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不考虑《红楼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者的成就,仅作为一部有众多的人物、精致的细节、含蓄的情感和复杂的意蕴的长篇小说,要在这一“舶来”的艺术样式——讲究戏剧冲突、时空高度浓缩的闭锁式话剧舞台获得呈现,也是一件相当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基于这一原因,百年来的《红楼梦》话剧改编主要分为三种形式:第一,以宝黛爱情为主线提取原著情节和人物、与主线关联度较低的情节和人物则被删减或略去的“浓缩式”改编(如顾仲彝的《还泪记》);第二,自原著中截取一组相对完整、独立的情节或人物进行转化的“节选式”改编(如端木蕻良的《王熙凤》);第三,将原著分解为多个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的剧本的“系列式”改编(如赵清阁的《诗魂冷月》《雪剑鸳鸯》《流水飞花》《禅林归鸟》系列剧)。上述三种改编方式的产生,皆因为《红楼梦》小说内容的广阔繁复与话剧时空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因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2021年推出的喻荣军编剧、曹艳导演的全本话剧《红楼梦》试图用一部剧的篇幅去涵盖原著基本内容的构思是可贵的,但实现起来并非易事。
全本话剧《红楼梦》时长六小时,在戏剧舞台属于“鸿篇巨制”。据编剧喻荣军自述,他对《红楼梦》最“感兴趣的部分”是“命数、无常以及人与命运的关联”,所以“想将自然界中最规律性的春夏秋冬与人世间里无常的喜怒哀乐放在一起去结构剧本”。基于这一认识,全本《红楼梦》采用了以自然四季来串联剧情的方式,因为“自然界季节的变化是不可逆的,它可以是轮回,也可以有变化,但注定是要从春走到冬的,这是世界万物发展的规律,从生走到死,谁也逃脱不了”。这一构思既与中国古典文学以自然景物比譬人生社会的美学传统相契合,同时也吻合于红楼梦“春风秋月总关情”的“四时气象”。
剧作分上下两部。上部为“春夏•风月繁华”,其中包括“春•一群鲜活如蚁的生命”“夏•几桩阳光下的罪恶”两幕;下部为“秋冬•食尽鸟归”,其中又分为“秋•山雨欲来风满楼”“冬•忽喇喇似大厦倾”两幕。春夏秋冬的自然四季,即对应了贾府从鲜花着锦到运终数尽的历程。就各幕标题及实际内容看,剧中较为繁华的场景基本都被安放在了“春”中——该幕头绪繁多,给人以次第展现精华场景的“连台本戏”之感;而到了“夏”,则主要是一种类似《雷雨》的郁热氛围,“几桩阳光下的罪恶”是其内容的主要着力点。相对而言,下部“秋冬”在故事的连贯性上有所改善,剧作头绪单纯,“食尽鸟归”的总标题与其下属各幕的情节内容与场景气氛也较为协调。
客观地说,剧作这样的安排单从情节角度看不无缺憾,这一点我们只需与原著对照即可知晓:在作为“春”的第一幕中,剧作除设置有黛玉进府、宝黛钗初会、送宫花、秦可卿之死、元妃省亲、太虚幻境、二玉共读西厢等发生在小说前二十三回的情节外,还跳跃性插入了原著第三十九至四十一回才出现的刘姥姥二进大观园及贾母设宴的情节;而在作为“夏”的第二幕中,安排的却是原本发生在原著第三十二回到第三十七回的金钏投井、宝玉挨打、海棠结社等情节,原本出现于第二十七回的“黛玉葬花”也被向后“揶移”至第三十七回“海棠结社”的场景中。不得不说,这样的“重组”对于原著人物精微细致的情感和小说浑然天成的结构,都会造成某种程度的损害。
然而,从剧作立意的角度看,这样的安排又无可厚非,尤其将黛玉葬花置于海棠结社的场景中并以之作为上下两部的分界点,是相当具有艺术表现力的设计。原著中“葬花吟”的出现是因为花谢花飞的场景触发了林黛玉的身世之感,属于悲情哀景的和谐交融;而在话剧中,此诗则出现在海棠结社的欢悦场景中,属于乐景对衷情的衬托。在一片恣意欢畅的气氛中,在众人相继吟出“淡极始知花更艳”“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等诗句后,音乐骤然萧飒,舞台被分为三个表演区:前景中一边是黛玉缓缓吟出“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边是宝玉满脸悲戚的倾听与复诵;而背景中,则是绣凳上大观园众女儿的欢乐嬉笑。宝玉对黛玉“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重复,既是他对黛玉的理解与共鸣,也是其在繁华丰厚中深恐好景不再的忧虑,于无形中契合了鲁迅之“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的论断。
有意味的是,“葬花”场景在最后一幕“冬•忽喇喇似大厦倾”中得到了再现与呼应。这使“葬花”成为笼罩全剧的总体意象,既暗示了大观园众女儿的悲剧命运,也成为生命与美的毁灭的象征。在宝黛共同谱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的诔词之后,宝玉脱口而出“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诗句。此时舞台又一次被分成不同的表演区,前景中是宝玉的沉痛哀戚与泣不成声,后景中则是众女儿一边追述良辰美景一边吟诵着自己的判词依次离去。众姐妹每离去一人,舞台上的绣凳即被撤去一个。宝玉撕心裂肺抢夺绣凳试图留住众姐妹留住往昔繁华的情景,成为整部剧作的情感高潮,沉重地撞击着观众的心灵。此后不久,宝玉失玉,在一片凄惶不安的气氛中,宝玉却回忆起“寿怡红群芳开夜宴”的畅怀乐事,众姐妹花签上的诗句和“开到茶靡花事了”的谶语,再次呼应了“葬花”的主题。
作为贯穿全剧的总体隐喻,四时气象以及派生的“葬花”意象,启迪的是观众对人生局限和生命意义的思考。这一点,正是《红楼梦》超拔于单纯的爱情悲剧、女性悲剧以及贵族家庭衰亡悲剧之处。吕启祥在《作为精神家园的〈红楼梦〉》中指出,“人类历史上,宇宙意志、社会意志永远是一种不可战胜的绝对控制力量,但作为人,真正的人不能没有主体性,必须在同宇宙、社会对抗中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红楼梦》在这样一个高度上思考了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关系,人的存在的悲剧性才得以被深刻地感受和表现”。也许,正是因为主创们领会到了《红楼梦》的这一意蕴,话剧《红楼梦》才会被以如此形式得到呈现。
(选自王翠艳《离形得似传神韵,瑕瑜互见剪裁新——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新创全本话剧改编刍议》,有删减)
公社书记
郭澄清
我被分配到公社里做宣传干事,今天上任。
公社办公室里冷清清的,只有秘书一个人。他待人很热情,一面给我倒水,一面向我介绍书记是谁,社长是谁……我问他:“他们都干什么去啦?”“全下队啦。”
“项书记什么时候下去的?”
“今天早上。”秘书回答说,“昨天晚上赶回来,向县委作了个电话汇报,今天起早看了一阵文件,又下去了。”
“去哪儿啦?”
“那我得看看。”秘书往东南墙角一望,回头说,“上南部去啦。老项有个习惯,南去准扛猎枪,北去准背粪篓。”
“这是为什么?”
“你听我说呵,北部有条公路,车马多,粪多,背上筐,走一趟,准能闹个满载;南部有片山岗,草多,洞多,野物多,扛上枪,保险!”
我又乘兴问道:“书记的枪法怎么样?”“百发百中,全社第一。”
这时,我恨不能一下子见到项书记。秘书向我建议说:“他不来,你也没事干,你干脆去找他吧!”
我离开公社,顺着杨柳成荫的机耕道,一直向南走去。天晴地湿,风吹禾摇,一路都是丰收景象。我听见一伙干活的社员们,好像是在议论项书记,就势问道:“喂!借光,你们见到项书记没有?”
“见到啦!刚过去,到方庄去啦!”一位快嘴姑娘指手画脚地说,还有几位老汉插言插语,热情地向我介绍书记的长相和衣着。不过,我都没有用心听,一个公社书记的模样,我是可以想象出来的!
又走了一里多路,见路边蹲着一个人,农村干部打扮,怀里竖着一支长筒猎枪,蹲在那儿正对着一棵棉花出神。我暗自赞叹:“项书记可真朴素呵,不愧为劳动人民出身的干部!”
“项,项……同志,你就是项书记吧?”
那人打量我一眼,眯笑着说:“对了一半儿!我姓项,可不是书记,是副社长!”
他告诉我,方才项书记和社员们锄了一阵地,又和他研究了一番棉花生长情况,对棉花的中期管理提出指导意见,把枪放在这儿,就往方庄去了,现在还过不去前面的黄土岗……
来到黄土岗,只见有一位推车的老汉。这老汉,标准的老农打扮:头上戴着一顶破草帽,肩上搭着一件灰不灰黄不黄的褂子,整个脊背又黑又亮,裤脚卷过膝盖,脚上没有穿鞋,后腰上插着旱烟袋,像钟摆似的两边摆动着。
“老乡,到哪儿去呀?”
“上方庄。”他擦了一把满脸的汗水,又问我,“小伙子,你上哪?”
“也到方庄。”
“那好,我抓你个差吧。”说着,他放下车子,在车子上栓了一条绳子,向我一举,笑哈哈地说:“来,小伙子,帮帮忙吧,前边这条路不大好走!”
没办法,我只好接过绳子,拉起车子来。使我惊奇的事发生了,他抓我这个差,不感激我也罢,还一股劲地挑三挑四:
“小伙子,你缺‘基本功’呵——不带劲!……不懂?我告诉你——塌下腰,挺起胸来、再挺挺。把头抬起来,眼向前看。把膀子晃开,把胳膊甩开,甩上点劲儿……”
走进方庄,天已傍晌,社员们刚刚收工。一进村,几个男社员从各个角落凑过来,热情地打招呼。一位小伙子接过车子,继续推。一位大娘大概是听到了喊声,急急忙忙走出门,手扶门框开了腔:“老项!中午到我家来,我还有活叫你干哩!”老项摘下草帽扇着风,笑哈哈地说:“好吧,王大娘,中午你多做一个人的饭,我先到队部。”
方才我被这情景迷住了。现在老项一走,我倒忽地想起一件事来,便向身边的一位中年人问道:“同志,项书记在哪里?”
“项书记?”那人沉静一下,“哦,你找我呵??”
我就自我介绍起来。说着说着,他嘎嘎地笑了:“同志,你弄错了。你是找公社书记吧?我是支部书记!”
“公社书记呐?”
“方才你给谁拉的车子?他就是公社书记呀!”
支书又补充说:“你别看我们老项这样儿,论本事可不简单啦,是锄杆,是枪杆,是笔杆……”他一说到“笔杆”,我忽然想起一件事来:前几天的省报上,曾发表过他的一篇稿子。他在这篇稿子里,用自己的工作实践,论证了研究党的政策的重要性。这篇稿子发表后,影响很大。当时,我曾这样想:“项书记一定是个知识分子干部,也一定整天埋头书案……”
支书越说越有劲:“老项常跟咱讲,建设社会主义,‘三个杆子’缺一不可。对于咱们这些领导农业生产的人来说,尤其是不要跟锄杆子闹不团结!”
支书领我来到队部,这时的项书记,打扮和在路上一样;不过,我觉得他似乎比那时高了许多。我走上前去,恭敬地喊了一声“项书记”,接着就自我介绍。他非要让我喊他“老项”,说:“你就把路上叫我‘老乡’的尾音加重,‘老乡’改成‘老项’,这多省劲!小崔!”
这时,街上传来老大娘的喊声:“老项哟!吃饭了!”于是,我随在老项的身后,向王大娘家走去。
我实在跑累了,吃完饭,身子一躺就入了梦乡。一觉醒来时,天已过半晌。我赶到地里时,人们大概已经干了一阵子活,老项正坐在柳树下和社员聊天。
我问老项:“我干什么活呀?”
“你第一次出勤,就派你个轻松活吧!”他指着那辆车子说,“你把它送到何庄去吧。”又嘱咐说:“你到了那里,要利用今天晚上的时间,帮助队干部们,讨论讨论抓好生产和群众生活问题……”
我推着车子走在路上,耳边还在响着老项那朗朗的笑声,眼前晃动着老项那高大的身影……
(选自1963年11月《人民文学》,有删改)
①沛公军霸上 ②素善留侯张良 ③拔剑撞而破之 ④吾得兄事之
⑤秋毫不敢有所近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⑦范增数目项王
⑧沛公旦日从余骑来见项王 ⑨头发上指 ⑩常以身翼蔽沛公
文本一:
衰公问于孔子曰:“当今之君,孰为最贤?”孔子对曰:“丘未之见也,抑有卫灵公乎?”公曰:“其事何如?”孔子对曰:“灵公之弟,曰公子渠牟,智足治千乘, 信足守之,灵公爱而任之。又有士曰林国者,见贤必进之,而退与分其禄,是以灵公无游放之士,灵公贤而尊之。又有士曰庆足者,卫国有大事,则必起而治之;国无事,则退而客贤,灵公悦而敬之。又有大夫史䲡,以道去卫,而灵公郊舍三日,琴瑟不御,必待史䲡之入而后敢入。臣以此取之,虽次之贤,不亦可乎?”
子贡问于孔子曰:“今之人臣,孰为贤乎?”子曰:“吾未识也。往者齐有鲍叔,郑有子皮,则贤者矣。”子贡曰:“齐无管仲,郑无子产乎?”子曰:“赐!汝徒知其一,未知其二也。汝闻用力为贤乎?进贤为贤乎?”子贡曰:“进贤,贤哉!”子曰:“然。吾闻鲍叔达管仲,子皮达子产,未闻二子之达贤己之才者也。”
——《孔子家语·贤君)
文本二: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
齐宣王谓尹文曰:“人君之事何如?”尹文对曰:“人君之事,无为而能容下。夫事寡易从,法省易因, 故民不以政获罪也。大道容众,大德容下,圣人寡为而天下理矣。”
伊尹曰:“夫王者得贤材以自辅,然后治也。虽有尧舜之明而股肱不备则主恩不流化泽不行。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是以主无遗忧,下无邪慝。百官能治,臣下乐职,恩流群生,润泽草木。昔者虞年左禹右皋陶,不下堂而天下治,此使能之效也。”
——《说苑·君道)
捣衣
杜甫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①辞捣熨倦,一寄塞垣②深。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注】①宁:岂,怎能。②塞垣:指丈夫征戍之地。
(1)《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认为得天下的君王易失民心原因的句子是:“___,___。”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两句是:“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临风抒怀,一路酣歌的动人景象:“___,___。”
(4)孟浩然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来感叹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两句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5)《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两句,色彩对比鲜明,动静相生,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了观察的视野。
我们大脑中的每个观念( ① )都源于对事物的描摹,而真实存在的事物却独立于观念之外。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正确观念( ② )地反映其对象的客观秩序,错误观念则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表达。虽然我们对观念的控制力有限,但并非( ③ )。因此,我们在面对错误观念的时候也并非无计可施。我们可以通过检验观念与其对象的关系来确认观念的正确与否。 A ,我们就可确认该观念是错误的。
我们只能通过观念来了解世界,它是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桥梁,正确的观念能使此桥( ④ )。观念能感知的来源是独立于人脑意识的客观事物,因而最有效的确认观念正确与否的方法,乃是透过观念本身去观察其所表现的对象。与事物接触得越多,对它的理解就越深刻,对它的理解越深刻,观念就越清晰。如果我们认为观念是不依靠客观事物的无根之花,就永远不可能真正理解它。越是忽略观念的客观根源,观念就会变得越不可靠。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 B 。到那时,我们看到的外部世界只是大脑的创造品,而非世界本身的面貌,观念将与世界脱节。
提起理塘,许多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诗意而遥远,是一座“云天交汇"处的县城。从县城向西南,穿过草原,就进入格聂景区。海拔6204米的主峰格聂山终年白雪皑皑,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7座山峰、8条沟谷在此展开,如同绽放的花朵。
来到这里,与自然的亲近感总会不自觉地油然而生。被原始森林涂抹成暗绿的远山与陡峭的山脊组成冷峻山色。与格聂山东南的圆形海子“格聂之眼”对视,只觉天与山近在咫尺,如与自然融为一体。大自然的笔触是率性的,山中色彩变幻,一日间四季轮转。
落日为县城抹上红晕,地域风情更醉人。欢快的舞曲在勒通古镇跃动,村民与游客不由得手挽手翩翩起舞。理塘的夜晚一样热闹。身着民族服饰的少女在灯光下莞尔一笑,摄影师按下快门;远处音乐响起,酒吧歌手已开唱;美食街上走走,青稞做成的面包松软可口,牛奶冰淇淋醇香诱人……活力随着人群流动汇入城市肌理。
《红楼梦》里的王熙凤长得漂亮又做事干练,本应有一个令人羡慕的人生,可事实正相反,她的结局很悲惨:“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曾雪芹在《聪明累》里将王熙凤的悲惨结局归结于“聪明”,说她:“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聪明不好吗?聪明好,但若不能上升为智慧,则容易“聪明反被聪明误”。聪明是一种能力,智慧是一种格局。聪明人看眼前,智者看长远;聪明人看局部,智者看整体……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