大其事,而流芳奕世云。
合郡士民公立。
(节选自《靖海将军侯施公功德碑记》)
材料二:
郑逆盘踞台岛,荼毒海疆,无时不仰廑宸衷。臣奉旨征讨,逆孽凛天威,怀圣德,纳土归命。绝岛新附,或有言宜迁其人、弃其地者。臣惟筹天下之形势者,必求万全。今台岛人居稠密,户口繁息,一行徙弃,失业流离,殊费经营,实非长策。况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莫竟全功。使渡载不尽,则该地之深山穷谷,窜伏潜匿者,实繁有徒,急则走险,纠党为祟,剽掠滨海。此地原有红毛⑥杂处,亦必乘隙以图,窃窥边场。此乃种祸后来,沿海诸省断难晏然。
伏思皇上建极以来,仁风遐播, 四海宾贡;日月所照,罔不臣服。以斯方拓之土,奚难设守,以为东南数省之藩篱?且海氛既靖,内地溢设之官兵,尽可汰减,以之防戍台岛,无添兵增饷之费。勿谓其地物产利溥,犹能少资兵食,固当议留;即为不毛荒壤,必藉内地挽运,亦断不可弃。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是以臣不避冒渎,以其利害详细披陈。伏乞皇上睿鉴。
(节选自施琅《恭陈台湾弃留疏》)
[注]①郑氏:郑克塽家族据守台岛,对抗清廷。②施公:施琅奉康熙之命征台,终使郑氏归降。③④铜陵、澎岛,地名。⑤议弃:收复台岛后,有官员主张“弃地迁民”。⑥红毛:荷兰殖民者。
南乡子·黄州临皋亭作①
苏轼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岷峨②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③涨渌醅④。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
【注】①本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②岷峨:岷山、峨眉山,距眉山甚近,作者以之代指家乡。③蒲萄:葡萄。④醅:酒。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许多古人也很重视实地调查研究。在《石钟山记》中,苏轼实地求证,发现石钟山能发出“窾坎镗鞳”之声,是因为“___,___”。
(2)宋代文人的生活非常雅致。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一诗中,就曾写下“___,___”两句,描绘自己以“书法”“分茶”来消磨时光的情景。
(3)学校要开展“厚植家国情怀,涵养报国之志”专题学习活动,小明负责整理“守卫边疆,矢志报国”板块的诗歌,发现有许多诗句能体现这一精神,比如:___,___。
不知何时起,长江以南地区多了一种树,它们长在河边湖里,甚至在半人多深的水里泡着也无所畏惧。泡水部分的树干还会被“泡肿”,像一个个啤酒瓶栽在湖里。(甲)。它的叶子呈扁平条形,在小枝上二列排开。两列小叶正好排成整齐的羽毛状,平时低眉顺目地半垂着,冷天枝叶脱落,到地上就成了浪漫的“落羽”。
别看“落羽杉”名字形象又颇有古韵,个中却有一段曲折。其实“杉”字古书里不常用,而是写作“煔”,用来指杉科植物。只有民间用“杉”。到了21世纪,植物系统分类有了新发展,杉科植物都划归柏科统一管理,原来的杉科“户口本”被销毁,遭到“灭门”。那么要改叫“落羽柏”?不合适。嗨,名字嘛,身外之物,科学家明白就够了。方才尘埃落定,就叫“落羽杉”。
落羽杉是高大的伴水生树木,在原产地可高达50米以上,树龄甚至可以达两千六百多岁。这其实挺矛盾的——树高又泡着水,(乙)?落羽杉也发愁啊,为了长得结实,它们在根基上煞费苦心。①长在岸边的落羽杉会在离主干不远的地方长出一些根,②突出地面,③还经常拐个弯,④科学家叫它们“膝状根”。⑤关于膝状根的用途,⑥科学家有两个猜测——支持和呼吸。⑦近水的土壤不易透气,⑧还经常被淹,⑨落羽杉伸出些根来喘气也是无奈之举。这些根支持着不只一棵树,它们密密麻麻连接成网,彼此牵绊。在美洲遭遇飓风时,这些高大的树木能逃过灾害,膝状根A。
除了膝状根和“啤酒肚”,落羽杉的叶子也是一大景观。落羽杉叶密而枝疏,柔软有序,既不像柳树杂乱,也不像松柏密不透风,真得说浓淡相宜。春天的落羽杉枝叶新繁,色泽黄绿,清晨看去尤其可爱。到夏天变成浓绿,透着清净。秋天满树铜黄,映在水上,一望过去秋意簌簌。秋末,金黄会变成火红。不是修辞,真的是火红,很多红叶品种在落羽杉面前也都B。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语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其大意是:多种颜色交相辉映,在互相映衬下更加彰显;各种声音一起合奏,在彼此交响中达到和谐与平衡。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