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目前青岛已经认定并挂牌的名人故居约60处, 其中有超过20处集中于小鱼山周边街区,如此密集的分布在全国也不计其数, 让青岛独具特色。这些故居,建筑风格迥异,它们的主人则来自文学、海洋、教育等不同领域,(zhāng)显这座城市昔日的辉煌与荣耀,共同构成历史文化名城的内蕴与精(cuì),成为青岛兼容开放的城市文化品格的一部分。
【C】近年来,我市加快了名人故居的修(qì)与开放步伐。【D】尽管名人故居开放是一栋栋老建筑的“活化利用”, 但同时也是周边文化街区活力带动的良策。当下,名人故居在城市更新的时代路径中,已成为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让城市名片“亮”起来的文化(mèi)力符号。
阅读诗文,可以让我们思接千载,神游万仞。随杜甫漫游齐鲁,欣赏泰山“___,___” (《望岳》)的神奇秀丽、高大巍峨;与崔颢并肩站在黄鹤楼上,观赏“晴川历历汉阳树,___” (《黄鹤楼》)的明朗日景;陪苏轼到黄州感受“___,___,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的如水月色;与李清照畅游梦境,体会“天接云涛连晓雾,___” (《渔家傲》)的辽阔壮美。
秦州①杂诗(其七)
杜甫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②斩未还。
烟尘一怅望,衰飒正摧颜。
【注】①秦州,今甘肃天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安史之乱爆发第四年),杜甫辞职,开始远游,首到秦州,作诗二十首,歌咏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与个人身世遭遇之悲。②楼兰:汉时西域国名,与汉为敌,傅介子用计斩楼兰国王而归。此处以楼兰代指吐蕃。当时,吐蕃趁安史之乱,夺取了陇右等地。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乙】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 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选编自刘开的《问说》)
微纪录片具有“篇幅简短、诉求单一、视角微观、风格纪实”的特点,在较短时长内以小切口阐述单义主题,不追求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多变的空间环境。近几年,进入发展的黄金期。
微纪录片是纪录片和短视频相结合的产物。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呈现碎片化趋势,使得制作周期长、投资成本大的传统纪录片逐渐失去市场优势。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和短视频的兴起与发展在为微纪录片发展提供丰厚土壤的基础上,也赋予微纪录片以鲜活的生命力。基于此,一大批具有短视频特性的微纪录片应运而生,并获得大众传媒及社会公众的广泛推崇。因此,从微纪录片的概念和演变过程来看,其是传统纪录片与短视频相互碰撞出的“微”火花,兼具纪录片和短视频的双重特性。
微纪录片本质上仍属于纪录片范畴,同样承担着塑造国家形象、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职责。与传统纪录片不同,微纪录片在选题方面更倾向于聚焦普通大众及其日常生活,并惯用以小见大、由宏转微的叙事方式讲述百姓生活、建构国民形象。近年来,无论是美食微纪录片《早餐中国》还是抗疫微纪录片《全民战“疫”》均以小切口、微视角的叙事方式记录生活百态、讲述真实故事,呈现多元立体的国民形象。
材料二
因微纪录片素材来源广、对创作者技术要求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微纪录片的创作当中,使得微纪录片生产播出“爆炸式”增加。但仔细对比可以发现,有些微纪录片虽然名称不同,但是其中内容却大同小异,有些甚至生搬硬抄,缺乏个性化、创新性。例如《舌尖上的中国》是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色彩丰富、内容具化、文案生动、画质精美,让观众每看一道美食就想马上品尝,因此反响非常好,节目一经播出,便引来很多微纪录片创作者的效仿,这也让观众逐渐对同类型微纪录片失去了原有热情。
由于制作门槛、成本较低,导致微纪录片市场信息庞杂、质量参差不齐,不少微纪录片存在画面粗糙、录制不全、内容浅显、为了营造效果而刻意混剪等问题。部分创作者甚至为了制造卖点而违背微纪录片真实性基础原则,出现有悖事实的情况,这些都不利于微纪录片的长远发展。
材料三
在任何时代,内容始终是决定纪录片成败的第一要素。尤其在流量逐利的新媒体时代,微纪录片创作者更应坚守精神内核、提升价值导向,既要深耕优秀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挖掘优质选题,也要聚焦生活百态,从身边小人物、小事件入手记录百姓生活、传递社会正能量,从而引发受众情感共鸣。比如非遗微纪录片《非遗有新人》,详细记录璀璨多彩的非遗文化,促进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央视微纪录片《我和我的新时代》创作团队则聚焦普通百姓的第一视角,以一个个生活化、接地气的真实故事讲述普通人拼搏进取实现梦想的光辉时刻。
AI(人工智能)、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出现,为微纪录片创作的革新提供了更多可能。电影、游戏等产业已经与相关技术进行了融合探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新技术与微纪录片的有效融合,可以给观众带来更多、更好的观感体验。例如VR 纪录片《我生命中的60秒》,因运用了VR技术,虽然124名拍摄者身处不同的省市区,但他们在同一时间段内,让观众感受到了在地球同一时空的神秘之感,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观看体验。
微纪录片还可与电影、音乐、文学等传统领域展开跨界合作,在不影响微纪录片纪实风格的前提下增强戏剧性、故事性,巧妙拉近微纪录片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深化观众对微纪录片的记忆,这也可以为微纪录片的创作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和更多改进提升的可能性。
金光
①大有在城里住腻了,就花钱在离城二十里的红土坡买了一处被人废弃的旧宅院。那是一个崖面窑,巴掌大的土崖上掏了两孔拐着弯儿的窑洞。窑洞年久无人居住,被风雨剥蚀得面目全非。大有找泥瓦匠重新修了一番,使其有了生机。
②每到双休日或节假日,大有一家三口都要来窑洞里小住。窑洞冬暖夏凉,安静无比,大有心情格外舒畅。后来,大有弄来一个茶台放在院里,专门从城里带了各种茶叶,没事的时候,就坐在院里,变着花儿品茶。
③有时候大有在院里,会看到院外有村民经过。他们不是扛着锄头便是提着袋子,路过时会下意识地向院里瞄几眼。大有也不抬头,自顾自地喝着茶,心想:这些农民不能沾惹,是非多;要保持着城里人的习惯,不来往,少麻烦。
④可是你不麻烦别人,不一定别人不麻烦你。那天,大有正在喝茶,院里走来了一个叫拴水的人,进来就说:“伙计,东边朱家的孩子结婚,凳子不够,让我来借两个。”大有愣了一下,还没搭话,妻子就拿了两个圆面凳子给了他。拴水拿上就走。
⑤看到拴水走远了,大有责备妻子:“没听说吗?村里的人都是热粘皮,来往多了麻烦事儿也多。”妻子知道他的意思,但觉得有些事不能做得太过,她说:“人家上门借两个凳子,也不是啥大事儿。”大有有点儿生气:“今天借凳子,明天借钱,你就准备着吧。”妻子不依不饶:“既然选择来村里住,就得准备与人来往,不能像城里一样,当孤家寡人。”
⑥大有还要说话,拴水又来了。他是来叫大有过去喝几杯的,说是朱家办喜事,全村人都去了,就剩大有一家没去。“我?”大有又愣了一下,“不会喝酒,我就不去了。”拴水刚要离开,大有妻子就追了出来:“他不会喝酒,人不去但礼是要随的。”拿了一百元钱递给了拴水。朱家人还凳子的时候,顺带给大有家送了些黄瓜和西红柿,说是自家地里种的。
⑦那天下午,天气闷闷地热,大有在院里喝茶。拴水扛着一个编织袋满头大汗地从田里回来,打院外过时,大有招呼他进来喝茶。拴水也不客气,坐下来端起大有递过的杯盅就喝起来。拴水说,他的嗓子眼儿就要冒火了。说着,找了个碗,把茶台上的一大壶茶水全倒进了碗里,端起碗“咕咚咕咚”喝了下去,然后嘴一抹,说:“这个过瘾。”说完憨憨一笑,从编织袋里掏出一个大冬瓜放在凳子上,走了。
⑧打那以后,村里人常来送东西,有的送菜,有的送石磨面,还有的送一壶自己榨的葵花籽油。大有看着这些东西,深思起来:他们是不是在放长线钓大鱼?妻子看出了他的心思,嗔怪他说:“村里人本来都很简单,你咋硬往复杂处想!”
⑨秋天的时候,连阴雨下了一个多月,红土坡被雨水泡透了。一天半夜时分,紧挨大有住的那孔崖面窑洞的山皮“轰”的一声垮塌了一大片。早晨大有起来一看,门口落了一大堆泥土,将本来就不大的院子占去了一半儿。大有赶紧打电话到市里找工程队处理,正好被路过的拴水听见了,他对大有说:“这点事儿还用找工程队?你不用管了。”
⑩拴水当场给儿子打电话,让他把挖土机开回来。一个小时不到,拴水的儿子开着挖土机过来了,后面还跟着七八个手持铁锨等工具的乡邻。大伙儿冒着雨将塌下来的泥土往院边的土崖下清理,又找了些木板顶在崖面上。他们在院里热火朝天地忙碌着,个儿个儿弄得一身泥水。
⑪大有和妻子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过意不去,做了一锅杂烩菜,又买了些烧饼招待大家。也许是饿了,没人客气,都端起碗蹲在院里吃起来。
⑫趁吃饭的工夫,大有把拴水叫到一边,说工程队干这活儿要出钱,乡邻们干,他也应该出钱,尤其是挖土机是要烧油的,看得多少钱。不料拴水眼一瞪:“要啥钱!”说完也不理大有,端着碗到门外去吃饭了。
⑬晚上,大有妻子感慨地说:“乡邻们还是厚道啊!”大有就深有感触地点了点头。
⑭打那以后,大有时不时去村里串门。谁家有个红白事,他提前去随礼,偶尔高兴了也跟着喝几杯。他对妻子说,以后谁家真要遇到困难,向他们张口借钱,还是应该帮助的。
⑮不过,几年过去了,没有一个人来找大有借过钱。
请以“春天,花又开”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力求写出自己的个性化经历和独特感悟;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