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2025届,高三下,三下

广西壮族自治区2025届高三下学期语文3月第二次高考适应性测试试卷

来源:出卷网 日期:2025-03-18 类型:语文高考模拟 学期:高考阶段 查看:8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中国古典学而言,训诂学是它的根基之学,古典学的历史起源、发展脉络与人文理念,都与对古典文本的解读与阐发密不可分。

    语文解释是古典研究的基石,训诂学滥觞于先秦时期,历史悠久,是中国古典学的基础构成。早期的训诂解释与王官之学的经典教育密不可分,先秦贵族熟习《诗》《书》《易》等经典,在经典的传承中解说字词,出现了“经传本文即有训诂”的现象。诸如,《左传》中穇姜对《周易》随卦“元亨利贞”的解释,以及《国语》中叔向对《周颂·吴天有成命》的解释,都展现出“训诂”与“古典”之间的早期渊源。到了战国时期,随着民间学术的蓬勃发展,诸子百家对经典的训诂解释全面展开。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先秦诸子的字词解释与文化释义都远远超过了王官之学。自两汉以来,随着经学的建立,训诂学更与古典研究全面融通、交相推进。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成就卓著的训诂学家,无不是精通典籍的古典学家;在中国古典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家巨擘,也无不以训诂学为根基和起点。许慎与郑玄是两汉经学的集大成者,后世以“许郑之学”并称。许慎世称“五经无双”,在《说文解字》的字词说解中蕴含着对儒家经典的解释,以及贯通“天地人”的经学秩序的建构。郑玄遍注群经,在经典文本的翔实训诂的背后,寄寓着整体性的义理思考与文明理想。可以说,两汉学术的高峰是以古典解释为基本方式,以训诂与义理的贯通为基本格局的。无论汉学、宋学还是清学,基于字词训诂的思想阐发都是中国古典学的核心范式。

    扎实确凿的训诂考据,为中国古典学提供了坚实的事实基础。古典学首先是事实之学,如果脱离了客观性与确定性的基础,义理的生成与建构难免空疏。在此基础上,古典学更是义理之学与价值之学。在中华经典的熏陶涵泳之下,训诂学从未停留于饾饤考据,而是蕴含着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对“道”的追寻与探讨,让训诂学具有了内在的、崇高的人文理想。对中国传统学术而言,“明道”并不指向复古,而是一种基于真理性探求的、回应时代诉求的思想阐释方式。正因如此,在训诂通往义理、“小学”朝向“大道”的过程中,训诂学才不是守旧复古之学,而是在经典义理的解读阐释中彰显创造性的思想内涵,焕发出新的时代气息。通过对“道”的不断叩问,训诂学具有了它的时代性,拥有了打通古今的古典学特点。回顾训诂学史,无论是作为经学巨擘的许慎、郑玄,还是作为旷代大哲的朱子、阳明,他们的训诂工作均指向了“明道”与“传经”的理想。至于专精训诂的清代学者,在他们艰深的考据工作中,“明道”精神依旧熠熠生辉。戴震是乾嘉朴学的代表人物,在他的文章中,“明道”“求道”“闻道”的表述屡屡可见。“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与是仲明论学书》)“治经先考字义,次通文理,志存闻道。"(《戴震全集·与某书》)在他看来,字义、制度、名物都是训诂学研究的对象,这种“实事求是”的古典考证之学,构成了“明道”的基础。在语言、文本与义理之间,也形成了明确的会通路径。戴震曾经打过一个意味深长的比方,将古典文本的训诂考证比做“轿夫”,将古典精神的义理探求比做“轿中人”。天下人多以“轿夫”之学赞誉他的学问,但不知“轿中人”才是学术的关键所在;一旦“轿夫”喧宾夺主,沉浸在知识主义的傲慢与自矜之中,便要对其痛下反思。这种以义理为宗旨、以德性为根本的学术追求,展现出浓郁的古典气息。作为乾嘉学术的领军人物,戴震的“明道”精神并非空谷足音,而是影响着整个时代的黄钟大吕。在纪昀、钱大昕、王鸣盛、段玉裁、阮元等一大批学者那里,这一精神得到了积极回响。尽管清代小学有不同的学术流派,立足训诂而展开的义理思考亦高下不齐,但“明道”的追求始终是一个基本共识。这种基于“求是”之学的“明道”理念,奠定了清代小学的学术格局与古典精神。当我们将训诂学的学术精神纳入中国古代“道器论”的思想传统,便会清晰地看到,“求是”是学术之器,“明道”是学术之道,训诂学“道器合一”的人文精神,意味着中国古典学整体性的义理高度与人文价值。

    与此同时,训诂学的当代发展,更要不断融入中国古典学的建设方向之中。百余年来,训诂学在现代转型的历程中,由对古典的解释之学变为一门语言学科,获得了全方位的现代发展。现代学科的清晰定位并不意味着截断训诂学与古典学的历史血脉,恰恰相反,训诂学现代转型中的全部成果,都可以参与并推动中国古典学的当代建设。首先,现代训诂学对于汉语字词意义的深入理解、对于训诂方法的科学总结,以及研究范围的全面扩展,都能为中国古典学研究提供新的动力与滋养。获得独立的、作为语言学科的训诂学,可以成为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古典学的坚实基础。其次,训诂学在自身的现代发展中,开拓出一条与中国阐释学相结合的道路,出现了“训诂阐释学”的新尝试。训诂学与阐释学的结合,既是这门古老学科的返本开新,也是建构中国阐释学的必由之路,意味着语文事实与义理价值的统一,这正体现出古典学的理想格局。最后,当训诂学融入中国古典学的当代建设之中,也便必然指向了深度的中西文明交流互鉴。语言是文明的基因,文明互鉴首先体现在语言文字层面。

    (选自孟琢《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1月25日)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柔软纵横

    朱以撒

    每一管笔,在未启用时都是锋棱尖锐的,似乎可以把点画的细处毫厘不爽地勾勒出来。只有付之于水,让水把千百毫毛化开,试用,才可以断其优劣。

    在文房用具里,毛笔给人洁净曼妙的美感。未使用时,它如一枚未绽放的白玉兰花苞,紧抱收束。遇水之后,丝缕蓬松。物尽其用——再洁净的笔锋也要裹上墨香,然后在宣纸上驰骋,就如骏马不是养着欣赏,而是用来征逐,看它们毛鬛竖起,迎风翻飞,筋肉上热气腾腾。毛笔也一样,如果不与黑亮的墨汁浸润,那一管笔是没有什么实际作用的,再好的笔性也裹在里面不能出来。一束毛在笔匠手上历经多个工序,变成一支笔,此时不再是动物属性,而是具有了漫游意识的精神,等待与之相投合的那个人,纵横张放。时日久了,人性笔性浑然无痕,便写出不少锦绣文字,那真是一管笔的巅峰时刻。像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正是在笔性最佳的节点上。智永为用秃的笔置笔冢,是让人深信的,那么多笔的襄助,使他写下了“《千字文》八百本,散与人间”,其中深情,唯有自知。

    那些喜好真实书写的人,一直运用最古老的工具、姿势在进行,希望书写可以改变命运。杜子美献赋给唐玄宗,希望自己的才华能得到赏识,就是用毛笔写成的。苏东坡认为一个人笔秃千管就可以成名成家。他自己就是这么过来的。赵孟頫说他一天可以写一万个字,康里子山又三倍于他。由此可以想见一个人热爱书写所达到的心手双畅的程度:笔与纸如此紧密迅疾地摩擦,是否有一些毛羽折损下来?一个文士的声名,就是靠勤快的书写来积累的——手不离笔,就是那些过往时代的一个特征,到处可见毛笔,可见毛笔字。

    一管轻柔,在颜真卿手上,居然写得出如此厚实,真是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而让赵佶使用,只见瘦硬坚挺,见骨不见肉。至于张旭、怀素酒后纵横千万字,让人惊异一管笔禁得起如此狂野的横扫。蔡邕认为“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把笔对美的贡献提到一个绝高的层次。蔡邕本人就善用笔,他对笔的认知肯定是有根据的———一个人看重书写的美好,觉得笔就是他精神的延伸,可以倚仗它来打天下。王羲之认为纸是阵营,墨是铠甲,砚是城池,而笔是刀槊,随时快刀相向准备厮杀。这样的比喻虽不文雅,但一管笔随时都在攻城略地,使得废纸三千,又是书写的真实。现在我们说“颜体”“柳体”“欧体”“赵体”……都是用笔打出的声名,世代相传。一管笔给每个人无限的想象空间,笔下的心事也截然相远,每个人与自己周旋久了,倚仗一管笔,做好自己。

    毛笔,算得上文房四宝中最与文士亲近者——砚台厚重,置于案台后,一般就不会去挪动它了,有谁会成天抱着砚台摩挲?而研墨通常由书童来承担。当年苏东坡和米南宫在章丘相遇,边喝酒边挥毫,所用墨汁就是两个书童奋力研磨出来的。至于纸,人与之接触也是通过笔,寄寓个人的小得意小欢愉。这些来自不同禽兽的毛羽都是有脾性的,这源于那些野性十足的身体,即便与之脱离,野性还是在纤细的毛羽里潜伏下来,伺机发作。一管笔是否适宜自己,只有泡开来写才能察知。也许起始是人笔分离的,经过磨洗,渐渐得之心应之手——这当然是最开心的事。有的过了一段时间仍然不称于心、手,也只能人笔作别。

    软毫在手,落纸似有若无,如何能从指腕传递于心弦,知其轻重缓急?别无他法,只能每日执笔,在生宣上不辍写去。笔软则捉摸无定:墨汁太足,糊了一大片;墨汁太稠,行笔却艰涩了。速度太慢,点画臃肿全无神采;速度太快,又生出躁气火气。便觉得不是朝夕之事,应以长久计之。古人追求的笔下指标如此让人惊叹——驱心若游丝之缳飞英,含毫如郢斤之斫蝇翼,真是精微之至。如此细细磨炼,恒久地周旋一管笔,指腕之力由弱而强,发觉笔锋传递过来的信息明显提升,便心中暗喜,不告知他人——书写,是全然私有之事,也就在一个很孤单的心境下独行。这也使一个喜好书写的人有一些偏执,或者有一些自恋,总是自行其道不管不顾。

    一管笔使熟了,可以出道了,便四处写去,以此襄助功名。像沈度,被明成祖看上了,摆脱了籍籍无名的过去,开始了富贵荣华,他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典型。柳公权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一管笔的,他对唐穆宗说:“心正则笔正”。显然已经超越了一般人的日常使用与理解。而米南宫掷笔于地的动作,也被历史记录下来。笔何辜,如此待之。这样,和笔有关的传说就多了起来,有梦笔生花的,梦仙人授笔法、笔势的,虚幻的成分弥漫,一管笔就变得神秘起来。执笔人有时正经肃穆,庄重地写墓志铭、纪功碑,人也情深笔也规矩。有时则信马由缰,给朋友写写信,松懈一下。

    无数管笔在纵横开合中折损了——毛笔无疑是一种耗材,当笔锋销尽成为秃管,它就再难以重现铁画银钩的精美,只能告别。那么,一个喜好书写的人,从孩童时起就没断过,最终会有多少管笔在指腕间穿过?少年时的笔是用来打基础的,后来的笔就不断创造了美感,也为主人赢得了荣誉。再往后,它就是老者的慰藉了,开心时写写,不开心时也写写。秃笔多了起来。后来的人不再效仿智永设笔冢,又重新插回笔筒,不忍舍弃。又一管新笔,上场了。

    (选自《散文》2025年第1期,有删改)

古代诗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治国者,犹张琴然,大弦急则小弦绝矣。故急辔衔者,非千里之御也;严刑峻法者,非百世之治也。昔者齐桓公问管仲曰:“寡人欲修政以强于天下,为之奈何?”管仲对曰:“公好猎,必先养其马;公好战,必先畜其民。今公欲强,必先轻赋税、缓刑罚,使民其生而亲其上。民亲其上,则虽危不叛;民乐其生,则虽劳不怨。”

    是故善为国者,必先顺民心,民恶劳逸,则与之休息;民恶贫匮,则与之富足;民恶危乱,则与之安平。譬若种树,伐其根本求枝叶之茂,不可得也。

    (节选自《说苑·政理》)

    材料二: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侯霸所辟,举高第,累迁北海相。后特征为洛阳令,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叩头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卒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 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

    (节选自《后汉书·董宣传》)

    【注】①苍头:奴仆的通称。②文叔:汉光武帝刘秀的字。③强项令:硬脖子的县令,指董宣不肯低头。

  • 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

    金桥感事

    吴融

    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风。

    饮马早闻临渭北,射雕今欲过山东。

    百年徒有伊川叹 , 五利宁无魏绛功

    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

    【注】①吴融,晚唐诗人。唐昭宗元年,用张浚、孙揆等人发兵讨伐李克用,三战皆败。孙揆在潞州被杀。吴融时在潞州金桥,有感而作。②《左传》载,周朝大夫辛有在伊水附近见一披发人(古代戎族)野外祭祀而预言“不及百年,此其戎乎!”辛有死后,不过百年,预言成真。③晋国所在地山西,汉、戎杂居,矛盾尖锐。晋大夫魏绛举出“五利”,主张“和戎”,被采纳。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节期间,公园的郁金香又盛开了,美艳的郁金香却没有香气,这其实是植物的聪明之处。它们大多是哲学家,一直在躬行“香花不艳,艳花不香”的道理。同时它们又是能量“专家”,懂得用最小的能量,换取最大的收益。对植物们来说,花朵的色彩和香味,只是引诱昆虫传粉的手段,而昆虫对于花朵的喜好,有的只认颜色,有的仅凭气味。花朵A____,就能够吸引来访客的注意力,让其帮自己传递花粉,它们才不会无谓地浪费一丝一毫的能量。

    B____。早晚的花朵,上小下大,看起来像雅致的高脚酒杯。中午时分,花朵的“杯口”张开,形状反转,更像是家常使用的饭碗。这是因为随着气温与光线的改变,郁金香会主动调整花柄基部细胞的膨压,以牵引花朵完成闭合运动。

    也就是说,郁金香选择温度升高时开放,C____。①有人做过实验,将花瓣尚未完全伸展的郁金香置于恒温容器内,②用光照射它,花瓣就会绽开,③如果让它处于一直黑暗中,④花瓣始终闭合。⑤郁金香正是通过花瓣的闭合,⑥来削弱自身能量消耗。⑦这与无香一样,都是保全能量的方式。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病没灾,未老先衰。”这是很多人的自我调侃。年龄不大,心脏已经老了;皱纹不多,头发已经白了;还没发福,骨头已经脆了……这种“早衰”现象不仅体现在生理上,更在心理和精神层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实,催人老的何止岁月,还有情绪!

    ②情绪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人们心理健康状态最直观、最即时的反映。我们经常会简单粗爆地将情绪二元分类,例如积极情绪、消极情绪或正面情绪、负面情绪。但是,这容易造成误解,即消极、负面的情绪就是不好的,会损害健康的,因此要尽量避免或努力压抑。事实上,情绪是一种信号,情绪也是一种能量,就如愤怒,在面对不可理喻的人时,可能会让你失去理智、口无遮拦;然而,在面临暴徒威协时,它也能成为你内心的动力,让你发挥潜能,勇敢地奋起反抗。总的来说,无论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都具有外显信号性、体内工能性、情境适应性和行为动力性等特点,帮助我们在不同情境中做出反应和决策。不过,相对于积极情绪,消极情绪更容易带来负面行为,伤身也伤心。因此,大多数人都对“负面情绪”避之不及,但又常常对其感到无能为力。

    ③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心理状态良好的人,很少被烦恼绊倒,自然无需在意眼角皱纹、发白鬓角;然而,对于心理状态欠佳的人,却可能陷入一蹶不振的境地。

    ④一些研究表明,身体衰老与心理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单向的,心理状态欠佳的人会加速衰老,而衰老速度快的人也更可能在晚年出现心理问题。半年叠加半年,小小的数字不起眼,叠加起来却很伤身,心理状态和衰老速度之间形成了一个消极漩涡,会无情地裹挟着我们,使我们难以逃脱。

写作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今年春晚舞台上的创意融合舞蹈《秧BOT》中,机器人扭了秧歌舞、丢起了手绢,成为了全国观众的热议焦点。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