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水乡,从清晨的第一缕朝阳开始,与北国风光不同的是,这里不必惧(dàn)凛冽的寒风,只有烟柳画桥的温婉。盈盈碧水穿城过,乌(péng)船悠悠摇曳,诉说着千年的柔情故事。撑船人娴熟地棹船前行,【A】他们一面喊着号子,或高歌,或呼应,一面加紧摇船。小船悠悠前行,穿过狭窄水道,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开阔的湖面映入眼帘。岸边,几株桃花开得正好,微风拂过,落英缤纷。【B】老人们坐在门口,晒着太阳闲话家常;孩童们嬉笑奔跑,风车转动吱吱响。【C】“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这般烟火日常,满是生活的温情,手拿一撮新采的碧螺春,【D】那嫩绿的茶叶芽尖,将生活的滋味娓娓道来,让人沉醉在江南水乡的时光里,回味悠长……
主题 | 相关诗句 |
归来 | ①式微式微,___?___,胡为乎泥中?(《诗经·式微》) |
约见 | ② ___,___。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子衿》) |
镂刻 | ③《核舟记》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___,___”。 |
和乐 | ④《桃花源记》中表现桃花源里老人和孩子幸福愉快生活的语句___,___。 |
求美 | ⑤《关雎》中统摄全诗的句是:___,___。 |
【甲】识字是教育的初步。《周礼·保氏》说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先生教给他们识字。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他也统一了文字:小篆成了国书,别体渐归淘汰,识字便简易多了。相传最古的字书是《史籀篇》,是周宣王的太史籀作的。这部书已经佚去, A 的《说文解字》里收了好些“籀文”,又称为“大篆”,字体和小篆差不多,和始皇以前三百年的碑碣器物上的秦篆简直一样。
(《说文》第一)
【乙】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得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
(《诗经》第四)
【丙】“离骚”是“别愁”或“遭忧”的意思。他是个富于感情的人,那一腔遏抑不住的悲愤,随着他的笔奔迸出来,“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只是一片一段的,没有篇章可言。这和人在疲倦或苦痛的时候,叫“妈呀!”“天呐!”一样;心里乱极了,闷极了,叫叫透一口气,自然是顾不到什么组织的。
(《辞赋》第十一)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兼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
【乙】吾邑佳山水以福山为最,距城南四十里,延袤绵亘,若屏障然。
初入谷四山交峙涧水环流循涧至寺门①。一路松阴交翠,飞流溅沫,境幽矣,未旷也;由寺门至语石岩,望城市一面如指掌,旷矣,犹未大也;是时仰企箫峰② , 尚在天际,乃命樵夫数人伐山开道,支筇③冒险至草堂故址。环坐其下,流连不忍去。起视前途,径益险仄,从者皆有退志,予褰裳而前,直跻其巅,徘徊四望,一目千里。于是从游诸子相顾乐甚。
乃别寻樵径,纡道返寺。寺僧为予言:兹山峰最高者为箫曲洞,最邃者为雁腋石,最奇者为玉笋窝、一线天,岩最险者为梅花岩,泉最香冽者为语石泉。诸境皆在语石以上。顾近数年来,荆榛道塞,游人强半语石而止,过此能搜一二岩洞者难矣。
相与一笑而别归,以语筑野④。筑野曰:“顾天下美境,非险艰无由得。而履险艰者非强有力或且垂成自止。斯游足以鉴矣。”予退而为之记。
(节选自《游福山记》【清】涂瑞)
【注】①寺门:指福山寺门。②箫峰:福山主峰。③支筇(qióng):拄着拐杖。④筑野:作者涂瑞族兄涂登,号筑野。
【材料一】
11 月 12 日下午,李子柒发布了一条用“雕漆隐花 ”的非遗技艺翻新衣柜的视频,该作品上线不到6 小时播放量已破亿,因此有媒体形容她“归来仍是顶流”。
李子柒能脱颖而出,核心是她在内容创作的深度与质感上坚守的“长期主义 ”。从制作层面看,她的视频画面、构图、色彩、音乐都一如既往经过了精心打磨;在内容深度上,她始终坚守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美好情感的传递。“站”在李子柴背后的是厚重的传统文化。
——《归来仍是顶流,“站”在李子柒背后的是厚重的传统文化》
李子柒的视频,和当代互联网呈现了相反的特征—--在城市话题占主流的互联网上,选择聚焦乡村;在加速、紧凑的现代生活里,选择慢条斯理,从容不迫。这也是为什么她的视频被评价为有“疗愈”效果,精准触碰当代人的“精神痛点 ”。
——《李子柒归来为何仍是顶流》
媒体报道,漆器视频中“雕花隐漆”的技艺,来自国家级非遗成都漆艺代表性传承人尹利萍老师的传授。这两年,李子柒四处寻访非遗技艺传承人。她向浙江温州木活字印刷传承人王法万求学,她到访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的身影也被网友捕获……
——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
短视频时代,非遗有了新故事。
当手机前的网友成了皮影戏的观众,“汪氏皮影 ”第五代传承人、00 后党飞华的思路完全被打开了。在他的短视频里,历史悠久的皮影戏可以演绎迈克尔•杰克逊,变身擎天柱,与篮球明星打球,唱《忐忑》……古老的皮影艺术焕发了新生命。
想让年轻人喜欢非遗,就要让非遗变酷。将老戏用新的方式展现,以更加匹配现在观众观看习惯的方式传播给大家。“在守正的基础上,他们努力让传统技艺靠近当代的生活和当下的年轻人。 当非遗创作在情感或生活上和年轻人发生联系,就更能引起他们的认同感。”
——中国新闻网
【材料三】
短视频可以放大非遗的审美价值,助力非遗“破圈”,同时也容易造成传播内容过度碎片化、 泛娱乐化的现象,使得受众对非遗产生片面化的理解。当前,部分非遗短视频创作主体为了快速提升大众对非遗的关注度,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了非遗技艺展示、表现形式创新等浅层认知层面,甚至为了博取流量,在非遗中生硬加入流行元素,对非遗背后的故事、历史变迁、人文底蕴的阐释不够深入。
——《非遗短视频传播的优势与策略》
守岁 冯骥才
①一种昔时的年俗正在渐渐离开我们,就是守岁。
②守岁是老一代人记忆最深刻的年俗之一,如今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城市人,最多是等到子午交时之际给亲朋好友打个电话发个短信拜个年,然后上床入睡,完全没有守岁那种意愿、那种情怀、那种执着。
③我已不记得自己哪年开始不再守岁了,却深刻记得守岁那时独有的感觉。每到腊月底就兴奋地叫着今年非要熬个通宵,一夜不睡。好像要做一件什么大事。父母笑呵呵说:“好呵,只要你自己不睡着就行,决没人强叫你睡。”
④记得守岁的前半夜我总是斗志昂扬,充满信心。一是大脑亢奋,一是除夕的节目多:又要祭祖拜天地,又要全家吃长长的年夜饭,最关键的还是午夜时那一场有如万炮轰天的普天同庆的烟花炮竹。尽管二踢脚、雷子鞭、盒子炮大人们是决不叫我放的,但最后一个烟花——金寿星顶上的药捻儿,却一定由我勇敢地上去点燃。火光闪烁中父母年轻的笑脸现在还清晰记得。
⑤待到燃放鞭炮的高潮过后,才算真正进入了守岁的攻坚阶段。大人们通常是聊天,打牌,吃零食,过一阵子给供桌换一束香。这时,时间就像牛皮筋一样拉得愈来愈长了;瞌睡虫开始在脑袋里喷撒烟雾。无事可做加重了困倦感,大人们便对我说笑道:“可千万不能睡呀。”我一边嘴硬,一边悄悄跑到卫生间用凉水洗脸,甚至独出心裁地把肥皂水弄到眼睛里去。大人们说:“用火柴棍儿把眼皮支起来吧。”
⑥年年的守岁我都不知道怎么结束的。但睁眼醒来一定是在床上,睡在暖暖的被窝里。枕边放着一个小小的装着压岁钱的红纸包,还有一个通红、锃亮、香喷喷的大苹果。这寓示平安的红苹果是大人年年夜里一准要摆在我枕边上的。一睁眼就看到平安。我承认,在我的童年里,年年都是守岁的失败者,从来没有一次从长夜守到天明。
⑦故而初一见到大人时,总不免有些尴尬,尤其是想到头一天信誓旦旦要“今夜决不睡”之类的话。当然,我也会留意大人们的样子,令我惊奇的是:他们怎么就能熬过那漫长一夜?
⑧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知道为什么守岁。可是守岁的道理并不简单。
⑨后来我对守岁的理解,缘自一个词“辞旧迎新”。而首先是“辞”字。辞,是分手时打声招呼。和谁打招呼,难道是对即将离去的一年吗?古人对这一年缘何像对待一位友人?这一年仅仅是一段不再有用的时间吗?那么,新的一年大把大把可供使用的时间呢?又是谁赐予我们的?是天地,是命运,还是生命本身?任何有生命的事物不都首先拥有时间吗?
⑩可是,时间是种奇妙的东西。你什么也不做,它也在走;而且它过往不复,无法停住,所以古人说“黄金易得,韶光难留”。也许我们平时不曾感受时间的意义,但在这旧的一年将尽的、愈来愈少的时间里——也就是坐在这儿守岁的时刻里,却十分具体又真切地感受到时光的有限与匆匆。它在一寸一寸地减少。在过去一岁中,不管幸运与不幸,不管“喜从天降”还是留下无奈、委屈与错失——它们都已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在它即将离我们而去时,我们便有些依依不舍。所以古人要“守”着它。
⑪守岁其实是看守住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生命,表达着我们的生命情感。是的,守岁这一夜非比寻常。它是“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因而,我们的古人便是一边辞旧,一边迎新。以“辞”告别旧岁,以“迎”笑容满面迎接生命新的一段时光的到来。新的一年是未知的,不免小心翼翼。古人过年要通宵点灯,为了不叫邪气暗中袭入;还将年画上所有形象都画上笑眼笑口,以寓吉祥。由于对未来的这种盛情,所以正月初一破晓“迎财神”的鞭炮更加欢腾。于是,我们的年俗就这样完成了岁月的转换,以“辞”和“迎”表达对生命的敬畏,以长长的守夜与天地一年一度地“天人合一”。
⑫我们和洋人的文化真有些不同。洋人对新年只有狂欢,我们的心理似乎复杂得多,其情其意也深切得多。可是我们正在一点点离开这些。
⑬这到底是因为农耕文明离我们愈来愈远,还是人类愈来愈强势,无须在乎大自然了?
⑭守岁渐行渐远。当然,我们不必为守岁而勉强守岁。民俗是一种集体的心愿,没有强迫。我们虽然不必为守岁而勉强守岁,但如果有条件和精力来守岁,不妨体验一下这个节点的独特魅力,这也是对大自然和生命的一种敬畏。
(节选自《冯骥才散文精选》)
世界赠予我虫鸣,也赠予我雷霆
赠我弯弯一枚月,也赠予我晚星
赠我一场病,又慢慢痊愈摇风铃
赠我一场空,又渐渐填满真感情
——《世界赠予我的》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以“馈赠”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抄袭、套作;⑤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⑥以叙述为主,适当议论和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