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城区,2024-2025

广东省东莞市南城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来源:出卷网 日期:2025-03-31 类型:语文月考试卷 学期:七年级下学期 查看:3
积累运用
  • 默写古诗文。

    (1)___,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故园东望路漫漫,___。马上相逢无纸笔,___。(岑参《逢入京使》)

    (3)草树知春不久归,___。杨花榆荚无才思,___。(韩愈《晚春》)

    (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___,___。(《木兰诗》)

    (5)请将王维《竹里馆》中适合填入下面对联的诗句写在横线上。

    上联:___,明月相照君子意

    下联:同行戎伍中,朔风得见女郎杰

    (6)有些声音常会勾起游子的乡思。木兰从军,离家愈远思念愈甚,到达黑山头时,“___,___”(《木兰诗》),马鸣声伴她入睡;李白羁旅异乡,偏闻伤离惜别之音,令他不禁感叹“___,___”(《春夜洛城闻笛》)。

  • 下面是清清同学对《逢入京使》一诗中“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两句的理解,你赞同吗?请分享你的看法。

    清清:根据成语“老态龙钟”可知,“龙钟”写出诗人的衰老之态,说明诗人已经离开故乡很久了,所以才望向故园的方向,以抒思乡之情。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朝霞中的观音山是______的,峰峦间云雾缭绕,霞光映照,折射出bān lán明丽的色彩,恍如仙境。山林里,叮咚的泉水拨动琴弦,______的鸟儿欢快伴唱,乐音和谐,令人心醉。待夜幕降临,鸟兽hān rán rù mèng,观音山又归于一片祥和宁静。

    这里的人,虽然骨子里浸透着集水百德、汇水百美而成的精神气质,却有山般坚韧、低调。行走在观音山,是生命对大地意味深长的______,是灵魂对自然无以复加的皈依,也是在聆听观音山人péng pài的心跳。

  • 文思小组开展“激趣语文”系列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并完成下列任务。
  • 育才中学以“祥子的梦想”为主题开展一期阅读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小题。
题目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 , 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选自《宋史·赵普传》)

    【注】①太祖:指宋太祖赵匡胤(yìn)。②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叫“薨”。③箧(qiè):小箱子。④二十篇:《论语》全书共20篇。

题目
  • 德顺学校准备策划一场“新国潮、新文创”的展览活动,请你协助完成相关活动。

    材料一:

    ①国潮是指有中国特色的时尚潮流,不局限于特定行业,是一种流行文化。它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正逐渐生活化、国际化,不再属于小众文化,而是被世人熟知。更通俗地来讲,国潮就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国货。

    ②国潮有个发展演变的过程:第一阶段是“中国制造”(20世纪90年代—2008年),以国货家电销量首次超越国外品牌为标志。第二阶段是“中国创造”(2008—2015年),2008年,李宁品牌亮相北京奥运会,飞跃鞋潮遍欧洲,国货老品牌“回力”“飞跃”“梅花”再次焕发新活力,以怀旧的方式回应国外时尚。第三阶段是“中国智造”(2015年至今),随着新零售和数字化的发展,部分企业开始进行品牌升级,以更具性价比和技术含量的商品来寻求突围,向“中国智造”转变。而国潮品牌的三大特征是中国风、代表性国潮单品、满足年轻人审美。

    材料二:

    国潮风的崛起,给传统品牌提供了发展新契机,为新品牌提供了发展势能,推动了本土品牌“讲好中国故事”的进程。具有优良品质的国货与源于传统文化的时尚相结合,让年轻消费群体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和高度的价值认同。首先,国产品牌质量有了显著提升,工艺设计更贴近国内消费者喜好,与当下生活之用结合起来,产品性价比不断提高。其次,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如今国产品牌把传统美学融入产品内核,“国潮”已变成一种极具文化创造力的时尚符号。再次,从小就通过互联网了解世界、在中国经济腾飞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更强,对兼具设计与质量的国货的认同感更高,助推国潮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消费新潮流。此外,优质IP将文化内涵融入产品设计中,为国潮的蓬勃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以故宫、敦煌博物馆、颐和园、三星堆等为主的文化IP也与商业品牌逐步开展跨界合作,催生出一系列知名的文创产品,在宣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助力着国潮的发展,同时将文化输出国外,占有一定世界市场。

    材料三:

    国潮产品

    国潮创意

    作品一:粤绣口罩

    口罩的花纹运用龙、祥云、太阳元素,采用垫绣工艺,寓意病毒、雾霾等不会切断人们对未来的向往,粤绣技艺也将以自己的方式帮助人们实现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

    作品二:国风动画


    国风动画《中国奇谭》,结合剪纸、皮影、国画、木偶、折纸等艺术形式,讲述了8个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故事内容涵盖乡土眷恋、科技幻想、生命母题和人性思考,展现着中式想象力,体现着对当代年轻人的劝诫与鼓励。

    材料四:

    数据来源:《2022年国货消费调查报告》

题目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在教丁香树开花

    刘继荣

    ①第一次遇见那少年,是在初冬。午后的阳光暖得像春天,小小的蛋糕店里,溢满了糕点刚出炉的香,仿佛每个人都幸福。

    ②店旁有所小学,放学后,甚是热闹。此时,顾客不多,店主夫妇悠闲地聊着天。谈到门前那棵不开花的丁香树,一个打算挖掉重栽,一个说再等等看。老奶奶的语气里带了气恼:“我六十岁了,又不是六岁,等不了那么久!”老爷爷笑:“明天起我就教它开花,保证到春天就学会了。”

    ③我不禁莞尔,拎着盛糕点的纸袋,准备离开。身后忽然有人叫道:“阿姨偷走我们的点心啦!”我大惊,转头,那位个子高高面庞稚气的男孩,正是冲我喊叫的。有位中年人边向我点头致歉,边揽住男孩的肩,努力安抚道:“你看,我们的点心在这里呀!”他打开手中纸袋,里面的点心与我的一模一样。少年恍然大悟:“原来,是我们偷了阿姨的呀!”大家都笑了,连正在生气的老奶奶也笑得眼睛弯弯。

    ④那位父亲温和地解释了很久,再加上我的说明,男孩才弄明白大家谁都不是小偷。他用双手蒙住脸,向我道歉,那模样似乎只有三岁。

    ⑤父亲平静地告诉我,儿子十九岁了。他一直都在努力学习说话、购物、坐公交车等技能,希望再有十九年的努力,他能变成一个像大家一样的普通人:工作或失业,恋爱或失恋,结婚或独身。

    ⑥父亲头发斑白,语气平和。这十九年来,他们一定有一段漫长的故事,有他们共同承担的无数往事,还有点点滴滴积攒起来的勇气与人生经验。可我什么也没问,只是目送这对父子远去,那棵丁香树,默默地与我站在一起。我想:老爷爷将会怎样教它开花呢?

    ⑦天越来越冷,丁香树只余纤纤弱枝。很多个暖阳的下午,我常常在蛋糕店遇见这对父子,我发现,儿子没有安全感,只要离开父亲几步,就会惊慌失措,语无伦次。爸爸让他买东西,老夫妇每次都会鼓励他,他成功后,父亲会向老夫妇以及后面耐心等待的客人再三道谢。他说,儿子特别喜欢这间店,这是他能记得的最远的地方。出来的时候,男孩喜欢站在丁香树下,与树比一比身高。老奶奶逗他:“谁高呀?”男孩大声回答:“我高!”这时候,他很像很像一个普通人。

    ⑧爸爸渐渐拉开与儿子的距离,每次似乎只有一步,后来,他退到店外。儿子时不时扭过身子,见父亲就在丁香树下,便长吁一口气,抹抹鼻尖上的汗。

    ⑨一个春天的周末,男孩居然独自来到蛋糕店,我不禁一喜,见他忐忑的模样,心中又隐隐担忧。今天顾客特别多,有个小女生过生日,丁香树下的两张桌子被拼到一起,坐满了笑语盈盈的小伙伴。店主一个人忙,他说老妻在楼上,怎么叫都不肯下来,又在为丁香树不开花的事不高兴了,为了给她个惊喜,他已经找人来挖树了。男孩神色愈发紧张,嘴唇哆嗦着,欲言又止,只是摇头,最后男孩缓缓张开双臂,蹲下去,再站起来。一句话哽在胸口,如一朵花哽在枝丫,他只能以这种方式表达。

    ⑩忽然,男孩的目光充满惊喜,他的父亲出现了,也许,他一直都在附近。像魔咒被解除,男孩开口,一个字一个字地说:“我在教丁香树开花,不要挖掉丁香树。”

    ⑪老奶奶匆匆下来了,她气喘吁吁地向男孩保证:永远不会挖掉这棵丁香树,会一直等着它开花,如果不开,也没有关系。

    ⑫掌声、欢呼声,让我的鼻子隐隐发酸。在这座小城里,我们陌生又熟悉,有时相遇,有时忘记,有时彼此守护,互相学习。

    ⑬我们学着开放,学着摇曳,学着在经历过最深的恐惧绝望以及厌倦之后,仍会或羞怯或放肆地释放出心里最明净的温柔。

作文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线光亮是力量,一瓶水是力量,一声呼唤是力量,一次牵手是力量,一个微笑是力量……

    每个人在成长历程中,都感受过各种“力量”,那么,你对“力量”感受最深的经历是什么呢?请结合你的经历,以“______的力量”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写出真情实感;(3)不少于75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